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8
京東網上商城
馬雲清華EMBA演講:一個人要成功靠情商 要不敗靠智商
◆ ◆ ◆
導讀
10月20日,阿裏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作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走進清華EMBA課堂,發表了題為“企業家精神與未來”的主題演講。
在半小時的演講中,馬雲談及人性、教育、學習、企業家精神、未來等。
馬雲承認自己書看得不多,但他不認為讀書無用。他說,一個人要成功,靠情商;一個人要不敗,靠智商。自己跟其他企業家的區別在於,喜歡把人當書去看,而不是把書當人看。
◆ ◆ ◆
附:馬雲演講實錄
(來源:人民網)
大家好!我心裏覺得有一個工作我從來沒忘記過,我是一個老師出身,學的是師範,在大學教了六年書,創業的時候我自己有一個東西從來沒丟過,那就是當老師,我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比任何一個CEO都多的時間,在外麵交流、講課、聊天。
可能沒有像我這麼高調的一個人,到處去講,這是職業病。因為老師一個很重要的職責就是分享自己,很多知識不是老師的,但是你必須要去分享。我在大學裏麵教的六年書中,其中做了三年班主任,當班主任的經曆,讓我受益匪淺。
最重要的,我當老師學到了兩樣東西。第一,老師永遠希望學生超過自己,這個素質也是當CEO一定要有的一個素質。天下的老師都希望這個學生當老板,那個學生成為銀行家,這個學生當了縣長,當了書記,那個學生當了優秀的科學家,沒有一個老師希望這個學生被雙規了,那個學生破產了,那個進了監獄,所以老師最佳的產品就是學生,學生越好,老師才會越好。
這是我當老師學到的第一樣東西,這麼多年來,伴隨我整個生命。我真正出來創業是在1995年,那一年我離開大學,但是當老師是我永遠的一種職業病,我希望加入阿裏巴巴的員工每個人都超越我,每個人都超越自己,這是骨子裏的東西。
第二,老師很重要的職責就是經驗分享,不管別人要聽不要聽,你要自己知道的要跟大家分享。即使我不懂,很專業的事情,我也學會之後再分享。老師也要不斷學習。在中國企業家裏麵,估計我應該排前十個。創業以來,我沒有再回大學認認真真坐下來聽過一個月的課,但是我幾乎跑遍了很多國家,很多公司。
比爾·蓋茨、巴菲特、隻要是全世界今天還活著的那些老大們,企業家、政治家,我能有機會,我都願意見,因為都是學習,並非隻有坐在校園裏麵才是學習。我書確實看的不多,這點我承認。但我從來沒說過讀書無用。
一個人要成功,靠情商;一個人要不敗,靠智商。成功有時候你情商很高,搞定一個人,搞定一個機會,也許你就起來了。但是你要不敗,一定是靠智商,智商就是你要不斷的學習。
智商低的人,沒有願意人跟著你幹的;情商低的人,是沒有辦法管理一批智商高的人。智商高的人有時候是很難管的,你如何用情商?這個情商不是跟人鬥。
一個老板要成功,絕大部分要有三個商,第一情商(EQ),第二智商(IQ),這兩個之外,還有一個愛商,大愛之商。你如果沒有對未來、對社會、對將來、對人之間有一種愛心的話,真正的人才不會跟著你的。這三個商合在一起,你才能成為一個領導者。
我自己覺得當老師比我的另外一個身份重要。你們看各種各樣的老師,老師的成功往往是從學生當中學到很多東西。我過去覺得自己可能跟其他企業家的區別在於,我喜歡把人當書去看,而不是把書當人看。有些書我看了第一頁,前麵幾頁,我就知道後麵的故事,你是能夠感覺到一個人的境界,一本書的境界。有些書我一天翻了就扔掉,有些書我可能像老子的道德經,儒家的論語,我可能看十年,我有空沒空都要看,短短幾十個字,我可能看三四個月,還在翻來覆去的看這個東西,因為這中間是要慢慢去體會的。
