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爭雲存儲祭免費旗 或重演視頻業消耗戰
“我本人就是Dropbox的重度用戶。在美國的時候,我家裏最誇張的時候一共有六台電腦在用,我經常為了找不到某個文件到底放在哪台電腦裏而頭痛,Dropbox的出現讓我覺得它正是我想要的東西。”王淮頓了頓,接著說道,“不過,即便是這樣,我也不是它的付費用戶。”
王淮曾是Facebook的早期員工,2011年9月離開Facebook之後回國成為天使投資人。他對南都記者說的這段話,既證明了雲存儲服務在個人市場上真真實實存在的需求,也說出了這一市場的尷尬所在。
前期的服務器架設已然燒掉了大量資金,但個人用戶的付費習慣還沒有養成,再加上國內的幾家互聯網和IT巨頭紛紛祭出“免費”大旗。雲存儲領域的競爭會像當年的視頻行業一樣,成為一場比拚資本實力、“剩者為王”的資源消耗戰嗎?
內外廝殺雲存儲
一年多前,美國雲存儲公司Dropbox的用戶數在短短半年多時間裏翻了五倍的消息,帶熱了國內雲存儲領域的創業潮。不過,與其他版本的“CopytoChina”故事不同的是,在雲存儲這塊沙場上廝殺的,不光有諸如最早的115網盤、酷盤、雲諾、堅果雲等一眾創業小團隊,還擠進了包括百度、騰訊、華為、金山、360在內的多家互聯網和IT“巨頭”。
在眾多被熱捧的創業概念中,巨頭們為什麼獨獨對“雲”趨之若鶩呢?
Pre Angel投資人王利傑向南都記者解釋,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種智能終端的普及,個人用戶所擁有的數據量正在成幾何倍數增長,無論是從存儲的安全性,還是隨取隨用的便利性上來說,將數據上傳存儲到雲端而非進行本地收藏,已是大勢所趨。
換句話說,當人們習慣用不同的終端隨時隨地調取儲在雲端的數據時,存儲著大量數據的雲就成了整個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而“誰擁有雲,誰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在移動互聯網上占據了一席之地”,這就是任何一家大公司都不願意錯過“雲”機會的根本原因。
在海外市場上,亞馬遜、穀歌、微軟等幾家大公司早在數年之前就開始打造雲計算的基礎。以亞馬遜為例,其在2006年利用自身其他服務的剩餘資源麵向開發者推出的S3雲存儲服務,由於其使用方式極為靈活,用戶可以真正做到“用多少資源付多少錢”,才使得諸如Dropbox這樣的創業公司能夠“輕資產”起步,基於S3為個人用戶提供文件同步和分享服務。同時,Dropbox本身又是開放的,可以對接各類更垂直細分的應用,從而形成了一個立體的“雲”生態。
然而,國內的市場情況卻截然不同。根據北大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的一份調查報告所說,“雲”概念自2008年左右被引入國內,但真正開始在市場中加以應用和普及卻是等到了2010年底。對於大公司來說,雲本身的重要性,加上錯過了最初的發展時機,讓他們更急於推出一個“高大全”的雲服務平台,將從基礎設施到終端產品,甚至包括垂直應用一網打盡,同時再祭出“免費”大旗來吸引個人用戶,試圖將整個市場快速推起。
但這對創業公司來說,卻是內外疊加的雙重打擊。一方麵,他們不像Dropbox等海外同行一樣有“巨人的肩膀”可踏,必須自己投入大量的前期資金購置服務器與帶寬;另一方麵,巨頭們帶動的“免費”熱潮,更削減了國內個人用戶對付費服務的熱情。即使創業公司有強大的融資能力做依托,允許其投入大量資金,在短期內將市場需求撕開一道口子,起碼在三五年內也無法將燒出去的錢重新賺回來,這無論是為其之後的續融資還是整體的商業模式都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最後更新:2017-04-02 22: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