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父張小龍:怎樣做簡單的產品經理?二
產品經理應該像上帝那樣了解人性 我記得看過一句話:我們喜歡簡單,因為上帝創造宇宙的時候,定下來的規則也非常簡單。這句話好像是開普勒說的。有沒有誰記得開普勒定律?很多物理學家會說發現宇宙的規律很簡單,既然宇宙的規律都這麼簡單,我為什麼要把很多事情搞複雜?
為什麼說產品經理是站在上帝身邊的人?一是我想奉承一下產品經理,讚美一下大家,另外一點是說大家很像上帝。上帝是什麼樣的人?他建立了簡單的規則,然後讓這個世界演化。
我想表達的是,產品經理和上帝一樣也會俯瞰芸芸眾生,知道他們的欲望,然後給他們製定一些規則,讓他們按照這個規則來運轉。當你做到這一點,你就會像上帝一樣,會有上帝的成就感。
首先你要了解人們的欲望,然後通過你的產品去滿足,並且他們使用的過程是按照你的預期來的。你知道他們會怎樣自己去演化,然後你就在旁邊看熱鬧就行了。
就像我們隻做了一個很小的功能“搖一搖”,然後每天有幾千萬上億次搖動在發生。我們知道這耗費了很多能量,所以我們下一步的計劃是在搖動的時候做一 個能量收集器,能夠把搖動產生的動能收集起來用於發電,然後把它做慈善捐出去。(應該是開玩笑,編者注)因為每天浪費了太多的生物能,很多(男)人都在做 無用功,其實他又找不到女孩子。我們後台的數據顯示這種搭訕的成功率是很低的。但是無數的男性在那裏拚命地搖啊搖,還有很多女性在那裏搖,你們知道為什麼 嗎?如果你們對女性的心理研究不透徹的話,你就損失了一半的用戶。所以我們的產品經理現在都在看一本叫《女性的起源》的書,我推薦你們也看一下。我們(微 信)有一半的用戶是女性。
女性為什麼會搖呢?
(台下:檢驗魅力值。)
說得非常對。這裏說一個小插曲,它可以體現出產品經理對女性的無知。當時做“搖一搖”的人總以為我們會讓女性用戶受到騷擾,我們很對不起她們,我們為了讓這個功能用起來真的對不起這些女用戶,會有負罪感。
發布第二天,我趕緊給女同事說,是不是有很多人騷擾你們,跟你們打招唿?跟我想的相反,她們說我們每個人都在底下看誰收到的“打招唿”多一些。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說對用戶很了解。當然我們隱私做得非常好,她會收到打招唿,但是她不會被騷擾,這些是我們做得好的地方。
你必須要像上帝一樣知道用戶的心理,並且知道用什麼樣的規則去引導他。為什麼這麼說?規則是很簡單的,隻有簡單的規則才可以演化出非常複雜的事情。 所以我很不認同很多產品,一開始就做一個複雜的規則,最後沒有任何演化的空間。我們看到很多產品比如Twitter都非常簡單,它的規則簡單到你們都瞧不 起它,但是這樣的東西是最有生命力的。如果誰一上來給我拿一個產品計劃的邏輯,我要花一個小時才能看懂,那一定不是好產品。
我們再回來看,演繹喬布斯說的那句話:我們要讓用戶保持饑餓,讓他們保持愚蠢。看起來是在嘲弄用戶,對嗎?(20世紀70年代,《Whole Earth Catalog》停刊號封底有一行字“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後因為被喬布斯引用而著名。編者注)
但如果你在做產品時沒有這種信心把握住用戶需求,沒辦法控製他每一步所要做的方向,那你就控製不住這個產品,這個產品就已經在失控之中了。作為產品經理,一方麵自身要保持饑渴,保持一個覺得自己很無知的狀態,但對我們的用戶來說,我們要想辦法讓他們知道他們的饑渴在哪裏。
第二點,我們要滿足他們的“貪嗔癡”。貪嗔癡是什麼?佛教說人的本性是貪嗔癡,佛認為所有的人是瞎子,是無名的,而睜開了眼的人就是看到了光明的人,覺悟了的人就叫佛。佛教認為有三個基本的約束力使得普通的人不是佛,就是貪嗔癡:貪是貪婪,嗔是嫉妒,癡是執著。
我們要洞察這一點,因為我們的產品對用戶產生黏性,就是讓用戶對你的產品產生貪,產生嗔,產生癡。
騰訊給大家各種“鑽”(騰訊會員與特權體係,編者注),“鑽”體現了什麼心理?其實都體現了人性的這幾個弱點。各種黃鑽、綠鑽,他會貪,他要升級; 他會嗔,他會跟人比較,說你的鑽比我的等級高,所以我也要升上去;他會癡,覺得我一定要把所有的鑽給收齊。不是說所有的東西都要去做“鑽”之類的東西,即 使是一個體驗好的產品,就像蘋果的手機,同樣會對用戶產生這樣的吸引力,因為這是人性本身的共同弱點。
