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英雄聯盟
自媒體時代寵兒“微信公眾號”什麼時候終極 PK 傳統網站
在一個陰暗潮濕的地下室裏.一個雙眉緊鎖的青年,手裏拿著幹澀的麵包,聚精會神地看著桌子上破世界地圖,他深深地陷入了沉思:國家下一步的發展策略是什麼?國際形勢會怎樣發展?怎樣處理好國際關係?如何對美軍、台灣全麵作戰?一個個難題需要他思索、抉擇。正在這時,外麵響起了劇烈的砸門聲,一個聲音高喊著:“都他媽把門打開,不然踹門了,把身份證暫住證都準備好。”他含淚默不出聲…..一會兒外麵的人走遠了,強大的信念再次站了起來,他迅速調整好了情緒,滿懷激情地進入了下一番思考;不一會,砸門聲又響起來,一個聲音叫道:“小子,今天再不交房租,明早給我滾蛋。”......
這是源自於水木社區上地下室青年即“地青”的解釋,其實很多時候用在運維小網站的小站長身上更為合適,小站長的境遇已經每況愈下,很多人入不敷出,甚至“以戰養戰”,以兼職或其他方式補貼網站運營。
截止到2016年6月,中國網站的數量是454萬個,近幾年網站不溫不火,數量增長也是平緩的。從側麵反映出了代表著傳統網絡的傳媒模式正在走下坡路。
但另外一個方麵,代表著自媒體時代的微信公眾號自2013年出生以來,以不可阻擋的步伐走來,到2016年時微信公眾號的數量已達1206萬,短短3年,從無到有到爆發,從數量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網站。
傳統網站,引以為傲的社區形式是論壇,如西祠胡同、天涯等,也催生了文藝氛圍很濃的豆瓣網,還有特定圈子的曾經大佬校內網和開心網。
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些往日的佼佼者已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有些甚至已經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
以豆瓣為例。雖說豆瓣的生命力很強,但是他在移動端的設計一直被用戶所詬病,從開始的多APP路線到後來的單APP,無論從產品還是用戶粘性上,已經在互聯網時代落後了好多。
在同一個行業或者領域裏,如果一種代表著新型技術或者順應潮流的事物興起時,往往代表著舊的形式開始滅亡。在網絡媒體領域,也是這樣的嗎?代表著新媒體的自媒體,真的可以將傳統網站取而代之嗎。
其實從2015年開始,有數據顯示微信公眾號的紅利期已經過去。
數據顯示大眾的趣味主要集中在休閑娛樂和時尚方麵。這兩個方麵的公眾號閱讀數量占據將近半壁江山。但即使在這兩個熱門板塊,人們的熱情也在降低,不再為標題黨、集讚、軟文營銷等各種低質量的文章買賬。隨著用戶對文章質量要求的提升,自媒體平台端開始越來越重視高質量、原創內容的保護。
你知道麼,全中國的成年人,每天平均有40多分鍾花在微信閱讀上。即使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微信公眾號也開始出現各種危機的苗頭。
作為自媒體時代的佼佼者,微信公眾號難道不是打敗傳統網站的利器嗎?為什麼自己反而問題重重了呢!
其實,通過對比我們才會發現,自媒體時代的公眾號,其實與傳統網站不矛盾,是相互補充的,更不會造成傳統媒體的消亡。
同樣的,自媒體自身雖然隨著粗放的增長產生了很多的問題,如文章轉載嚴重等,但是隨著用戶的閱讀選擇趨於理性,自媒體和公眾號也會經曆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現在已經開始了。
傳統網站是門戶的天下,微信公眾號是垂直內容的王者
從近期的網站訪問量排名來看,傳統網站依然是門戶的天下。而這些門戶網站也確實占據了PC端絕大部分的流量。
從某機構統計的2016年9月微信公眾號排行榜來看,除了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外,其他名列前茅的公眾號如占豪、十點讀書、冷笑話都屬於垂直細分領域的優質內容產出者。
傳統網站與自媒體公眾號將長期共存,而且從目前來看,馬上會進入一個互相融合的過程。百度已經開始推廣百家號,這是其在自媒體的一次重要涉獵,也標誌著自媒體形式開始在傳統門戶興起。
有實力的傳統網站如果將技術優勢和傳媒資源集中的優勢發揮得更好,將繼續保持在傳統媒體甚至整個傳媒領域的領先地位。而自媒體尤其是微信公眾號將加劇競爭,加速滌蕩劣質內容和公眾號,而最終也將留下在垂直細分領域的大量優秀公眾號,而這些自媒體將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會成為互聯網終端流量入口的大鱷。
--------------------------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歡迎感興趣的讀者加微信溝通交流。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最後更新:2017-10-08 02: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