最近大家都在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很重要的一點,文化自信是基於你對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上個月我在美國紐約參加一個很有名的一個機構的座談,我是一個中國人,他們把所有的高管叫過來跟我對話,大家都提到一個問題,中美之間的衝突,東西方文化之間的衝突。我聽到他們都在批判我們中國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我說:“中國是以儒釋道文化為基礎的,請問大家都在批評中國,在座二十幾個老外,請問誰看過老子的道德經?或者,孔夫子是你們所有人都知道的,在座的有沒有人看過一篇論語?有沒有人看過一篇我們的佛經?”這些老外們說“沒有”。當時,我告訴他們,我看過五遍聖經。雖然我沒在美國讀過一天書,但是我大學那時候學英文,我把聖經當做英文教材來看。我們的儒釋道文化之強盛是老外沒有體驗到的。對另外的文化不了解,你就沒有資格批評。
幾乎每個國家企業,隻要是企業,都有強大的文化作為背景。而文化的根源是跟宗教、信仰是有關的。什麼是中國企業?中國企業今天來講,我們當然可以學日本、韓國、歐美。人家是有根基的,歐美這套體係是有基本的基督教的文化。以色列企業有自己的文化,日本的企業也是有自己的文化,我從多年以前開始覺得如果阿裏有一天希望成功的話,我們必須在中國的文化裏麵找到自己的根基。
所以我才會去聽聽道家講的,很有道理,無為而治,“無為”是什麼意思?大家明白沒有?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我的理解,無為,就是你明知道沒有結果仍為之。人想透一點,不管你多牛,八十歲九十歲,來的的地方不同,去的地方一樣,全是火葬場,人都要死的,為什麼還要那麼努力?企業也一樣,從企業成立第一天起就要想好關門的那一天,但是仍然要快快樂樂的過好每一天。道家永遠講究和諧,跟自然的和諧。
關於企業管理,很多人學MBA。這麼多年了,我覺得MBA是很了不起的一個東西,我認為MBA的體係很好。但是不要以為MBA一定能做好生意。另外,MBA講的太多成功案例,我認為企業應該多學習失敗,因為商場如戰場。商場是沒有演習的,衝出去,說我再來一遍行不行?不行,像破產就破產了。做生意的人都是聰明的人,那麼多聰明的老板倒下了,你為什麼沒有倒下?
我走訪過很多老兵,老兵很有意思,會告訴你你要知道哪個位置有冷彈,哪個地方有地雷,你搞清楚,保存自己才能活下來。類似的,我們也必須學習其他企業失敗的經驗教訓,但是千萬不要把MBA給神化了,MBA把你的公司戰略各個方麵清晰,這是一個工具,但你不要以為有了工具你就能成功。
儒家思想在中國是最牛的。儒家思想講社會管理治理體係,講人與社會如何和諧相處,這中間能夠學到很多牛的管理。真正的管理是什麼?管理是管理人性,我們這幾天開了戰略會議,我對技術是很遙遠的,一會兒別問我技術問題。但是對人性的理解,對社會未來趨勢的把握,這方麵你是可以學習的。儒家思想很了不起,對社會治理的體係,封建社會兩千多年靠的是儒家思想這麼下來,它有很多的東西在裏頭。大家要認真的去體會。
佛家思想講究人與心之間配合,你在佛家也能學到很多東西。你生意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沒有佛家那種思想,也不行。如果你在競爭之中沒有道家思想,也沒有機會贏。如果公司長到一定程度,你不懂得儒家思想的組織體係建設,你沒有機會能夠持久。當然你要在走向全球的時候,如果你不懂基督教的文化,你不懂得伊斯蘭教的文化,你是沒有辦法走遍世界的。
我自己覺得做生意就是一個學習過程,如果你不了解你的員工,你的企業不可能有創新。如果你不去了解你的競爭對手,你的企業永遠不會成長。道家講心中無敵,無敵於天下,不是真正的不尊重對手,而是真正尊重對手,才懂得我的對手在更高。你如果這種狀態,你的企業自然會做的不一樣。我想如果你在碰到競爭的時候,不妨思考兩種,第一,道家思想的競爭是很有意思的,太極的競爭思想是世界上第一的。西方也是競爭思想,基督教是是黑和白之間。道家的思想將黑和白之間交融,我告訴大家,企業家如果你出去做生意,碰到競爭,火氣就特別大,恨不得把競爭對手按到馬桶裏,你是做不長的。因為對手到處都在,按死了這個,還出來一個,你就變成了一個職業殺手,你成不了大事。
