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移動遇見移動互聯

當移動遇見移動互聯
編者按
有一部分人在享受著壟斷帶來的好處,但更多人卻在譴責壟斷帶來的種種負能量。
電力、電信、能源等行業的壟斷都已經人所皆知,問題在於,為何壟斷一直延續至今,又有何弱化壟斷的良策?
答案亦非常明顯:關鍵在於利益,而核心卻在於人。一部分利益集團的阻撓導致如今的壟斷改革步履艱難,也直接帶來了兩個後果:收入分配不公現象日趨體現,而民企的生存空間也被相應抑製。
更為重要的是,遇到問題,總要想到解決方案,而基礎在於尊重市場規律,政府亦應收起伸得過長的有形之手,此乃應有之道。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移動集團公司董事長奚國華:
電信業須進一步擴大改革及開放力度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耿雁冰
實習記者 茅瑋濤 北京報道
今年1月份,工信部公布《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鼓勵民間資本開展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電信壟斷逐步放開,電信改革即將破題,隨著兩會召開,電信改革的市場預期將進一步升高。
對於三家電信運營商被指責壟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電信業競爭和超市競爭比,它有自然壟斷性,這個行業的競爭早已白熱化,“三家是真打,不是假打”。
他表示,隻有一家運營商會產生壟斷的低效率,但無限製發牌照,又會引來另一種社會的低效率,就是重複建設,從電信的競爭角度來說,實際上有一個最佳值。
電信業改革進行時
《21世紀》:在小組討論中你提到了物聯網發展,中央對此也非常重視,現在世界上物聯網應用比較好的是美國,但是美國在大力發展物聯網之前,上 世紀九十年代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政府建設計劃,完善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在此基礎上推廣物聯網。有觀點認為,現在電信改革是個半拉子工程,你怎麼看 現在電信業改革的狀況?
奚國華:不能說是半拉子工程,在改革進程過程中,我相信,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它肯定是一個階段性的。
2008年工信部會同幾個部委出台方案,形成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家競爭性企業,改革還是對促進電信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當然,隨著現代技術和業務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擴大改革以及開放的力度。
最近,工信部也在準備推出一係列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圍繞國務院提出的把民營資本吸收進來,開放金融網等等。
按我的理解,整個電信業改革是一個過程,肯定在不斷的進行過程中。
《21世紀》:工信部部長苗圩近日在出席青海省代表團的政府工作報告討論期間表示,4G牌照爭取今年可以發放。對於電信企業來說,要如何應對呢?
奚國華:我們做了很多的工作,尤其是在推進擁有知識產權的4G時代TD-LTE方麵做了許多工作。去年我們在5個城市進行了試驗,今年將在15個城市進一步擴大規模試驗。
從進展情況來看很令人振奮:一個是核心網測試情況不錯;第二,我參加完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後了解到,4G智能終端已取得長足的進步,產業逐步趨於成熟。
多網長期並存
《21世紀》:市場上存在一個疑問,當前很多人還在使用2G的產品,3G的推廣使用範圍還不是特別廣,而4G產品又要馬上上來,怎麼進行使用上的升級換代呢?
奚國華:這是一個過程問題,需要把握好節奏。現在為老百姓提供服務的有四個網:2G網、3G網、4G網和WLAN網(無線局域網)。從去年下半 年開始,我們就在進行逐步遷移。首先,將2G網遷移為3G網。但由於不同消費用戶的需求不同,有些用戶以打電話為主,他們停留在2G網上是最好的。中國 2G網的覆蓋麵和質量在世界上數一數二,而TD-SCDMA網絡作為我國原創的自主性產業,起初確實有點落後,但很高興地看到,從去年開始這一技術趨於成 熟,並且開始放量,去年銷售了6000萬台,今年計劃銷售1億到1.2億台。
總理在政府報告中說要拉動消費,信息消費就是巨大的潛在消費市場,而且產業鏈長,比如,信息流量的爆炸式增長對基礎網大量投資的帶動,客戶終端的高速發展,應用程序中的視頻、遊戲、即時通信等都可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
別人在發言都講得很悲傷,我是很有信心的。應該說2G、3G、4G網會並存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並不是說一種技術出現了,另一種技術就馬上被替代,在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21世紀》:4G的投資周期需要多久?
