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
英雄聯盟
微信之父張小龍,沒有人是天生不會孤獨的
也許你現在仍然是一個人下班,一個人乘地鐵,一個人上樓,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發呆。很多人離開另外一個人,就沒有自己。而你卻一個人,度過了所有。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可能會有很多人羨慕這樣的人,看起來年紀輕輕的,卻已經是身價過億,富豪總裁,然而,並沒有人看到他們背後的孤獨。
張小龍,一個非常普通的名字,卻用微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他的背後代表著孤獨,也利用了孤獨。
一開始的微信,隻不過是一款社交工具,微信的界麵也非常的有意思,或許也隻有真正體驗過孤獨的人,才能造就這樣的產品。
張小龍,騰訊副總裁、微信之父。
而曾經的他,卻是內向不懂溝通的少年,在多年後終於明白:“這些處於劣勢的性格會伴隨著人的成長和自信,終有一天會跟壓迫中的彈簧一樣反跳的更高。”
他在做第一個產品Foxmail的時候,就對用戶有不同的看法。
那時他拒絕畢業時分配的電信局工作,自己南下廣州,想在互聯網行業大有所為。
他先後去了兩家IT公司打工,在第一家公司遇到曾在IBM工作過的美籍華人梅先生,張小龍在他手下做了許多關於數據庫的高水平研究。
但沒過多久,這家公司倒閉解散,張小龍失業了。這時的他剛畢業不過兩年。
他一個那麼內向的人背井離鄉,獨自在言語不通的廣州奔波,以為跟對了人找到了團隊,卻又要麵臨找工作的挑戰。
這期間,他如何度過的不安和壓抑的每一天,可想而知。
還好,他在第一家公司把技術磨練得爐火純青,很快找到了第二份工作。
但是這次他自己放棄了,他厭倦了在公司當螺絲釘的生活,整天隻能開發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軟件。於是,他開始在夜裏自己開幹。
做策劃、敲代碼、搞設計,張小龍一個人就像一座公司,火力全開。
Foxmail就這麼誕生在那些夜晚的合集裏。上線四年,靠他一個人就寫了7萬多行代碼,收獲了200萬用戶。但是,軟件免費。
周鴻禕就此曾經“教育”他,“要加廣告,要盈利”。但每次張小龍都懵懵地問“為什麼非要這樣?隻要有用戶,有情懷就好了。”
不理解他的不止有周鴻禕,還有人民日報記者魏然,他把張小龍創作Foxmail的衝動,寫作“一個程序員懷才不遇的惆悵”。
不可否認,他當時采訪的確實最落魄時期的張小龍,從公司辭職的他沒有固定工作,靠臨時給別人寫程序為生。FOXMAIL已更新了三個版本,知名度越來越高,但張小龍卻並沒有賺到什麼錢。
他不想做商業軟件。
而且日益增長的用戶讓他感到煩惱,他隻想做技術,可是每天都有200萬用戶在背後追趕,催他“快改進快升級”,對張小龍來說,這樣一個免費軟件做起來太累了,他想放棄。
他告訴魏然,“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也許再過半年,找不到合適的發展機會,幹脆去美國算了。”
此刻的張小龍不敢再做夢了,他隻想盡早把Foxmail交出去,然後一走了之。
他完全沒意識到Foxmail的價值,直到1998年的一天,和張小龍同歲的雷軍打來電話,想要收購Foxmail。
彼時的雷軍,僅29歲就當上金山的CEO,而坐擁百萬用戶產品的張小龍卻仍然沒什麼自信,他弱弱地報價15萬,最後卻被忙著做聯想注資的雷軍忘在腦後。
兩年後,博大又找上了張小龍,以1200萬的價格,收編了張小龍和Foxmail。張小龍一躍成為副總裁,卻並沒有得到曾經渴望的成就感,反而湧上一股背叛初心的悔恨。
發布會當晚,他寫了一封傷感的信:“從靈魂到外表,我能數得出它(Foxmail)的每一個細節……在我的心中,它是有靈魂的,因為它的每一段代碼,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時的意識。我突然有了一種想反悔的衝動。”
在那之後,張小龍很長一段時間陷在自己的情緒裏,最後他選擇拿著這筆錢,和現在大多數逃離北上廣的青年一樣,買了輛車,去了一趟西藏。
後來他回憶起這段日子,他說,“我的30歲轉型地很平緩。”
之後的五年,曾經的天才工程師張小龍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而這五年,從美國歸來的李彥宏創立了“百度”,馬化騰的QQ初具規模,阿裏巴巴度過非典危機,第一次在馮小剛電影裏打起了廣告。