我們在競爭過程當中要思考的就是這種對手要尊重他,會戰者不怒,真正會打仗的不會生氣的。為什麼計算機會超過人類?計算機沒情趣,我有時候下棋,我下圍棋,我是一定找比我技術差的人下,就是找樂趣。如果被人家殺的痛苦,何必呢。所以會戰的真正的高手沒有情趣,我生氣是好不容易搞起來了,被他攔腰砍斷,我會生氣,會輸。做企業也一樣,你如果動不動發員工的脾氣,甚至對競爭對手深惡痛絕,你的企業做不大的。誰都是你的對手,小有小的對手,中有中的對手,大有大的對手,國家有國家的對手,時代有時代的對手,如果競爭過程中,你越來越痛苦,對手越來越高興,你一定做錯了。應該是對手越來越痛苦,你應該越來越高興,那就對了。競爭我們是要去思考的,你如果擔心競爭就不要做生意,擔心失敗就不要做生意。誰保證你一定不會失敗?你要擔心死就不要活著。
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阿裏這麼多年下來,我們這幫人保持良好的心態很重要。不管別人怎麼激怒我們,我們盡量做到不怒。不管市場多麼混亂,在混亂的時候我們冷靜,在外麵特別冷靜的時候,我們內部得搞混亂了。這個是一種完全的調整心態的策略,所以我想我們在整個學習商業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文化,學習組織的方式,學習儒家組織好自己,適應社會,道家講適應整個自然環境,佛家講人怎麼把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統一起來。企業做大的時候,麻煩多了去了。你怎麼幹都是錯的,怎麼辦呢?看看經也蠻好。當然挺難看懂的,我不知道你們,我學英文,我聽老外講佛經的時候,我特別聽的懂,中國一些人講,我反而聽不懂,故弄玄虛的太多。我也去寺廟,我是拜菩薩,到了道家我覺得那個也很好,孔夫子也不錯,到了教堂裏麵我也是這樣,他們是比我們聰明,從每個人身上你能夠學到很多東西。
中國和西方之間,基督教文化非常了不起,聖經是世界上最牛逼的暢銷書,佛經沒有幾個人看得懂,它不是暢銷書,它要靠你自己悟,悟就麻煩了。菩薩手這樣一弄,有的人明白了,其他人完全不明白,想的完全不一樣。悟也讓我們悟到了精髓,悟也讓我們東方文化很難全球傳播。這方麵,真正悟到的高手還是相當的高,但絕大部分的人是能聽的懂,每個故事都有對應。我希望我們在這裏麵,每個做企業的人你們麵對的是巨大的市場,巨大的競爭,你們麵對的是自己的員工,你麵對的是客戶,你麵對的是股東,你麵對的是政府的監管,你麵對的是各種各樣不可預測的未來。所以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沒有強大的內心文化,知道自己要什麼,放棄什麼,每個人知道自己有什麼,你到底要什麼,你要放棄什麼,就沒法做好企業。企業如人,企業要想明白,你們企業有什麼,最重要的是你放棄什麼,沒想明白自己放棄什麼的人是根本不明白自己堅持什麼,企業也一樣。企業經常是我能幹這個,誰都能幹這個,問題是你該幹什麼,不是你能幹什麼,而是該幹什麼。這些問題,這些思考都是從文化積累出來的。
講了這些以後,我想講一些未來,我對未來的想法相對比較感興趣。我剛才講了,MBA是知識的積累,沒有知識,你要想不失敗,一定要靠知識,你要想成功,也許情商管用。但是對未來,大家知道我對經濟學家意見挺大的。我尊重經濟學,但是我不尊重今天的很多經濟學家。我跟很多經濟學家聊天聊過,我都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很多經濟學家講的跟脫口秀一樣,經濟學家是研究,根據數據來研究昨天的規律,以便未來的人決策做參考。第一,我們在中國數據是最缺的,第二,這幫經濟學家是研究學問的人,研究學問的人他講的很多話其實是不太聽的懂的。今天在電視上麵胡說八道,另外一個研究昨天的人和研究未來的人是完全不同的視角,經濟學家原則上是研究昨天的,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家是對未來的判斷,我們必須對未來判斷。
我希望企業家一定要對未來進行判斷。我告訴大家的是,今天的時代是人類曆史上的第三次技術革命,遠遠超過我們在座人的想象。第一次技術革命,工業革命大家知道,工業革命出來以後,對社會的衝擊超過了大家的想象,煤成為了主要的動能。人的體力,人的能力,原來人的力量比不了機器,機器出來的時候,人就基本放棄了,力氣比不過機器。導致的直接結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力量平衡發生了變化。第二次技術革命,能源革命,石油成為了主要的能源,直接的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技術革命是腦袋的釋放,是智慧的釋放,是知識的釋放,是大腦的解放。
