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
阿里云
微信公众平台100000+的文章是怎样产生的?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古斯塔夫·勒庞
1.常识穷人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在莫提默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早就告诉你,被媒体精美包装的资讯,让你根本用不着自己作出结论,疏于思考的你最终将沦为思想穷人。
这是朋友圈中鸡汤和谣言泛滥的原因:大多人在把耸人听闻,或者情绪激烈的文章转发到朋友圈的时候,理性和智商是缺席的。
这种理性和智商的缺席,很大概率上知识结构有缺陷造成的,比如说着名的反转基因公案。
2.被情绪感染
除了知识结构缺陷造成的不理性,还有一个激发转发的点:情绪。
号称擅长写100000+自媒体的咪蒙曾经将自己的写作秘籍昭告天下,其中有一条告诫想要从事自媒体行业的人——如果你客观中立、性情温和,还是不要写公众号了。呐,盈动君就是被咪蒙逐出公号界的人。“情绪”很重要,尤其是激烈鲜明的情绪。但是事实上,情绪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能宣布立场。
尤其在社交网络中,每个人都试图创造出一个自己理想中的自我形象,这是一个展示个人观点、审美的地方,尤其在热点出现的时候,表态比逻辑要提前到达。
3.无意识的偏见
大部分在朋友圈广为流传的文章,都是针对某个群体痛点的文章,但是找得到痛点并不代表就能够给出好的解决办法。比如前两天刷了创业者朋友圈的《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指出了创业者的种种难处,却并没有真正地理清楚逻辑关系,有些人看着会很爽,但对于解决公司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卵用——如果连导致问题的原因都是有偏见的,怎么可能会找到正确的解放办法呢?
转发的那一刻,“我”去哪里了?
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让·鲍德里亚说:“我们的后现代似乎非常可能变成一个精神空虚和文化肤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社会实践被无尽地重复和拙劣地模仿,世界被分裂,个体遭异化,个人没有任何自我感或历史感,仿佛是成千上万个电视频道。”
被知情权喂大的我们,会顺理成章成为知道分子。达人。大忙人。消息灵通人士。手机优质客户。资讯焦虑症患者。人肉搜索引擎。完美主义者。伪专家。骗子(他其实对诸多事情一知半解)。老师(好为人师)。口腔型人格拥有者(休想让他知而不言言无不尽)。贪食蛇。忠实读者。非铁杆Fans。失眠的人。消费主力。拧巴人。
这一点又要表扬一下我们刚刚开了公众账号的人民网红凤姐。
她写的内容基本都是内心真实写照,行文逻辑基本一致,很少因评论和转发他人的微博,导致其微博内容出现跳跃性割裂。罗玉凤的“励志”故事,在于她能做到目无旁人,舍我其谁。但对他人来说很难做到,我们不断传播和分享各种朋友圈内容,急迫需要认识他人和得到认同,害怕被朋友乃至社会遗忘。
这种焦虑心态其实也是时代病,一百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尼采敏锐预料到现代人所患的病叫“虚无主义”,他认为虚无主义时代至少持续200年,人类将进入了“大平庸时期”,在文化生活上,由于内在的贫困,缺乏创造力,现代人是永远的饥饿者。
ps:以后决定每天一篇原创文章,坚决保持文章质量,编辑回复咨询人数最多的问题。
最后更新:2017-10-23 12: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