BAT格局初現,門戶網站崛起又隕落,互聯網江湖的優勝劣汰仍在繼續。
有人說他錯過了最黃金的五年,但張小龍卻又奇跡般的在2005年這個關鍵節點,和他的Foxmail被打包賣給了騰訊。
張小龍就這麼“稀裏煳塗”的,又進到了日後三分天下的騰訊陣營。
在騰訊開始的三年,張小龍的日子並不好過。他雖不再是懷才不遇的惆悵程序員,卻變成了陷入瓶頸的產品經理。
他被分去負責QQ郵箱,卻交出了一份令人失望的答卷。
因為一味的模仿MSN和Gmail,再加上從前做電腦客戶端的思維沒有轉換過來,張小龍做的QQ郵箱猶如拖拉機,笨重無比、速度超慢,被網友罵“又爛又差”。
這是張小龍做產品開發第一次遭遇失敗。有整整兩年時間,他都無法突破自己,而QQ郵箱淪為騰訊最邊緣的產品。
直到馬化騰開始介入,與張小龍的團隊來往了1300多份郵件後,他們推出了精簡版QQ郵箱,用戶量才慢慢上漲。
馬化騰後來回顧這次改版說道,“張小龍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互聯網思維:從做重到做輕。”
找到感覺的張小龍順水推舟,推出超大附件功能搶占空白市場,又在漂流瓶功能的試驗中,抓住大眾“孤獨”的軟肋,獲得意外成功。QQ郵箱終於崛起,慢慢趕上了網易。
這讓張小龍稍稍得到慰藉,這才硬起腰杆,開始把QQ郵箱打磨地更像自己,以此賦予它靈魂。
登錄頁寫有他買過版權的海子詩歌或許巍歌詞,在QQ郵箱入口位置的,還有可能是朋友女兒的一幅塗鴉,或者幾句馬丁·路德·金的名言:“到頭來,我們記住的,不是敵人的攻擊,而是朋友的沉默。”
和菜頭後來評價,QQ郵箱的成功是張小龍在騰訊一次孤獨的變形。
然而,變形之後,張小龍的處境並沒有改變太多。郵箱的盈利模式一直模煳不清,偏居廣州的張小龍團隊仍然遊離在邊緣地帶。
直到2010年,他從一款叫kik的產品中看到能做微信的可能性,於是深夜發郵件給馬化騰申請,馬化騰隻回複了4個字“馬上就做”。
這一年,張小龍已經41歲了,他在騰訊內部最大的名氣還是一次內部網球比賽的冠軍,和那個最愛吸kent牌香煙的男人。
如果沒有微信,曾經的少年英雄張小龍也許就此湮沒於芸芸眾生。
2010年11月,張小龍的類微信項目正式立項。同月,他在飯否上開通了賬號,回望過去:
“這兩年,我博覽了群書和群山,路過了死亡之穀和罪惡之源,現在終於可以坐下來喘口粗氣了。”
但留給張小龍的時間並不多了,外部有雷軍領先發布三個月的米聊,內部還有兩個團隊同時在做相同項目的開發。通過飯否,我們可以窺見他當時的擔心:“敵人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別人哪有那麼多時間拿你當敵人啊。”
“不害怕,不著急。”
這是41歲的張小龍再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他還不甘心。
於是他帶著自己的團隊,像礦工一樣,在黑夜中連續通宵地做開發,困了就做俯臥撐,練杠鈴,實在不行就睡在公司買來的行軍床,像戰士一樣搶登這次時代的浪潮。
他們的故事鼓勵著很多人,導致後來行軍床成為很多創業公司的標配。
在微信上線4個月之後,麵對微博、米聊的夾擊,張小龍說,“哥喜歡的不是產品,是戰爭。”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這場戰爭中,微信贏了。
六年後的今天,微信用戶數超過9億,成為中國的國民社交應用。而微信正變得越來不越不像張小龍想要的樣子。
他希望微信成為連接人的工具,解決人們的溝通問題用完即走。但成千上萬微信公眾號的出現卻違背了他的初心,他並不想做一個媒體化的平台;他說,微信越來越讓一些用戶感到焦慮與焦躁,永遠有處理不完的信息,甚至神經質,這讓他非常擔心。
於是他推出了小程序,希望在微信裏還有一個功能,靜靜地躺在那裏,不推送,不發聲,當用戶有使用需求的時候,能在微信上實現。
這大概就是他所說的“用完即走”,他正在“曲線救國”,用自己的方式堅持微信本來的樣子。
如同他在上一次微信更改啟動頁時,讓設計師加上的那句來自MJ的話:“如果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
張小龍變得越來越自信,這不是職位晉升帶來的,而是在一次次失落的經曆和正確的判斷中磨礪出來的。
沒有人是天生不會孤獨的,也許你的一生中會麵臨無數次選擇,無數個十字路口,但有些選擇,隻能自己決定,有些路,隻能自己走。
最後更新:2017-10-24 21: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