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副校長楊斌談創新:創業者應“呆若木雞”,追求價值內生
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代,很多創業者和學者心中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疑問:安心做學問和創新創業是否對立?當創新創業被安放到校園當中的時候,校園又會否因此失靜?
2017年1月12日,清華校友三創大賽啟動儀式成功舉辦。清華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三創大賽組委會主任楊斌發表了“清華創新之道”的主題演講。他指出,創業者應當有“木雞態”,追求價值自在、追求內生,最怕的是“由應向景”,隨風飄揚。
楊斌發表了“清華創新之道”的主題演講
以下為楊斌副校長的演講部分內容,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部分有刪改:
首先我代表學校對清華第二屆創意創新創業大賽這一非常有意義的比賽的啟動表示來自學校的支持和祝賀。
2017年1月12日,清華校友三創大賽啟動儀式成功舉辦
“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代
和躁動的青年人
這是第二屆,首先要表示對第二屆的祝賀。有一個觀察,在學校這樣的環境當中,很多活動經常隻有第一屆。魯迅說過“城頭變幻大王旗”,講的是那個時代當中的紛擾的時代環境和背景。回到躁動者的青年人身上,確實有值得注意的問題,本來是創新,但是經常會被狹隘做成了新創,仿佛不是新創出一個門派,新創出一個什麼事物就不覺得是夠份。所以,經常看到在學校裏張貼一些橫幅、海報的時候都寫著首屆,我有感於咱們是第二屆,聽唐傑說要繼續辦下去,這個非常好。
今天想跟大家借這個機會聊一聊,我在學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我指的是教育教學的管理工作和雙創的有關協調工作的感受。
他們給我命名清華創新之精神,我想了想,“之精神”不是特別講得出來,說說之道,或者是狀況,跟大家做分享。
“百歲人生”下的
“學生+”概念
2年前提出的教師+、課程+的基礎上,今天提一個概念學生+,這個含義是什麼呢?最近參加一些國際上跟教育有關的會議的時候,有一個概念,今天很想和在座的諸位分享,國內的時候,特別是原來一些社會學者,包括宏觀政策製定者,比較喜歡對現在的發展趨勢用一個名詞、術語概括,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這樣的問題,一個挑戰。
在很多我所交流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家,談論這個話題的時候,人們經常換另外一個詞說它,中文表達的話叫百歲人生。是同一件事,甚至用的數不一樣,術語的使用不同,也許會讓我們對同一件事情產生不一樣的觀感,道路是正能量還是負情緒。百歲人生,在座的壽命的期望值要比父母親這一代要長,很多人很有機會是百歲人生。如果是這樣的期望值,大得說會對很多行業現在的樣貌、經營方式,行業的基本邏輯產生重要的機遇和挑戰,窄一點就是對原來比較熟悉的教育的分階段進行這樣的慣例、模式也產生很多新的思考。
我們比較熟悉的方式對多數人來說,22歲左右完成在校學習的基本流程,後麵少部分人進行碩士階段或者博士階段的學習。再之後60歲,我們作為功德圓滿,之後好多人說希望能夠享受人生,就是“餘年”,對有些人來說加上身體的問題,不是非常高能量的階段。現在想想,如果從百歲人生這樣的尺度來衡量的話,以6歲—22歲再生在校學習的整塊的時間,是不是還行得通。這是一個問題。問題的另外一個角度是,在這個階段當中是為了22—60歲的工作而學,卻很少有為60之後,假設說生活做有效的準備。如果後麵從比例的角度來講的話,從60—100,這個比例是如此之大的話,值不值得我們以專門的我不用在校學習這個說法,但我有成整快時間的有秩序的學習,或者是教育來滿足這麼長時間當中,非常重要的一些準備。
我做了拉拉雜雜的分享,關於百歲人生,接下來想說,我們原來對於學生這個概念,比較容易理解,這是在校學習的概念,後來有在職學習,好多人學習在學校,並不住在學校,同樣他們也是學生,今天把問題提在這個地方,使用學生和校友截然分開的概念,有沒有誤導的成分在裏麵?該不該認為,比賽叫校友,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其實是學生+。學校這個組織是否要為學生+的這一群人提供什麼樣延續性的服務,包含教育服務還包含更多的發展服務,該做一些什麼?