每一次技術革命出來以後,人類往往根本沒有準備。例如第一次技術革命來的時候,汽車出來的時候,第一個生氣的是馬車夫,必須把汽車給砸了,要不砸了它,他們就沒飯吃了,那時候馬車夫是白領技術活,突然汽車來了,就沒有馬車夫了。馬車夫到政府抗議,怪汽車破壞了他們的就業,最後歐洲曾經出過一個法律,汽車不允許上路。為什麼?很多的就業會被取消。
我小時候,那時候修皮鞋可是技術活,裁縫也是技術活,我爸一個月的工資買不了一雙鞋,當然要修。結果來了一個流水線革命,這些活都沒了。我告訴大家,未來三十年全世界今天看來很多技術活的東西都沒了,人類從發明機器的時候,要明白機器會比你人的力氣大。人類在發明火車、飛機的時候,人一定要知道我速度跑不過它。人類發明電腦這一天,人類要知道電腦一定比你聰明,否則你發明它幹什麼。但是我告訴大家一個悲劇的事情,電腦會越來越聰明,電腦會讓機器變成人。過去二十年我們把人變成了機器,未來二三十年我們把機器變成了人,機器會越來越聰明。機器打敗人能夠解決的問題,隻是給你喪失了一點自信心而已,機器做人做不到的事情,要解決的人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牛。二三十年以後,我們要記住,昨天的機器隻是我們的工具,未來的機器將會成為人類的合作夥伴。必須對未來有判斷,必須知道我這個行業會不會改變。
很多人討厭互聯網,摧毀了傳統機器,是嗎?這是缺乏遠見,是落後思想,是馬車夫思想,認為它摧毀了我。你怎麼討厭都沒用,這是一場革命。而且告訴大家,這個車已經發動了,任何一場技術革命都要五十年,前麵二十幾年,一定是純技術公司的折騰,未來三十年是技術在社會各方麵的運用。互聯網到現在為止剛好二十年上下,無論facebook也好,穀歌也好,騰訊也好,阿裏也好,折騰來折騰去,關鍵的是未來三十年。如果這些公司不能參與到社會變革,不能參與幫助更多的企業和老百姓搬到網上去,搬到未來的數據時代去,這些企業都會死掉。不要贏了一場戰役,但卻丟失了一場戰爭。未來三十年90%的企業都不得不變數據化,未來三十年數據將成為真正最強大的能源,這個變革絕大部分人沒想好,包括大學教育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剛才看清華的資料,挺有意思,清華還是很有遠見的,已經開始互聯網教育。未來的大學教育,如果你繼續教知識,該教還得教,但是機器比你厲害不知道多少倍,機器不生氣,沒情趣,不怕餓,插上電,死幹。你看一遍,我們頂尖的圍棋高手能想到二十步,已經頂尖了,機器這哥們兩萬步都算好了,你沒脾氣。所以你要拚知識,未來很難,未來的大學要多關注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但是中國今天有多少大學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因為人和機器拚知識,我反正放棄了,就等於你要跟火車比誰快,跟飛機比誰能跑遠。但是人和機器未來的角逐就是在智慧,在使命,在價值觀上麵。
學校的學習是什麼概念?學習和教育是兩個不同的詞,“教”教的是知識,“育”育的是文化。人與機器之間的差異,未來知識之間的差異不多,但是文化之間的差異可大了去了。如果我們未來的孩子不在文化上多花時間,琴棋書畫,文化是培養出來的,不在這上麵努力,完了。你最後越來越沮喪,連機器也搞不過它,必須為我們後代思考這個問題,我們要強化“育”的部分。中國的教育差,中國的教師不差的,中國教師差什麼?我們最差的中學學生放到美國都是好的學生,結果未來計算機背的更快,算的比你更快。“教”我們不差,但“育”很差,“育”越差,會讓我們越來越原來遠離世界,世界會變得非常冷酷。