奚國華:網絡建成有一個過程,建成一個網絡至少需三年。從今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移動將建造20萬個4G基站,這就是在為政府發放牌照奠定良好基礎。
工信部力推攜號轉網
《21世紀》:如果我覺得目前的運營商上網速度較慢,想轉到移動的4G網,可以實現攜號轉網嗎?
奚國華:針對攜號轉網,工信部正在進行推進。其中有一點技術問題,它會對網絡進行改造,投資巨大。
現在還有人提出一種觀點,移動互聯網產生後,攜號轉網到底還需不需要做下去。我認為,攜號轉網就是一家移動電信運營商的用戶,無需改變自己的手機號碼,就能轉而成為另一家運營商的用戶,並享受其提供的各種服務。
實際上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用戶用QQ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像年輕人,基本都是用微信,又便宜,又能打電話,還能看視頻,所以這個價值 大不大就是打個問號了,所以這裏麵有很多技術的問題、業務的問題,以及政策的問題在裏麵,據我知道,工信部今年還會鍥而不舍地推動攜號轉網,進一步擴大實 驗的範圍。
闞凱力:破除電信壟斷,希望或在新技術
專訪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政策與發展研究所所長闞凱力教授
破除電信壟斷,希望或在新技術
本報記者 定軍 北京報道
“信息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和國際還有一定的差距。”
說起目前的三網融合和電信產業發展,原工信部部長、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李毅中,有話要說。
屈指算來,中國電信領域的改革已經有4次。其中最早的是1994年,聯通公司成立,目的是要打破中國電信的壟斷。此後1998年中國電信再次被 分拆,成立了中國移動。2002年5月新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掛牌,形成電信、網通、移動、衛通、鐵通6家基礎電信企業的競爭格局。2008年則電信行業再 次重組,變成電信、聯通、移動3家運營商的新格局。
如何看待電信領域的過去改革得失,如何從體製上解決壟斷問題,實現寬帶上網速度提升和價格下降,本報(以下簡稱《21世紀》)於近期專訪了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政策與發展研究所所長闞凱力教授。闞凱力長期從事產業政策及發展戰略的研究,對於電信領域的改革熟諳在心。
電信領域仍存在壟斷
《21世紀》:過去電信業改革已經有好幾次了,目前各界對於電信領域壟斷,使用費價格高等很有意見,但是相關部門說沒有壟斷,你怎麼看?
闞凱力: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麵來講。
第一,聯通、移動、電信三家運營商都屬於國資委一家,國資委要實現國有企業保值增值的功能進而做大做強,因此,實際上是不鼓勵競爭,明確反對打價格戰的。所以電信的體製改革並不到位。
第二,目前我國有三個電信運營商,運營商數量不多,但是別的運營商是拿不到國家所發的牌照。但對比來看,小小的香港就有六家運營商。
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至少可以說我國的電信競爭還沒有把關係理順,這種壟斷表麵上在運營商上邊是三家寡頭壟斷,從國資委角度看是獨家壟斷。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不能說我們國家電信行業是沒有壟斷的、改革是到位了、是鼓勵競爭的。這些說法我不能同意。
《21世紀》:去年發改委說互聯網寬帶接入市場上電信和聯通占了三分之二的份額,有支配地位,但有報道說沒有壟斷,這件事你怎麼看?
