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
阿里云
微信又出逆天功能!汪涵连范冰冰和陈坤都删除了
这两天,微信又出逆天功能:“不常联系的朋友”。
其中包括“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半年内没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三条标准,帮你筛选微信不常联系的好友。
私密君的朋友圈已经有人开始截图“删好友了”。
此功能一出把网友给吓坏了,纷纷表示:
“这功能是要让人没朋友。”
“暗恋的人连单恋的机会都没有了。”
“请给暗恋狗一条活路。”
“即使这个世界没人爱你,你也要学会爱自己。”
……
微信成了人与人联系的重要工具,好友是越加越多,可是能说上两句的,却越来越少。
许多人只存在好友列表里。
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
微信好友不都是“好友”,朋友圈也缺“朋友”。
对不联系的人,置之不理是大多数人的做法。
但朋友圈逐渐变成一个仅好友可见的QQ空间,风险也在一点点增大。
现实中不在一个层次的人,朋友圈里也往往有距离。
总有人批判一切,以显得自己与众不同。
同行一个编辑姐姐,花一个月打磨出来一篇文章,获得了很高的阅读量。
微信好友上千的她,在朋友圈里看到了称赞,也看到了一些指正。
当然,还有谩骂。
习惯攻击他人来展示自己的高级,秀一秀三观,展示一波优越感,是朋友圈里最常见的交恶形式。
我的一位同事是个韩剧迷,偶尔在朋友圈发自己爱豆的照片。
看了《请回答1988》后,她偶尔在朋友圈刷一刷男主角狗焕的照片。
一个久未联系的高中同学在她的朋友圈评论:卧槽,大家都在抵制韩流,你咋还喜欢棒子啊,而且还是这么丑的。
她把那位同学拉黑了。
用作家火养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相隔的不仅是几十年的时间,还有渐行渐远的价值观。我宁愿相信,无论你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都还是真诚善良。
着名社会学家Mark Granovetter曾做过一个“找工作方法”的实验,最后他发现100人中,有 54 人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工作。
当一半人精心修改简历时,一半的工作机会已经被人拿走了。
无论在什么地方,有社会的地方就有关系,有关系的地方就要用到人脉,这也是很多人爱加陌生人却舍不得删除的原因:万一哪一天要用到呢,留着吧。
但微信里的大佬你基本搭不上话,更多的可能是许久不联系的人,发来这样的消息:
“我下个月结婚,你一定要来啊。”
“我这有款面膜很好用,都是老同学了,友情价xx元,来两盒啦。”
“兄弟,最近手头有点紧,听说你升职了,借点钱呗?”
“麻烦投下20号,谢谢!!!!”
臧鸿飞谈微信朋友圈拉票点赞/《火星情报局》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好友多点烦。
认识多少人其实没有意义,被多少人认可才是关键。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真正的朋友,不会无话可说。
《火星情报局》汪涵说:“我朋友圈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那时候我就已经觉得很可怕了,那时候我就决定要把一些没有意义的全部都弄掉。”
钱枫问汪涵,为什么把自己删了,汪涵回应:“陈坤、范冰冰我都删掉了。”
他表示:“我们彼此没有微信,但不会因为彼此之间没有微信而长期不联络,感情变不好。”
图说:汪涵谈微信好友/《火星情报局》
作家麦家写过,人生的幸福来源在于一直对生活做减法,社交也是。
数不清的广告,不知名字的孩子照片,p到认不出谁是谁的自拍,没有缘由的喜怒哀乐……
“世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彼此互不关心的时候,这些朋友圈没有一个不打扰你的生活。
从传播学上分析,社会化网络中的信噪比,指的是一次完整的传播过程中发出的信息与受众接受到的信息的一个比值,比值越小,信噪比越高,越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而微信朋友圈在好友增量中,信噪比逐渐变小,也就是说你在朋友圈里能接收到的有效信息越来越少。
“微信之父”张小龙去年某场演讲中曾提到:“我们刚开始看朋友圈里面都是一些朋友的动态,可是慢慢发现朋友圈里面有很多心灵鸡汤,被各种各样地诱导上来发了一些内容,如果这样的信息多了,其实最终的结果未必好。”
时间成本、精力成本都被这样无声消耗掉。
多少人点赞之交,多少人从未相交。
微信好友海量注水,风险也藏匿其中。
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动态,一个姑娘发的。
她说,几天前,室友闹分手,男方不同意。
而男生此前为了以防找不到女友,把宿舍女生的微信都加了一遍。
虽然没联系过,但出于礼貌也一直没删。
结果收到了男生的群发威胁消息,她直接在自习室吓哭了。
室友前男友分手之后对她们进行人身攻击,微信花样群发,收到的是花圈、棺材和尸体。
虽然已报警,还是心有余悸。
如果说大量无关信息只是让朋友圈变得无聊,那微信最初的私密性,在朋友数量剧增、共同好友不断增多的现实面前,已经受到侵蚀,增加了“危险”。
截图是最经典的例子。
生活中,随意截图这种事,分分钟毁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
曾经一起共事的实习生,就被别人截图坑惨过。
天天加班的她,有次实在忍不住,在一个小群里吐槽了两句,用词犀利,文采飞扬。
后来,她发现前同事截了她在群里的聊天记录,没有打码,在微博发了个状态:配文是“没有不成功的事,只有不勤奋的人”。领导在微博下边发了个迷之微笑的表情。
你简直无法想象,世界上会有用别人的沮丧煲鸡汤的家伙。
她与发微博的这个前同事,一直没啥往来,她也没注意两人在一个群。
这条被领导看到的微博让她清闲了一段时间,奖金也十分“好看”。
本着“存在三分情”的初衷,留下不联系的人,回报的却是七分恶。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常联系的人,带不来温暖却带来伤害,让人很难受。
有句话说得好,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却有不问缘由的坏。
人的一生一定要被坑过一次,才能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
理解生活该有的保留和人心常存的叵测,才能学乖看明白,跌倒爬起来。
怀念曾经的好友,列表里的好友名单躺在那儿,即使不联系也会很安心,因为那代表过去。
礼待新好友,珍惜从前,也注意明天。
对不常联系的人谨慎一点,并没有什么不妥。互相尊重,留点儿余地,才是对相识一场最诚恳的回报。
(内容参考于“槽植”《不常联系的人留在你朋友圈,到底有多危险》。)
最后更新:2017-08-20 00: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