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京東網上商城
阿裏千億重倉菜鳥,京東物流能否招架得住?
作者:龔進輝
在緊張備戰雙11之際,阿裏向物流行業扔下重磅炸彈,53億增持菜鳥並計劃未來5年投入1000億元助力其升級物流。阿裏如此大手筆加碼智慧物流建設,在全球物流行業絕無僅有。
明眼人都看得出,阿裏重金砸向物流行業,意在為新零售保駕護航。考慮到阿裏CEO張勇曾說新零售也適用於全球市場和阿裏國際化不斷加速,如今菜鳥視野已不局限於中國市場,其格局上升到打造服務於全球買、全球運的高效物流網絡。
阿裏剛過完18歲成人禮,就給菜鳥如此大禮,也間接給中國物流行業轉型升級吃下一顆定心丸。當然,有人歡喜就有人愁,阿裏重倉菜鳥這一舉動,估計最鬱悶的是京東物流,劉強東認為物流公司高度依賴菜鳥沒好下場一幕不僅沒有出現,整個行業反而活得愈發滋潤,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天貓VS京東:速度快且服務優
日前,陽澄湖大閘蟹成為天貓、京東角力的戰場,兩大巨頭開啟爭分奪秒的運蟹模式,在象征性極強的第一單爭奪上,天貓在菜鳥、安鮮達的助攻下,僅用2小時便完成第一單大閘蟹配送,反觀對自建物流一向自信的京東則隻字未提第一單。
放在2013年以前,天貓物流比京東還快幾乎不敢想象,後者211限時達(當日達)堪稱行業標杆,為其帶來無數讚譽。不過,隨著2013年5月菜鳥的橫空出世,京東物流一枝獨秀的局麵逐漸被打破,菜鳥通過對物流全產業鏈的賦能,大幅改善第三方物流的配送時效和服務質量。
目前,菜鳥已在全國1000多個區縣實現了物流當日達、次日達,表現不可謂不搶眼,京東物流速度優勢被逐漸瓦解已是不爭的事實。換言之,電商物流大戰短短4年就變天,快不再是京東的專利,火力全開的天貓已完全具備,當日達、次日達已成為尋常服務。
如果說此前天貓在努力縮小與京東的時效差距,那麼其發力新零售下的物流則完全是換道超車。盒馬鮮生、天貓超市都是線上線下融合的產物,屬於阿裏新零售樣本,前者可以實現門店3公裏內30分鍾送達,後者在北京、上海實現生鮮商品1小時送達,均完勝京東物流的王牌服務2小時極速達,這與菜鳥智能技術帶來供應鏈效率的大幅提升密不可分。
不難看出,京東物流引以為傲的快,麵對天貓新零售加快物流大提速,已喪失傲嬌的資本。同時,隨著接入菜鳥的天貓品類不斷增加,其快遞服務質量上了個台階,不斷給消費者帶來驚喜。
一方麵,菜鳥用科技賦予物流更多的增值體驗,比如可以把海外的肉類在不冰凍的情況下新鮮送達國內消費者餐桌;另一方麵,菜鳥99%的妥投率完勝京東物流的82%,有底氣喊出“超時賠付”的口號,反觀消費者需付費才能享受京準達服務,可見戰略自信已經不同。
在行業熱議的環保議題上,無論是發力時機還是執行力度,菜鳥均優於京東物流。去年6月,菜鳥發起物流行業最大一次環保聯合行動——“綠動計劃”,1年後,ACE計劃劍指5年打造百萬輛新型智慧物流汽車,完勝京東上萬車輛換新。同時,菜鳥攜手杜蕾斯等品牌成立“綠色品牌聯盟”,未來將擴容到300多個知名品牌,反觀京東“青流計劃”隻吸引9個品牌加入,還號稱是京東物流單飛後發起的最大規模環保行動,菜鳥表示很淡定。
京東物流從菜鳥頭號勁敵到可有可無
當天貓物流速度、服務質量全麵碾壓京東後,菜鳥的使命悄然發生轉變,從全方位對標京東升級為服務於新零售和全球化,想象空間更大,這意味著京東物流對於菜鳥的意義已從頭號勁敵到可有可無,無法構成實質性威脅,而野心不小的菜鳥未來真正的敵人隻有自己。
在菜鳥成立之初,馬雲為其定下個小目標:實現中國24小時、全球72小時必達。在中國快遞每年超過50%的增速、占據全球一半業務量的背景下,實現起來難度巨大,這也遠非一家物流公司所能及,而堅持平台化發展的菜鳥就是要做別人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搭建麵向未來的全球智慧物流網絡,盡早落地這一偉大願景。
用菜鳥總裁萬霖的話來說,未來的物流網絡肯定不是現在的樣子。因此,菜鳥拿下1000億後投向何處備受矚目,他透露將用於數據技術的研發、智能倉儲、智能配送、全球超級物流樞紐等核心領域建設,進一步深化布局新零售和全球化。
