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
英雄聯盟
微信閱讀10萬 等於一級學術期刊發文?學術界需要網紅嗎?
本文共2569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鍾。
通過追蹤某篇論文在網絡上被閱讀、轉發、評論、引用的次數對其學術影響力進行評判,如今已經有很多研究人員認同可將其作為展示自己學術影響力的途徑之一。那麼如何讓學術研究成果在網絡上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呢?
日前,浙江大學發布《浙江大學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其中規定如果學術文章在“兩微一端”影響力傳播力巨大,比如在環球時報發文微信閱讀10萬+,頭條號刊發的作品閱讀量不少於40萬,即可定為在一級學術期刊刊發。 從SCI到10萬+,浙江大學最新出台學術考核標準顛覆了很多人對於象牙塔學術成果的基本定義。
其實,浙江大學此次推出的新規並非孤例,類似的做法國外早已有之。在國外,當作為主要學術交流載體的期刊、專著從紙質印刷出版逐漸轉變為數字出版,當社交網絡已經成為大眾獲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媒介,人們再談論一位學者的學術影響力時,經常會提到一個新的學術研究指標——Altmetrics。
Altmetrics是Alternative Metrics的縮寫,最早由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信息與圖書館學院的博士研究生賈森·普裏姆提出,是一種“基於社交網絡來分析和描述學術成果的新計量指標”。用通俗的話說,就是通過追蹤某篇論文在社交媒體(如Twitter、Facebook和LinkedIn等)、主流新聞網站、博客、論壇上被閱讀、轉發分享、評論、引用的次數,對其學術影響力進行評判。
2010年10月,普裏姆與另外三名研究員在專門設立的網站上發表一篇“宣言”指出,傳統的評價學術影響力的方式,如使用文章引用和期刊影響因子作為指標和采用同行評議的方法等,通常需要積累幾個月或者幾年的數據。
相較之下,可快速被收集的Altmetrics恰恰可以改善傳統文獻計量時滯過長的弊端,幫助資金提供者和研究者在財政支持和宣傳中快速作出決策。考慮到現在Altmetrics更多地被作為傳統評價體係的一種補充的這個特點,下文統一將這個詞譯成“補充計量學”。
補充計量學評價學術影響力究竟準不準?
由於對快速分享學術成果非常感興趣,補充計量學這個新概念一經提出便吸引了很多研究人員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願意在他們的簡曆、任職和晉升檔案,以及資助和工作申請中使用相關數據,幫助他們展現自己的學術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到底能不能由“網友”說了算呢?整個學術界也在進行著激烈的討論。
經過幾年的研究,目前補充計量學作為學術研究指標得到普遍認同的優勢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1.評價具有時效性,論文刊發後很短的時間內就可通過網絡工具實時獲知相關數據。2.被評價對象更為多元,不僅包括論文,還包括博客、科研數據集、軟件和PPT等可以被評論、轉發的學術成果。3.更為多元地反映研究成果的影響力,補充計量學不僅可以度量研究成果在學術界的影響力,還可以顯示其在普通公眾中的影響力。
但也有一些研究者對補充計量學是否能足夠精確和可靠地反映學術成果真實的影響力提出質疑。首先,補充計量學指標數據可能受到不同學科的影響。
其次,補充計量學指標數據會受到社交平台用戶群體偏差的影響。比如年輕人在網絡社交平台上更為活躍,所以補充計量學指標數據會對年輕科研人員的論文有傾斜。那些偏愛網絡交流互動的研究人員無疑更容易在補充計量學指標數據上得分更高。此外,不同國家的研究人員偏好不同的網絡學術互動平台,也會造成數據的偏差。
再有,補充計量學數據容易被人為有意或無意“操縱”。一位學者在社交媒體上推廣自己的新書,從中反映出的數據可能僅僅是書籍推廣力度的大小,而非學術影響力。還有研究發現,補充計量學數據更偏愛那些標題聳動、搞笑,或者與性有關的研究論文。因此一些數據其實隻是反映普通公眾的興趣,並不能準確地反映研究成果的學術貢獻。
教你在學術界做“網紅”
綜合以上補充計量學指標數據作為學術影響力評價的優勢與缺點可以看到,盡管其具備時效性、多樣性的特點,但要采用合適的算法來排除人為幹擾還需進行更多研究。但不能忽視的是,隨著人們對這一指標的興趣快速增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接受將其作為展示自己學術影響力的途徑之一。那麼如何讓學術研究成果在網絡上得到更多人關注呢?借助自己的社交媒體是一個可以嚐試的方法。
你需要建立一個代表“學術形象”的社交賬號,並慎重選擇賬號的名稱、關注什麼人、與什麼人建立起好友關係。重要的是,這個賬號不要和分享自己個人生活的社交賬號混用。有了賬號之後,就可以從每周發2到3篇有意義的帖子開始打造你在網絡上的“專業形象”。賬號發布的內容要與你研究的領域相關——可以是跟你自己的工作有關,也可以是你所在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將期刊網站上的文章分享到你的社交平台上也是一個不錯選擇,不過別忘了附上一兩句話告訴讀者為什麼他們想知道關於這篇文章的更多信息。
當然,在你經營社交媒體賬號時,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宣傳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學家的工作不是成為公關專家,這是為什麼大學會設置新聞宣傳辦公室的原因。”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負責科研宣傳的馬特·希普曼說。
但是他也建議研究人員要學會“自賣自誇”。因為合理的自我推銷既能幫助研究者產生知名度,進而提高學術成果被引用數量,同時還能將有才華的學生吸引到自己的實驗室中。
那麼這其中有什麼技巧可言嗎?比如在社交媒體上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時,通俗易懂不可少。比起正式發表的論文摘要,以淺顯語言寫成的簡介可以讓自己的文章被更廣泛的受眾所理解,也能通過一般的關鍵字搜索找到自己的研究成果。
另外,像處理所有關係一樣,虛擬世界中的關係也需要花時間和精力來建立並維係。雖然每一位研究人員到底需要投入多少時間與精力在社交媒體上推廣自己的研究由自己決定,但希普曼建議,研究人員不能蜻蜓點水似的在社交媒體上露個麵即消失。
此外,還要注意實時查看你的工作在社交媒體上的表現。追蹤你的工作接受度不是隻要看收到多少“讚”和評論就足夠了,還要看你的帖子是通過什麼渠道被分享出去的。
或許有人認為研究人員將寶貴時間“浪費”在網上的自我宣傳中並不值得。美國計算毒理學中心研究人員安東尼·威廉姆斯對這個論調並不讚同。
他建議研究人員可以建立2~3個社交媒體平台,之後每個月花大約2個小時進行維護更新。因為畢竟研究論文是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後才能取得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分析數據、撰寫、同行評議加起來要花費成千上萬個小時。所以為了確保自己的觀點能夠被相關受眾知道,每年花10~20個小時維護社交媒體也就不能算一種浪費了。
主要參考文獻:
[1]Jennifer,Howard. Rise of 'Altmetrics' Revives Questions About How to Measure Impact of Research[EB/OL].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3-06-03
[2]衛垌圻,譚宗穎. Altmetrics國內外研究中的問題與挑戰[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2): 93-97.
[3]Jeffrey,Perkel.'Kudos'promises to help scientists promote their papers to new audiences[EB/OL]. Nature Research, 2016-08-01.
最後更新:2017-10-08 06: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