還有學和習這兩個概念,“學”是你在學習知識,為什麼很多大學生到公司裏麵,真的要花很多時間我們把他重新改過,因為他們沒有“習”。“習”是犯錯誤,“習”是一種想象力,“習”是一種文化,所以教育、學習是兩個概念,“育”和“習”是對文化來說的,“教”和“學”是對知識結構來說的,從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未來三十年是學習能力的競爭,是創新能力的競爭。MBA也要思考這個問題,所有人類可以寫清楚的事情,機器可以比你們做的更好。
商業是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這兩個之間如果不結合,麻煩就大了。這是我的一些看法,所以我希望大家去思考未來的企業,一定不是工業時代的標準化和規模化,未來的企業一定是數據時代的個性化、定製化。未來的企業拚的一定是創新的能力,而創新的能力當中,知識很重要,但是文化變得更重要。如果你覺得未來不行,是你的想象力不夠,如果你認為未來就這個樣子,也是想象力不夠。所以MBA該怎麼樣,企業該怎麼樣,你今天的選擇奠定了未來三十年,未來的三十年很多行業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每個人想想自己的職業,每個人想想自己的未來,每個人想想自己的孩子,重新設計,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一個挑戰,這是一個機會。機會的關鍵在於你怎麼改變自己。這個真正的會影響,而且速度會越來越快,後麵二三十年會越來越快,會加速度,直到五十年以後,世界格局重新開始。世界格局的變化是昨天強的人轉瞬之間就會變得弱,當年大清王朝是很牛的,英國算什麼!倒過來了,英國還沒坐穩凳子呢,美國強大了。現在形勢又變了,這是我對大家想強調的,而且不是危言聳聽,正在發生,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 ◆ ◆
提問環節
學生:
尊敬的馬雲先生您好!我是EMBA16級的梁棟銳,非常榮幸能聽到您剛才給我們精彩的分享。您的很多在人生創業戰略還有企業管理方麵的很多觀點,都影響了我們,包括你開創了電商的先河,前段時間你的演講,電商已死,中國麵臨新的環境,您的很多思想歸根到底是你的創新的企業家精神的一種體現。美國也是80年代企業家精神,也是推動了美國經濟的轉型。目前在中國這麼一個階段也麵臨經濟的轉型,民營企業也麵臨很多困境,我想請馬雲先生給我們分享一下企業家精神在中國的經濟和商業管理實踐中麵臨的一些問題和您的建議。
馬雲:
企業家精神,其實一個企業它的格局決定了未來。什麼是格?你的格局決定你的結局,格在我看來,就是時間度,你必須從三十年以後看今天。二十年以後看今天,這叫格,時間之格。局就是從世界來看中國,在中國看自己,有這樣的局,你才有可能看得更遠一點。其實像我們這樣的人,以前學會了爬在山坡上看問題,後來我見了無數的人,他們原來爬到山峰上看問題,我們再爬,爬到珠峰上看看,其實你到了珠峰什麼都看不見,我們天天擔心的是怎麼活下來。大家就沒想過做阿裏這樣的公司大了以後,風險比公司更大。有多少人跟那些爬珠峰的人聊過?山腳下的人,你跑上七千米以後,完全是兩回事情,你哪有心情看風景?哪有時間跟邊上聊,到了七千米以後,你一步踩錯就沒了,你身上吃的東西和喝的東西超過分量以後就下不來了。
不要說救別人,你連自己都無法救。他太危險了在上麵,到上麵空氣都沒了。我們到今天為止,見各種人以後,隻在無人機上看世界。看清以後,一種路子是跟自己講,我自己賺把錢跑,反正我開了這條線。日本大海嘯以後,站在那個高度可以看到有一條路,很多人看不見隻能這樣跑,如果你從上麵判斷下來,一定會這樣,你可能多了一條路。但問題是你看見的,你要不要跟社會分享,並且建立這條通道,使得房子將來出現問題的時候,社會更多人逃出來,這就是企業家精神,你必須帶著使命感,你必須看到以後跟社會分享。不管別人罵你是瘋子,是騙子,是十惡不赦的破壞者,你都要講出來。這個是企業家精神,並且一個人幹不了,你必須把團隊合在一起,影響更多的人。商業是最大的公益,我們學校很多人看不起商人,商人也看不起學校。我們商業和學校之間的路是多麼遠?我是學校出來的,教了六年書,我也看不起商人,幹了以後,商人是親了不起的群體。知識很厲害,要變成財富,這個距離是多麼的遙遠!但是這個如何把它們結合在一起?
