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行業+互聯網模式最難解決的高訪問和粘度問題
去年5月成為獨角獸公司的平安好醫生今年想通一件事,要做互聯網醫療,還是得往平台方向上整。
6月中旬,平安好醫生總裁特助鄧遠德接受了專訪。其後幾天,這家上線了兩年的互聯網醫療平台將要對外宣布已經獲得1.5億的用戶量。也就是說,這個新晉的互聯網平台已經覆蓋了超過十分之一的中國人口。
但即便如此,鄧遠德表示,1.5億的用戶量,對於建立一個商業模式來說遠遠太少。和資訊、社交、遊戲這幾個常見互聯網領域之間的差異相比,醫療行業和它們之間的不同要大得多。
比如說別的地方供大於求,醫療行業卻是供少於求。再比方說看病不是高頻需求,看一次病最多也隻和醫生交流幾分鍾,這和互聯網商業模式對高頻訪問和高粘度的追求背道而馳。鄧遠德坦言,1.5億用戶下的月活隻有45萬,公司想要做到千億美元級別,需求量不到百萬、千萬級別,目標沒法實現。
這在整個互聯網行業都是個老大難問題。去年1月,還沒從丁香園離職的馮大輝在自媒體“小道消息”裏麵“湊”了300個字來吐槽各種沒有意義的功能設置,核心問題是“低頻應用怎麼搞?”
這個問題放到平安好醫生上,你就看到了一個很“奇特”的醫療平台:它不對接醫患關係,雇了1000多個醫生,把自己搞成了一個真正的“互聯網醫院”。去年用戶都在拿它當“計步器”,搞起直播之後現在又變成了在線《養生堂》。
不過直播效果不錯,把看病過程中的科普需求在沒病的時候解決了。一個直播,一個問診,現在公司有了流量入口,有了1.5億用戶,接下來就要考慮怎麼搭一個平台,滿足健康方麵的所有需求。
用鄧遠德的話來說,本質上是黏度問題。
A輪融資完成已過一年,平安好醫生目前沒有啟動下一輪融資的計劃。鄧遠德表示,公司目前的造血能力很強,希望能在未來五年內服務6到7億用戶。
以下為鄧遠德專訪,以口述方式整理:餘下全文
最後更新:2017-06-28 1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