483
京東網上商城
吐槽“雲計算”
但是“雲計算”確實不是忽悠人的,也確實比大多數人想想的複雜和不同。但是為什麼現在幾乎所有非專業人士共同的認識都確實不到雲是幹嘛的嗯?現在的雲計算從概念上做了定義,最簡單的定義莫過於基礎設施即服務、平台即服務、軟件即服務,也就是洋文裏麵的IaaS、PaaS、SaaS。
基礎設施即服務,強調的是基礎設施的交付性。傳統上,如果需要開辦互聯網業務是需要自購或者租用設備的,七七八八的搞起來要是從采購開始算起,沒有一周半月是搞不定的。而且由於需要采購或者租用設備,加上由於可能不懂而需要的谘詢費用,整體耗資巨大,對初創公司來說極具風險。而基礎設施及服務強調的是交付的快捷性、係統的安全性、按需使用的價格低廉性,這也解決了傳統的IDC設備建設交付的問題。但是基礎設施即服務並不能解決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交付用戶後,用戶自身係統的運維管理性。當然,這是基礎設施即服務無法解決的問題。舉個例子就是說,現代社會有很強的交付個人PC的能力,根據市場需求、個人預算不一樣,也有低中高的電腦可供選擇。但是這種PC的交付,是無法解決用戶不會使用電腦的問題的,比如說有的用戶買了電腦後滿心歡喜的發現打開後居然沒有QQ,然後便開始發飆“TMD我好幾千買了個電腦結果連網絡聊天的功能都沒有!”——當然這是最傻的用戶的表現。聰明一點的說“回去下載一個QQ安裝一下就好啦”——不過,偶爾遇到QQ壞掉的時候,也會有用戶號稱“電腦壞掉了”,office不會用也是“電腦壞掉了”,這各種表現都是正常的,因為不是所有用戶都是專業的。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傳統的方案是使用“虛擬空間”,這樣一來簡單了,用戶無需要昂貴的先期投入,業務需要麵對服務器內部運維的事情。買個虛擬空間,一年便宜的幾百塊就能搞定。但是虛擬空間的短處也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就是性能問題。現在的虛擬空間都是幾百個人共用一台機器,性能上共享帶寬、IO、CPU,造成訪問質量不能保證,時好時壞。其次是平台升級問題,由於配置的一致性,底層升級困難。但是即便是存在這些困難,還是有很大部分的基礎用戶來購買虛擬空間。其實這種虛擬空間形式的服務,就是“平台即服務”。雖然說雲計算也提出了這種概念,其實在實現的過程中,不管是google的AppEngine,還是阿裏雲的AppCloudEngine,都隻是做了一個應用托管的容器而已,和虛擬空間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再說說“軟件即服務”吧,這東西才是最不好做的。說不好做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存在技術上的原因,而是因為需求上的原因。Gmail是成功的軟件即服務的案例,但是它的成功首先是因為需求的簡單,沒有特別複雜的邏輯,首發郵件而已,帶一點即時聊天的功能也是無所謂的事情。還有salesforce也是成功的客戶跟蹤、項目跟進、企業管理工具。但是他們的成功隻是由於需求的相對簡單和明確,而且有共性就是大家都需要的基本功能。這種成功的前提是需要有明確的需求的,沒有需求也就沒有軟件的實現,也就沒有軟件即服務了。所以說軟件即服務其實是雲計算的金字塔尖,不是因為技術而是因為需求無法抽象成統一。
上麵大概的說了我對雲計算的三個模型和本質的理解。但是這還不是重點。
IAAS的成功落地,讓更多的用戶選擇使用IAAS提供的虛擬機,今天不管是亞馬遜、阿裏雲、盛大雲,麵向市場推出的無一不是“虛擬機”。由於其優秀的應用隔絕性、係統穩定性,性能上要比虛擬空間高出n個檔次,雖然價格上比虛擬空間貴出不少,但是和傳統的IDC交付相比還是天壤之別的小,這也促使很多人選擇落戶“虛擬機”。但是,請記住,一定有非常大比例的用戶是技術不過硬的。麵對Windows遠程桌麵還好一點,麵對Linux,也許連怎麼連接都不知道,又談何管理虛擬機。用一個稍微有點牽強的例子說明一下,這就如同我想自駕遊,然後我覺得我隻要有台車就可以了,然後我跑進4S店交了錢、銷售員給了我鑰匙,爬上車關上門我才發現原來這車我不會開啊!這時候我找4S店的人理論是沒有用的,因為他們隻管賣我車,至於買主會不會開這不是他們的事情——當然這個例子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說到很多人購買了虛擬機後發現對OS不熟悉,不知道怎麼去管理、不知道怎麼去部署應用,這是大量存在的事實,而這時候很多用戶會和他們的雲提供商較勁:嗯?我買的虛擬機居然不如空間?連什麼怎麼上傳文件的地方都沒有?這是什麼東西?TMD垃圾!TMD我要退款。。。但是這怪客戶嗎?細細想來,怪也不怪。
接著說,我繼續和4S店的銷售員去糾結退車,他告訴我,這是大眾最先進的PQ35平台生產的車,質量上沒有問題。。。哎呦等等,神馬PQ35啊,我需要知道是什麼平台的麼,我關心麼,PQ350000我也不管啊!哦,PQ35是咱們大眾公司現金的的造車平台。。。我管你是什麼平台啊,我不會開啊!有本事你給我一台我會開的車,最落後的平台造出的車我也要!——這樣的對話看起來是那麼搞笑和讓人糾結,但是對於使用雲虛擬機的用戶和雲提供商而言,類似的對話時每天司空見慣的,大家絕不要驚訝。用戶其實真心不關心你是什麼平台的,雲對於用戶來說,如果隻是基礎設施交付這塊,是完全沒有感受的。雲可以做到5分鍾交付虛擬機,但是如果IDC也能5分鍾交付給你一台機器,那是不是IDC也叫雲呢?所以說,雲隻是一種雲商的一種快速交付的“解決方案”,而對用戶來說什麼都不是。
說到底,我們給了雲太多的神秘感,給予了太多期望值,談論著想象中多少年後的憧憬卻幹著時下大部分人想要的虛擬機的交付,忽略了基礎設施交付對用戶來說隻是一個OS的實質。對技術人員來說,唯技術的思想深重,對媒體來說,太過虛幻的宣傳,大有十人成虎的味道,這些都造成了雖然腳踏著實地、卻又總是仰望星空談論著難以理解的技術。
最後,我還是要申明,“雲計算”本身是靠譜的、實際的、實用的技術,不像很多人所說的隻是不實際的概念。但是,我們也需要看到在發展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搞雲計算的人也不是神不是仙,還是要食人間煙火,想辦法把技術搞得大家都不懂是很簡單的,但是如何把本身很難理解的技術解釋的清晰明了深入淺出才是最不容易的事情。
最後更新:2017-04-03 22: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