什麼是商業?商業有三個要素,我個人理解,結果導向,第二,效率導向,第三公平導向。商業社會第一必須有結果,計劃做的很好,教授們不好意思,教授們課上完,工作就結束了。我們戰略做完還沒開始呢,沒有業績我們就死了。教授不怕學生跑光的,我們員工跑光了,完了。教授可能我少了一個黑板,少了一個電腦,我們什麼都少了,我們必須要有結果。政府必須要有結果,學校要有結果,培養人才。公司大家在座有多少是老板?有多少碰到過下個月工資開不了?你算一算還有兩個月工資,有多少人碰到過?你就知道下個月的工資在哪,怎麼辦?這是你知道沒有結果一定得死。第二什麼叫效率導向?別人幹這個事情十塊錢,我是否八塊錢能幹什麼?我是否兩塊錢能幹什麼?政府同樣要有結果,政府效率沒有。我們的企業如果人家幹這個事情五塊錢,你幹這個事情六塊錢,你是必死無疑。人家幹這個事情十個人,你幹這個事情八個人,你就贏了。沒有效率,談什麼企業!
企業沒辦法逼你必須跟我合作,不是強買強賣,你不跟我合作,怎麼怎麼,沒用,還得公平。這三個要素,所以企業家精神是百折不撓,你要有強大的心力,千萬不要誤判,智商低,情商低,你引不到優秀的人才,引到優秀的人才以後,他給你帶來的無數的期盼的價值點,我邊上有一幫阿裏的人,這些人貢獻想法。你是一個情商低的人,你是一個暴君,沒有人說話,企業家精神涵蓋了很多。企業家精神第一點,讓企業更透明,更有效,讓企業有錢賺,讓消費者有錢賺,互聯網企業必須要有很強的企業家精神,你明知道未來三十年很多行業要變革。你要看的,如果這是你能夠幫助捐五塊錢,今天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所造成的傷害不亞於任何一次局部戰爭,這個企業家精神,不是你多累,沒有人逼你,世界沒有馬雲照轉,沒有阿裏巴巴還有其他公司。你說很累,so what,你幹,你有福氣。
學生:
馬老師您好,我想提一個螞蟻金服的問題,我之前在中金公司工作,這幾年我們公司有些同事加入螞蟻金服,偶爾會有一些交流,螞蟻金服跟傳統企業合作的時候,自己強調搭建一個金融平台,螞蟻金服的角色更像是直接參與競爭的競爭者,比如他控股了天弘基金,我的問題是你如何看待做合作者和搭建平台這種之間的關係?直接參與金融行業的競爭,是搭建這個平台之間必須要經曆的過程嗎?如果是的話,這個過程會有多長?
