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03 返回首頁    go 京東網上商城


從電商到智能商業體,京東還缺點什麼?

第二季度的中國互聯網有很多故事,其中一部充滿火藥味的大片,名叫”零售“。

顯然是為了對標馬雲和阿裏日益龐大的”新零售“命題,劉強東在這一季度拋出了京東的”第四次零售革命“。

配合618大促,“第四次零售革命”自一開始就各種“亮肌肉”:無人物流落地、物流體係進一步升級、與百度合作”京度計劃“,以及一係列品牌商合作等等。

不管京東的出發點僅僅是與阿裏做戰術博弈搶風口,還是確實希望從戰略角度進行整體升級。至少種種跡象表明,京東這場以技術驅動零售變革的行動已經箭在弦上。

在京東的零售革命願景裏,“技術”要素所扮演的角色顯然不同尋常。劉強東親自宣布”用12年的時間把第一個12年建立的所有商業模式全部用技術來進行改造”,並且要把京東的定位從零售商升級為智能商業體。

我們在這裏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推理題——一方麵我們知道京東目前在零售格局中的優勢、劣勢、戰略重心分別在哪裏,另一方麵我們還知道京東對所謂智能商業體有比較清晰的定位。那麼從現在的京東到較為理想化的智能商業體,到底還缺少什麼?

從技術角度出發,順著這個思路推理,或許可以預測出京東未來可能的動作方向和戰略走勢何在。

至於推理的是不是準確….呃,那其實也不重要了。

補完O2O數據環:全景消費數據與智能用戶畫像

京東提出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其中第一點就是希望電商“比你懂你”。零售平台預測用戶喜好,進行智能推薦顯然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了。但說實話這個領域一直做得並不好。相信習慣用電商的朋友都知道,電商平台的”懂你“一般就是從購買數據、購物車數據、瀏覽數據三端進行推薦與預測。但事實上這個邏輯始終是陷入“你買過什麼就要再買什麼”的簡單循環。

想要破解這件事,由技術出發點上說要完成兩件事:一是圍繞用戶的數據要足夠多,二是處理數據,形成智能畫像的算法要足夠精確。

更龐大多元的數據池,是零售平台“更懂”消費者的基礎。這不由讓人聯想到京東不斷開展的巨頭合作計劃。在與騰訊合作的“京騰計劃”,與今日頭條的“京條”計劃之後,京東又和百度開啟了“京度”計劃。

這三個合作計劃有很大的相同點,都是優先展開流量和端口互換,其次進行技術能力與產業優勢的相互補充,而最長遠的合作價值,在於大數據的打通與共享。

百度掌握的搜索數據、信息軌跡數據,加上騰訊具有絕對優勢的社交數據,以及今日頭條挖掘的內容興趣數據,可以說與京東本身的電商數據構成了相對完整的全景數據閉環。

這好比自動駕駛領域構建高精地圖,數據是一層一層刷上去的。圍繞一個個體收集更多方向的信息,進行智能零售釋放就會更準確。

假如京東的戰略目標之一確實是構建智能用戶畫像。那麼按照這個順序延展下去,京東還缺少的就是O2O數據環。所以我們不妨大膽的猜測,京東下一個合作計劃的對象很可能是美團、58這樣的O2O巨頭。當然其中好像美團的可能性更大,畢竟“京團”計劃還挺好聽….而京東加58就有點….

線上零售的智能化升級,在完整的消費數據之外還需要算法集群的研發與落地。畢竟一盤好菜,原材料和廚師的手藝缺一不可。所以在這個角度上看,京東還應該大力投入機器學習等領域的落地實踐,並且與算法解決方案企業深度合作。

在零售革命中,“貌似懂你”和“比你更懂你”之間,有一條漫長曲折的路要走。

視覺、算法、交互:零售革命需要硬件配合

京東提出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另外兩個對智能商業體的定位是“隨處隨想”和“所見即得”。這兩個需求的本質,是對線上零售接入點的升級。