所以當我們在做一個產品的時候,我們在研究人性,而不是研究一個產品的邏輯。
邏輯本身沒什麼好研究的,開發的同事可能更懂一些,但最重要的是“你的產品為什麼是這樣子,而不是那樣子”,最後是對人性的分析。所有的產品都需要 有人性的研究。為什麼要有白色的iPhone,為什麼iPhone隻有兩種顏色?你可以對每個好產品都提出問題,它背後肯定都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而不是 別的。所以喬布斯曾經說過一句話,記者問他:你們推出新產品的背後是做了很多用戶調研嗎?還是用別的方式來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麼產品?喬布斯說我們不需要去 做調研,不需要看統計數據,但我們知道用戶心裏需要什麼樣的東西。這個知道並不是說你去問一萬個用戶,而是你對人心的洞察或者人在內心裏的一些渴望的洞 察,那你就會知道了。
什麼是產品體驗?總結一個字就是“爽”,兩個字是“好玩”。事實上如果我們問用戶為什麼喜歡用微信,沒一個人會說它可以省錢,或者是很方便地發短 信。他們會告訴你這個東西挺好玩的,或者用起來挺爽的。這會超出你的預期,你會覺得本來是做一個通訊工具,但用戶不這麼看。用戶看的重點和你看到的是不一 樣的,你在拚命地說我幫你解決了通訊問題,用戶說其實這不是我關心的。如果出現這種很大層麵上的偏差,就很麻煩了。
有一次我在一個聚會,來了好幾個女生,我跟她們說裝一個微信吧,她們問為什麼。我說裝微信可以免費發短信、發圖片,省了彩信的錢;還可以直接說話, 連打字都不需要。這幾個女孩沒有一個有興趣,很奇怪地看著我,問:“我為什麼要用這個東西?”然後我現場給她們演示了一下,說你看附近有很多美女,我可以 跟她們直接打招唿,這些人立馬兩眼放光,一個個拿出手機讓我幫她們裝。我當時都很震撼,這兩個差別會這麼大。我承認我當時對人了解太少了,但是真實的結果 就是這樣子的。
所以當我們的競爭對手360做了一個“口信”,他們的定位很清晰,因為他們很善於做用戶需求把握,覺得越實在的產品、對用戶有實惠的產品,用戶就會 越喜歡。事實上很多產品之前也是這麼成功的,所以他們做口信也是按照這個思路,說我幫你省了短信費,可以集成到一起。我看了以後就竊喜,因為我知道這條路 是不對的。很多時候,用戶在你這裏省一點錢幹什麼?他會去買別的東西,奢侈品什麼的,他的錢總是要花掉的,他要的是一種很爽的感覺。
所以我們做產品要找到用戶心理訴求的本質。本質是什麼?可以簡化一下,比如對微博來說,用戶上微博幹什麼?用戶上微博的原因是為了炫耀,是因為害怕 孤獨,不是利群而離群,是用它有追趕。(“有追趕”是音譯,不一定準確。編者注)前麵大家可能明白,後麵這個“有追趕”會比較難理解。想一下你們在微博上 幹什麼?
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你寫一句話的時候腦袋裏想到哪些聽眾會看到,你會為他們寫東西,你會構築一個自己的形象,你會想我寫了這句話以後別人看了我的形象是不是又朝我想要的方向變了一點。你會看到一個人愛上你了,或者給你發私信了,馬上第一時間去看一下。你會很在意。
實際上微博是構築另一個自我的地方,就像我們平時在生活裏通過各種行為來構建一個自我。那裏麵爆出來很多人心的缺陷,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是不需要寫微 博的,比如韓寒不寫微博。韓寒前兩天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他為什麼不寫微博的原因,我當時說了一句話:韓寒對微博的用戶心理分析得這麼清晰,他要不做互聯網 產品是中國互聯網事業的一大損失。
如果做微博的人對於用戶為什麼寫微博的心理不能分析得很透徹的話,那我們就是在一個很膚淺的層麵上來做產品。所以微博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主題,我們自 己寫微博的時候,你觀察一下自己的動靜也發現挺有意思的。自言自語為什麼做不到?因為沒有人會寫日記寫那麼多,那個才是自言自語。一旦有人群的地方就不是 自言自語了,那挺難的。
最後更新:2017-04-03 12: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