雙創環境下,
校園如何“靜下來“?
回到清華創新之精神或者之道,來之前,我想清華的說創新,比較別的組織、學校會有什麼不同,或者該有什麼不同的時候?我想了一個問題,最近一個階段,校內的領導包括老領導和我們交流的時候問一個問題,楊斌或者別的人,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讓我們校園能夠靜下來,我腦海裏麵馬上浮現出樣子,靜下來做學問、靜下來讀書、靜下來上進、靜下來思考、很好的豐富自己都有可能。
到底什麼是靜下來“靜”的含義?跟創新創業,甚至職業發展,這些的東西放到校園當中的時候,是不是校園因此失靜。如果是,創新創業本身和校園想達到的靜之間有什麼方式協同和調和呢?我是做這樣的思考。今天鬥膽討教學長和學弟,想提一個概念,今天談創新的話,概念是似跟哲學有關的術語,講價值的時候,經常講內生價值,有人喜歡踢球,有時候他會遇到一些問題,問你踢得怎麼樣,或者拿了什麼名次,這是問題。我奶奶經常拷問我家族中間第一個上大學的我二叔,打籃球,校隊的,我二叔講,經常會被他媽媽,也就是我奶奶問到一個問題,打這個球有什麼用?這裏麵就有關於內生價值的問題,或者是價值自在的問題,價值不是外顯或者計算出來的衡量它,而是體驗當中,經曆當中價值自在。
今天,想借這個套路說一下我想說的創新價值自在的問題,以此回應校園如何靜下來。校園希望的創新本身是在創新中獲得樂趣,達到目的,也享受這種過程的這樣一種創新。而非隨風飄揚。
創業者應該“呆若木雞”
我想到了原來喜歡分享的莊子的一段話,關於養鬥雞的故事。
有人問莊子,鬥雞被訓練的怎麼樣?成沒成?鬥雞中的戰鬥雞是否培養出來了?他說還沒有。為什麼說沒呢?說及時而盛氣;過了十日,又被問訓練怎麼樣了?莊子回答,沒訓練好,這隻雞“由應向景”。“由”就是“仍然”,“向景”就是哪有好玩的,哪有新鮮事都跟隨。也就是說,一招唿它,就來了,別人說哪好玩,就玩去;40天過去了,莊子稱鬥雞養好了。旁人看見鬥雞的狀態,進而引申出了這個成語--呆若木雞。
創新者的狀態是什麼狀態?今天能不能提一個木雞態,說楊斌鼓勵清華創新者呆若木雞。這其實是追求價值內生、價值自在,而不是以創新最後是否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是否變成了新聞中主角,是否獲得了財務自由等等這些作為它的衡量。
講到清華上上輩學者的時候,那時候並不太多學霸,特多學癡的人,學狗,這些人好這口,並不打算以此怎麼樣,就是好這口。還有人精於此道,還有已此為樂,樂很重要,樂此不疲。想想創新本身,並不是說後麵一定要接上創業。要我說的話,創意創新創業這三個字並不是流程論,不是階段論,創業就是享受,整個創業的狀態非常好。木雞態我想表達的是創新者價值自在,追求內生,這種狀態,校園靜下來不是個問題。怕的是由應向景。
借這個機會跟學長、學弟一塊探討清華創新之精神,反映出定義、主流擔當,追求卓越不做二流在裏頭,創新之與清華極為重要、關鍵,但是清華人的創新中間,還是應該有著清華人長久以來的木雞態,一種尋求價值自在的風範,這可能才是我們精神創新之精神,我們不因大環境、大政策的風,向之變化而變化,我們不做由應向景,但求價值自在。與各位創業者也好,學長還有各位學弟分享,同時也借此機會祝大家雞年合家幸福,健康成長,謝謝大家!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7-01-14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5-26 09: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