比如說京東剛剛發布的“天工計劃”,就是投入對AR/VR購物技術的研發。但從更激進的角度看待這類技術在生活購物場景當中的應用,近乎於都離不開一件東西:硬件。

早些時候,京東加入了“智能音箱”大戰,與科大訊飛一起推出了可以連接電商體係的“叮咚”。顯然沒有一個巨頭是單純為了音箱而做音箱的,京東的音箱布局一方麵為了占領語音電商入口,但更遠的目標很可能是為硬件+零售的方向練兵。

從智能零售的技術方向上看,硬件至少在三方麵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幫助:

1、視覺基礎。AR/VR這類技術,一直都被認為是加強電商體驗,轉化購買效率的未來方向之一。但這類技術想要嵌入現有的移動+PC矩陣,並且獲得良性的體驗並不容易。所以就需要新的基礎硬件,至少是對PC和手機進行升級來展開。這對應著“所見即所得”這個方向。

2、算法適配。就像上文所說的,智能的購物體驗依賴於新算法、新模型投入使用。但以AI為代表的此類技術很難在現有終端設備裏充分展開。一方麵缺乏基礎的運算能力,一方麵難以滿足新算法集群需要的兼容性,這也都需要硬件端升級來滿足。

3、新交互入口。在語音交互成為電商入口之後,零售的入口泛在化必然會成為趨勢。人臉識別、眼球識別等技術在手機上就可以完成,這將為電商采集用戶數據、提供多元交互、產生更多購買入口提供便利。而這些也依賴於硬件端的能力以及更多種類硬件加入電商交互。也就是所謂的“隨處隨想”。

在硬件處於不可繞過位置的情況下,京東的智能商業升級很可能走兩條路:一種是類似於小米,自己打造一係列物聯網、智能家居硬件,期待整體智能帶來的化學反應;一種是與手機廠商合作,打造適配零售革命議題的產品——或者兩者同時開動。

從棋子到棋局:線下線上的智能鏈

京東在闡釋整個“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時候,一般會用到兩套邏輯:其一是電商端的智能化,這方麵的作用是更懂用戶,提供更好的購物品質;其二是物流領域的智能化,比如智能倉儲、無人配送、冷鏈以及其他智能物流體係,這方麵的價值在於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總體來看,京東目前在這兩方麵的投入和宣傳都是各自為戰的。但在智能商業體的整體構建目標來看,更合理的做法顯然是將這兩大體係融合在一起,構成價值和體驗互補的整體邏輯。加上京東開始布局的線下門店體係,三者之間的打通是智能化的必要條件。

這個領域有眾多可以暢想的技術基因:比如通過區塊鏈和消費數據精準化,讓用戶在終端與物流人員、商品實現更親密的聯係。從而達成商品在物流體係中的個性化。比如定製物流、富有行業特征的物流,甚至賦予物流一部分終端功能。

再比如線下門店體係與平台的聯動,消費者是否可以獲得進入門店的獨特價值,是否可以將門店體係與物流體係結合等等。

總之,京東目前的技術升級方向是線上指向智能與個性化,線下指向成本與效率。但二者有機結合才是智能商業的大趨勢。這點眾多技術群來催化完成,但突破點很可能在電商物流與O2O服務二者間的模煳化。

比如購買服裝時,平台根據用戶畫像推薦若幹服裝,物流人員同時身兼設計師與導購的職責,上門為消費者設計搭配並提供商品。從而消費者在家就完成了逛街體驗和定製化設計。技術能力在整個體驗當中將提供畫像算法、人員成本控製、購買率監控等。

當然這隻是個不成熟的例子,但這個思路下可構想的東西很多。重點是每一個構想都需要大量的技術支撐,技術群規模化後則可以逐漸產生效率。

以上隻是結合京東優勢,對其零售革命戰略進行的幾種技術測想。推而廣之,可能目前所知的所有零售環節都有進一步技術進化的空間。AI等技術的泛在化,當然首先會在格局競爭激烈、資金與技術基礎充沛的領域打響第一槍,而電商正是一個合適的舞台。

——簡單說吧,全球的技術零售戰役,還有的打呢。

最後更新:2017-08-20 01:32:10

  上一篇:go 京東反擊天天快遞起訴:對此惡意起訴 將堅決應訴
  下一篇:go 京東阿裏交易額強勁增長 零售變革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