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如何讓學習更高效
說起“讓學習更高效”這個話題,我們不難發現這其實是個老話題。
懂點教育的人會都知道,“有效,還是無效;低效,還是高效”是搞課堂教學的人曆來就關注的永恒的主題。一堂課先生講來抑揚頓挫,聲音圓潤洪亮,但一下課便“心生蒼茫”,這是一堂低效甚至無效的課。
真正的高效的課堂自然會讓“弟子”,伸手可觸摸到知識與技能的紋理,俯仰可見“豁然的天地”。
是進還是退,是快走還是慢走,是發展還是鞏固,是提高還是維持,是引導還是告知,是學生做還是教師講,是活躍還是平靜,是說還是寫?真正追求高效的課堂教學往往處於這樣一種兩難境地。我的業師、人教社課程評價專家李靜純先生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說明這種“兩難境地”:一個廚師在烹鮮魚時,是肉嫩一點,還是老一點?水加得多一點,還是少一點?但廚師的經驗是,恰到好處,才是真正的好處。
先生還舉例說,屈原的弟子宋玉在寫賦描述美人的時候曾說“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如何恰到好處?這的確應該是搞課堂教學的人思考和研究的問題,然,在K12教培領域很少甚至幾乎沒有一家教育機構會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
我們平常大多都會聽到這樣的發聲:一站式在線學習讓學習成績提高、個性化教育將邁入“智慧時代”、科技讓教育更高效、打造K12在線教育的學習閉環,做有深度的教育、大數據教育讓教育更獨特、更行之有效……
不知為什麼,筆者很不能苟同“互聯網+”這樣一種貌似很潮的說法,似乎“互聯網”就是一方碩大的神聖,任何領域隻有投入到它的懷抱才有新生,才有高效的狀態。我並不是說“互聯網”技術不重要,隻是覺得我們在“喋喋不休”中放大了技術對於教育的作用,而在教育領域永遠是“教育+”的關係,不談教育本身的理念、環境、設計、實施和評價所帶來的課堂教學高效,再怎麼大談特談技術的威勐與豪華,都是毫無意義的事情。顯然,離開深邃、複雜教育本身的技術,什麼都不是。教學的過程有它自己的順序,有它發展的邏輯,而有效的教學也往往發生在有效發展的各個特定的時期之內(學習的敏感期),而這些並非一項技術就能全部包攬和實現的。
另外,如今說起互聯網,必提“大數據”,似乎不這樣說就OUT了。而且人雲亦雲的居多,不少談論者甚至還沒有認真讀過這方麵的經典著作——舍恩佰格的《大數據時代》。當下K12教培業創始人皆習慣用“大數據”來表達或闡述教育,認為大數據驅動下的教育才會更加高效。
不過,文新學堂創始人葉德文認為,由於大數據理論過於依靠數據的匯集,一旦數據本身有問題,在“隻問有什麼,不問為什麼”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現“災難性大數據”,即因數據本身的問題,而做出錯誤的預測和決策,這樣的大數據不可能帶來教育的高效。“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類的作用依然無法被完全替代。大數據為我們提供的不是最終答案,隻是參考答案,幫助是暫時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還在不久的未來。”
一堂充滿活力、隱喻、互動的課堂場域,仍然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主流,我們可以大聲地談借助技術手段推動教育的話題,但仍期待談談究竟什麼是教育。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最後更新:2017-07-17 16: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