馬雲:
螞蟻金服現在增長很快,但是螞蟻金服自己稱要搭建一個平台,但是我們進入了很多金融的直接行業,開始對金融行業開始衝擊。這是好問題,首先螞蟻金服不是做金融,昨天我剛剛趕到北京之前一個小時,跟螞蟻金服交流了我的看法。未來的5+1的新,第一新零售,不是沒有電子商務,而是電子商務跟線下零售和物流必須結合為一體,創造新零售,線上線下必須融為一體。第二會出現新製造,由於數據時代,IOT的發展,製造業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果製造業不變,十年以後製造業會哇哇大叫。第三是新金融,傳統的金融是解決20%的大客戶、大企業,賺了80%的利潤,由於出現了創新型社會,特別是普惠金融,所有的人,我認為80%的年輕人,80%的中小企業,80%的小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有權利獲得金融支持。金融是一個公平的人權,每個人都有這個權利。未來新金融就是服務80%昨天沒被服務的人,賺20%的錢,未來就是八二理論。會出現新技術,未來二十年什麼樣的技術最重要,以及新能源,原來是石油,今天可能是數據,中間我們稱之為新文化,文化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文化這個詞還是蠻有意思,中國人說我搞文化的,老外這個詞很難翻譯的,文化,你搞圖書館的,博物館的,不是,我們不願意把文化稱為娛樂,就是娛樂嘛。唱歌者是藝術家,跳舞的,每個行業都有藝術家,這五個新的變革,肯定在十年以內各行各業會發生。這個發生以後,不是我們推動的,而是社會推動以後,必須適應未來的社會。不是互聯網公司破壞了傳統行業,而是互聯網公司把年輕人知道了未來的船的方向在這,死死拽住,他做的很好,你在那兒哇哇大叫,是改變自己,適應未來。世界上最沒用的就是抱怨,成功者永遠在找方向,失敗者永遠在找借口,都是別人害的,很多人還活的挺好,那是你自己惹的。新金融和新思想,我們覺得要建立21世紀的普惠金融,但是我們今天金融的監管很麻煩,所以我們申請牌照不是為了賺更多的錢,我個人覺得拿牌照是擁抱監管,我們獲得一個銀行牌照,我們就告訴銀監會,我們在做什麼,他們擔心什麼,隻有這樣,被監管也是一種幸福。監管部門同樣麵臨挑戰,我們必須讓監管部門共同努力,製造出未來的監管。我們的腳42碼,絕大部分的公司35碼,要麼公平,35碼,不行,你是28碼,你是民營企業,我們人人都想創新,但是其實我們沒有給創新更多的機會。創新怎麼去跟部門溝通?
我講一個具體的例子,結束今天這個話。我去了美國的籃球協會,世界籃球協會,在洛桑,最早的籃球,美國人想了一個辦法,做一個籃子,比賽的時候球進去以後,馬上有人拿個梯子過來,把球弄下來,繼續比賽。他這個藍筐就是一個籃子,就是比賽將近18年,突然有一個人弄一個底不挺好嘛,把下麵那個筐給剪掉,大家很高興,第一個提出反對的是搬梯子的人說我沒就業了,那不行。後來發現速度快了,這個底拿掉以後,原來搞了半天,幾比幾,現在幾十比幾,全亂套了,這就是監管的製度要發生很大的變革。任何一個變革都會出現巨大的變革,螞蟻金服為什麼做這個事情?我們要擁抱監管,才會要申請各種牌照。不是我們對這個業務多感興趣,同時對這塊業務隻有摸透以後,我們才能跟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分享,我們是怎麼做的。就像我們的零售行業,我們現在在中國的零售占了10%以上,90%的零售都是線下的,把他們摧毀不是我們的目的,摧毀傳統零售,我們不能破壞性創新。中國一直以來是推翻式創新,要建設性創新。先建一個新的,告訴大家這個挺好,你要不要改一改?請大家搬過來,我們再共同參加,如果破壞性創新是要死的。中國現在的金融體係,我覺得沒有中國過去三十年金融的努力,中國經濟不可能有這麼好的發展。但是同樣要看到未來金融的發展,如果我們不變革,我們80%的人沒有機會,我們變革的不是我們衝擊的金融,我們變革的,我想我引以為傲的是過去支付寶十多年的努力,終於讓金融機構意識到我必須改革自己的服務能力。他們的服務會越來越好,他們的技術會越來越好,他們的努力也越來越大,他們覺得背後有人追著他們的時候,才會用市場機製。這是我們要做到的,而且我們樂此不疲。我們並不是看好了你這個金融、抱歉,中國不缺一家保險公司,中國不缺一家銀行,多一家銀行少一家銀行沒有區別,但是中國需要一種新型的迎接未來21世紀金融的體係,這是螞蟻金服希望做的事情,為此我們會有很多阻力,但是我還是相信馬車不會跑贏汽車,最後汽車還是會跑贏馬車。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6-10-23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6-01 13: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