闞凱力:在寬帶接入市場,本來是有一定競爭的。電信的覆蓋範圍是在南方21省,而聯通則是在北方9省。這兩家分別在自己的區域內占用了90%以 上的份額,遠超過三分之二。另外,有些規模小的網絡運營商,比如鐵通、廣電、長城寬帶、北京歌華有線雖然也有些份額,但是卻發展不起來,不能形成有效的網 絡。而南電信、北聯通,則是各自一家獨攬。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互聯網的骨幹網在電信和聯通手裏,那些小的運營商隻得向電信或者聯通租賃這骨幹網,但是租金很貴。據統計,去年電信聯 通骨幹網的租金大約是每G每月100百萬。但是同樣的容量,給電信的大客戶,比如銀行,可以非常便宜,比如1G可以隻要二三十萬,這就差了一個數量級。
所以聯通、移動存在歧視性定價。這種歧視性定價能夠在上遊阻斷小的運營商,從而抑製其發展自己的用戶,與自己產生競爭。這就造成兩個結果,要麼不給你,要麼讓你成本難承受。所以要打破這個“南電信、北聯通”的壟斷格局,就需要增加骨幹網運營商數量。
實際上中國移動、廣電係統都有自己遍布全國的骨幹網,但是國家不允許把這些骨幹網作為互聯網的骨幹網使用。比如歌華自己有廣電的骨幹網,是全國最好的,但是沒有寬帶的牌照,沒授權不能用。
所以,明明全國骨幹網的數量很大,如中國移動和廣電都有骨幹網,但是不準用,所以造成了互聯網骨幹網在南方北方分別獨家壟斷。
所以,我唿籲給予移動和廣電互聯網骨幹網的經營權,這樣全國就有四家骨幹網。他們競爭起來,上遊解決了壟斷,下遊競爭自然就容易了。比如長城寬 帶或者是歌華有線,它是屬於廣電的骨幹網,如果收費收得貴,用戶就會選擇去移動去聯通,這樣成本就下來了,價格和服務質量就可以與電信聯通形成競爭。
打破壟斷希望或在新技術
《21世紀》:國家多次發布文件,提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電信業領域,但是和石油、鐵路等領域一樣,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對此怎麼看?
闞凱力:去年工信部《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也有8條,其中談到民營企業可以租賃電信運營商的網絡,然後自己開展業務,這就是所謂的虛擬運營。虛擬運營商,自己沒有網絡,但是租別人的網絡,我來搞電信業務,這個很好。
但是最關鍵的問題是,他願意租給你嗎,這個不用說不願意租給你,就那個租賃給你的價格,也會高得讓你租不起。所以說,這些根本不落實,並不做出 明確的規定來,無法落地。所以,民營資本、民營企業進入電信領域,對打破壟斷有好處,但是這事他們幹不了。說電信對民資開放,讓人一聽高興。可是具體一看 措施,啥都沒有。
《21世紀》:現在微信出現之後,可以直接溝通說話,走流量,這讓移動覺得自己變成了管道商,這實際上是壟斷在破除吧?
闞凱力:體製改革改不動,用技術可以來革你的命。現在移動通訊實行壟斷,運營商通話費這麼貴,短信這麼貴。但是使用新的技術後,移動通訊領域你再想壟斷壟斷不住了,比如打電話這麼貴,我就用微信聊天了。
所以未來電信運營商以後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破除壟斷、加快改革,這恐怕不以他們的意識為轉移的。電信的體製改不了,但是通過互聯網這種突破性的技術,自然而然地就把這個壟斷給改了,換句話說,原來那套模式和體製是被淘汰了。
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
國家應設立統一的互聯網管理規劃機構
本報記者 鄭升 北京報道
兩會之前,中國移動公司將在2013年砸下1800億元,新建20萬個基站的消息,不僅刺激股市興起一場4G熱潮,也讓關於電信改革有望破題的猜想日漸升溫。
盡管電信改革之路尚未完成,由其孕育而生的互聯網產業,卻已經成長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市場力量。本次全國兩會,包括騰訊控股董事長馬化騰、百度董事長李彥宏、金山董事長雷軍和盛大董事長陳天橋在內的四位業界大佬,分別以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身份,走進了議政殿堂。
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並沒有一貫的低調,而是帶來了《關於實施互聯網發展戰略,加快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關於將互聯網企業“走出去”提升為國家戰略的建議》、《關於營造良好自主創新環境,促進科技創新企業發展的建議》三項議案。
這三項議案均旨在促進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其中也有諸多內容,涉及國家管理結構調整和產業戰略定位,本報就此對其進行了采訪。
有必要設立統一的互聯網管理機構
《21世紀》:你提出要從國家層麵戰略層麵重視互聯網的規劃和建設,設立職責明確的互聯網發展統一管理機構。您對現有的機構設置是什麼看法,是否需要獨立的管理機構來管理互聯網產業?