先說新零售,今年7月,阿裏戰略從All in新零售升級為All in“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製造、新技術、新能源),成立“五新執委會”,統籌包括阿裏、螞蟻金服、菜鳥等阿裏生態體係內的所有力量。在我看來,設置這一新的決策機構最大好處是打破部門壁壘,促進各方力量高效協同。
其中,新零售的發展離不開新物流的強有力支撐。菜鳥作為一家數據公司,數據技術是基石,貫穿物流的倉儲、中轉、配送等各個環節,甚至介入上遊生產製造,未來5年將深入到智能供應鏈領域,推動技術成果快速應用於物流履約效率提升和供應鏈優化。
同時,對於物流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言,用工短缺是一大煩惱,倒逼物流行業向高科技、自動化轉型,通過全自動流水線、機械臂等先進設備,使物流作業省力化、效率化、合理化。為了滿足日常需求和迎戰雙11,菜鳥在上海、天津、廣東、浙江、湖北等地推出了大規模的超級機器人倉,未來5年將繼續發力智能倉儲,持續布局更多自動化和機器人作業基地,組成智能倉群。
末端配送向來是整個物流鏈路的薄弱環節,其難點在於整合末端配送資源,通過設置菜鳥驛站和入局智能快遞櫃,菜鳥初步搭建起一張末端配送網絡,未來5年將加碼智能配送,進一步整合現有配送網絡,為消費者提供便捷、安全、多元的配送服務。
種種跡象表明,天貓與菜鳥緊密結合創造雙贏局麵,前者成為新零售的發動機,後者成為新零售的高速公路。
然後說全球化,在宣布成立“五新執委會”的同一天,馬雲提出“五個全球”概念,包括全球買、全球賣,全球付、全球運和全球遊。隨著天貓國際的崛起、速賣通海外用戶破億、天貓出海的起航,中國與世界的商貿往來日益頻繁,菜鳥是承擔全球運的不二選擇。
在投資建設全球履約中心、eWTP超級物流樞紐基礎上,未來5年菜鳥將聯合全球物流夥伴加大eWTP全球物流樞紐建設、海外倉布局,為商家全球買全球賣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或許你會說,京東也正加速搶灘海外市場,先後進軍泰國、印尼市場,但業務真正落地尚需時日,而今年菜鳥在東南亞有望實現72小時送達。
10年京東物流為何幹不過4年菜鳥
近4年來,物流行業進步神速有目共睹。一方麵,社會物流總成本占GDP比例,從2013年的18%下降到2016年的14.9%;另一方麵,2012年中國快遞總量為56.9億件,平均時效在4天以上,2016年中國快遞量增長4.5倍至312.8億件,但平均時效下降到3.1天左右。
推動物流行業升級的最大功臣當屬菜鳥,其通過強大的技術和數據能力,賦能主流物流企業,提升行業整體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麵對菜鳥的步步緊逼,短期來看,京東難以找到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讓劉強東不解的是:京東10年投入巨資自建物流,不惜親嚐多年虧損苦果,為何到頭來幹不過成立4年的菜鳥?
我認為不是京東不努力,根本原因在於模式輸人,開放的菜鳥比封閉的京東物流更能滿足物流行業降費增效的剛需。
一方麵,實現高效配送並非隻有自建物流一條路可走,隻要建立統一標準,加強協同,大量運用智能技術,第三方物流照樣能提供出色的配送服務,而且運營成本更低。另一方麵,隨著對物流企業賦能的深入,菜鳥平台有能力迎接日均10億包裹,反觀京東一己之力很容易觸及天花板,而且為了讓第三方賣家分攤履約成本,可能會得罪物流合作夥伴,比如無端封殺天天快遞、百世。
事實上,物流行業蓬勃發展決定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吃透整個產業鏈,因此開放共贏成為行業共識。在菜鳥平台上,多家快遞公司每年營收增長30%,上市後加速國際化布局;反觀京東,則把原本賺錢的物流生意塑造成虧損成為常態,京東物流不得不分拆出來,獨立發展是一大考量,但更多是為了不拖累京東財報。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菜鳥持續為新零售帶來各種意想不到的可能,京東講了10年的物流故事或難以為繼。未來,京東物流恐怕更難招架菜鳥的勐烈攻勢,日子將越來越不好過。
最後更新:2017-10-08 07: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