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70 返回首頁    go 京東網上商城


科普“三伏天”

“三伏”的說法由秦漢時盛行的五行學說延伸而來,主要指中原地區氣候上一年中最悶熱的一段時期,它是“頭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每到這時人們都會感慨“我與烤肉之間隻差一撮孜然”。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頭伏(初伏)入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開始,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進入“末伏”(三伏)。
通常三伏為三十天,每伏十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如2015年,頭伏為7月13日至7月22日十天、中伏為7月23日至8月11日二十天、末伏為8月12日至8月21日十天。今年的三伏天總長為四十天,被網友戲稱為是加長版的三伏天。
那麼三伏天高溫悶熱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663e59b6371c5b38d6d7ba2064b972d73316d0c5

大家知道,我們地球在不停地繞太陽自轉和公轉,而且地球是側著身子轉的。正是得益於這種得天獨厚的配置,地球上才有了晝夜和四季。太陽是地球大氣能量的主要來源。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正是由地球公轉的不同位置來確定的。春、秋時太陽直射在赤道;夏至時,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接收的太陽輻射能最多,北半球為夏季;冬至時,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接收的太陽輻射能最少,北半球為冬季;從本質上來講,是太陽主宰了地球氣候。

 
  看到這裏你可能想:切,沒新意,是個地球人都知道!但注意,下麵你可能就不知道了。
實際上有一種天氣係統,叫副熱帶高壓,它出現在南北兩半球副熱帶地區。在北半球,副熱帶高壓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而緩慢向北移動。被它籠罩的地區會受下沉氣流的控製,天空中不能再積攢出很多雲彩,格外晴朗,導致地表接受的太陽輻射能急劇上升,氣溫也隨之上升。進入三伏,地麵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這也是為什麼夏至日雖然太陽高度角最高,卻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的原因——積累的熱量還未達到高峰。

具體到某一年或某一地區,最高溫度是出現在頭伏、二伏還是末伏,或是立秋末伏後會不回出現“秋老虎”等,還要取決於當時的天氣係統。通常我國大陸,主要是熱在頭伏和中伏,但東南沿海和島嶼地區大多是熱在末伏;雲南最熱的時期是雨季前的5月,在入伏前二個月;到了我國南沙群島地區,三伏反而是全年兩個最涼季節之一。即使是通常熱在中伏的長江中下遊地區,末伏後的8月中下旬,偶爾也可出現被稱為“秋老虎”的連續高溫天氣。

6eb9963b246ebca14bad101ba20c52f2ffe9376e

厄爾尼諾對南美、印尼和澳大利亞的天氣和氣候都有影響。我們的高溫天氣是不是被厄爾尼諾傳染的?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當年,我國的夏季風比較弱,雨帶自南向北移動,到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就呆住不動了,這就導致我國北方地區會出現幹旱少雨、晴朗暴熱的現象。當然在南方就會由於長時間的雨季而出現洪澇災害,氣溫也會比往年略低。

d552d14de36635a4f4cb9739ecdebe1cfa684829

酷熱的天氣總是讓人脾氣煩躁,有些人開始將矛頭直指人類生產生活造成的溫室效應。那麼,古代人是不是就不會經曆這樣的高溫天氣了呢?曆史氣候研究表明,我國史上最熱的夏天出現在乾隆八年。《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中說,當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整個華北地區炎熱異常;當年(1743年)在北京的法國傳教士記錄的實測溫度是,7月20日—25日的氣溫值都高於40℃,7月25日竟然達到了驚人的44.4℃!那時候又沒有電扇和空調,古人比咱們更加煎熬!當然,這種極端的天氣事件很難說與全球變暖有直接關係。

 

最後更新:2017-07-12 22:09:43

  上一篇:go  深度學習零基礎?沒關係——麵向藝術家的RNN教程
  下一篇:go  資源總結——七步學習數據挖掘與數據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