馬化騰:國家應製定和實施互聯網戰略,設立職責明確的互聯網發展統一管理機構,從戰略高度對互聯網的發展進行全盤統籌和有機協調。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和發展互聯網這一重要戰略資源。
從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經驗來看,其互聯網經濟的發達都是借助於政府主導的互聯網戰略的實施,而且政府在不同周期會有側重的調整戰略 內容。例如美國的網絡戰略分為:作為資源空間和基礎設施戰略的網絡發展戰略,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麵的網絡發展戰略以及網絡安全戰略。
互聯網戰略的實施需要更加科學高效的行政管理體製。當前我國的互聯網管理體製存在多頭管理、缺乏統籌規劃的問題,而在美國、韓國、日本等國的互 聯網戰略實施中,統一的互聯網管理機構是推動戰略成功實施的重要因素,例如美國的FCC、韓國的KCC和日本的總務省等,因此我國有必要設立統一的互聯網 管理機構。
《21世紀》:你提議要加快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基礎電信業務的補貼力度,在您看來,這一措施對互聯網發展有何意義?
馬化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網絡基礎設施仍存在較大不足,仍需進行跨越式提升。目前,我國互聯網網速平均速率僅1.774M,排名全球第71位,可以說仍處於“低速寬帶”階段,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互聯網建設仍需進行跨越式提升。
從互聯網的未來發展來看,各國在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三網融合等技術業務變革中麵臨的機遇和挑戰類似,發展起步的差距不 大。但是,互聯網基礎設施是上述技術發展的基礎,隻有實現高速寬帶和無線網絡,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才可以得到迅勐發展。
因此強烈建議國家高度重視並著力加快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將寬帶網絡建設提升到與公路、鐵路、機場和電網建設等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加速提升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
應製定國家層麵的互聯網發展戰略
《21世紀》:製定國家層麵的互聯網發展戰略,這需要政府做什麼?是否需要電信領域的相關改革?
馬化騰:曆史上,每一次工業革命都為後發國家成功實現“趕超”打開“機會窗口”,但中國並未抓住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機遇。當前,在新一輪技術革新 趨勢下,中國不能再次“旁落”,應大力發展互聯網產業,培養、扶持一批跨國互聯網拳頭企業和拳頭產品,以此加強國際競爭力和國際戰略地位。尤其是互聯網的 競爭與合作已成為當今世界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未來國際競爭中處於科技發展最前沿的競爭。
為落實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推進,國家應積極參與到與互聯網有關的國際規則和標準的製定中,爭取話語權。另外,將互聯網產業作為一個戰略性產業重點加以扶持,並從多方麵給予政策配套,扶持民族互聯網新產品在國際上的推廣應用。
《21世紀》:電信改革進展至今,催生了互聯網產業的繁榮,但也留下了很多問題,如電信的南北分割、運營商攜號轉網的壁壘等,您對中國電信改革下一步如何繼續怎麼看?
馬化騰:在2G時代,騰訊就與電信運營商有大量合作,取得了很多成功。2012年是移動互聯網高速迅勐發展的一年,隨著千元以下低成本智能手機 的發展,今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將達到5億。從互聯網的發展來看,移動互聯網是大勢所趨,移動互聯網的產品與傳統電信業務的融合度會越來越高。
我們看好移動互聯網產品在促進產業共贏方麵的前景,希望國家出台鼓勵產業鏈共同發展的政策,放眼未來,進一步支持移動互聯網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最後更新:2017-04-03 22: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