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5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偉大的計算原理》一雲計算

本節書摘來華章計算機《偉大的計算原理》一書中的第2章 ,[美]彼得 J. 丹寧(Peter J. Denning)
克雷格 H. 馬特爾(Craig H. Martell)著 羅英偉 高良才 張 偉 熊瑞勤 譯 更多章節內容可以訪問雲棲社區“華章計算機”公眾號查看。

雲計算

雲計算是一個現代的時髦概念,其背後隱藏了關於信息共享和分布式計算的豐富含義。大量計算設備的互聯產生了一種規模經濟:在其中,人們不再關注服務和數據存放的物理位置。“雲”這個術語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可能是在相關的技術或市場研討中,人們使用雲來比喻由計算機構成的網絡。
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MIT的MAC項目已經體現出了類似的想法,即:構建一種能夠向眾多用戶提供計算資源共享的係統。MAC是詞組“Multiple-Access Computer”中單詞的首字母縮寫,有時也代表“Man And Computer”。該項目產生了Multics係統,一個強大的可以對內存、外存、CPU等昂貴的計算資源進行分時複用的多道程序係統(每個用戶使用這些資源的成本得到了極大的降低)。J. C. R. Licklider是這種思想靈感的提出者。他認為,計算資源應該成為一種基礎設施,任何人都應該可以很方便地接入其中(Licklider 1960)。
在1969年底開始運作的計算機網絡ARPANET使得“計算成為基礎設施”的宏偉設想得以成真。ARPANET的設計目標就是資源共享:接入網絡的任何用戶都可以與網絡中的其他計算節點互聯並使用其上提供的服務。因此,沒有必要去複製一個已經共享的服務(在服務質量能夠得到保障的前提下)。ARPANET的設計者很快意識到,共享服務應該通過名稱而不是物理位置來進行訪問,因此,開發一種位置無關的尋址係統對於屏蔽網絡通信的底層細節至關重要。Vint Cerf和Bob Kahn發明了TCP/IP通信協議(1974),能夠支持互聯網上的任何兩台計算機在僅知曉對方IP地址(一種邏輯地址)而無需知曉物理地址的情況下進行信息傳遞。1983年,ARPANET開始正式使用TCP/IP協議。
1984年,ARPANET開始使用域名係統,一種將特定的字符串映射到IP地址的在線數據庫(例如,將字符串“gmu.edu”映射為IP地址“129.174.1.38”)。域名係統帶來了另一個層次上的位置無關性:用戶現在隻需要記住一些具有語音信息的字符串,就能夠訪問對應的互聯網服務。
到20世紀90年代,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出現使得任何信息對象都可以在互聯網上進行共享。信息對象使用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統一資源定位符)進行命名。URL的基本格式是“主機名/路徑名”,其中路徑名指出了一個信息對象在給定主機上的目錄位置。20世紀90年代中期,Robert Kahn設計了一個互聯網服務handle.net。該服務可以把一個具有唯一性的標識符映射為一個信息對象的URL。基於此,他還為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大多數的出版商設計了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數字對象標識符)係統(Kahn and Wilensky 2006)。DOI提供了更高層級的透明性:一旦為一個數字對象賦予一個DOI之後,這個DOI將永久指向該數字對象,無論該對象存放在何處或何時被創建(Denning and Kahn 2010)。
麵向終端用戶的分布式計算服務的技術架構在近年來持續發展。Multics係統使得一個大型計算機係統可以在其用戶間分享計算資源。20世紀70年代,施樂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構造了Alto係統,一個由連接至以太網的一組圖形工作站形成的網絡(Metcalfe and Boggs 1983)。施樂將該係統的體係結構命名為“客戶端-服務器”架構,因為用戶總是通過一個本地的接口(客戶端)來訪問網絡上的服務。X-Window係統(1984年源於MIT)是一個通用的客戶端-服務器係統:它支持一個新的服務提供者將其硬件和用戶接口接入網絡,而無需設計相應的客戶端-服務器通信協議。今天,大多數的web服務都使用了客戶端-服務器架構:服務提供者通過展現在標準web瀏覽器上的界麵為用戶提供服務。大多數雲中的服務也采用客戶端-服務器架構,其中URL係統對服務器的物理位置進行了完全的屏蔽。
表2.3給出了雲計算領域涉及的人、問題以及計算基本原理。
image

最後更新:2017-06-26 12:02:11

  上一篇:go  《偉大的計算原理》一大數據
  下一篇:go  《偉大的計算原理》一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