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父張小龍:怎樣做簡單的產品經理?八
我們進到郵箱裏為什麼會瀏覽郵件列表?因為你一天可能收到幾封新郵件,它必須按時間列在那裏。但附件是你曆史的東西,它可能是很早以前的,而且因為 太多了,你根本不可能把它瀏覽完。你真正找到的時候,你也不會用預覽的方式去一個個下載。對於當前頁來說,我也並沒有一個要分組查看的需要,雖然這個東西 很高級,但問題是這個需求不存在,這是最大的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做了很多東西,對用戶來說不是他需要的,我們完全做偏了。我當時就問我們一個產品經理,說這個東西可能不是用戶需要的,你們這樣做了, 用戶也不會買賬,他進來一次就不來了。然後他就不好意思地告訴我,說他們上線一天,發現用戶確實沒有什麼增長。之前做了一個“飛度”(音譯,沒搞明白,編 者注)也是,沒有增長,沒有對用戶產生任何吸引力。
這樣的案例在我們工作裏是非常非常多的,我相信在座的可能都做過這樣的事情,做的一個功能或頁麵弄上去,然後很奇怪,為什麼我們做得這麼好,用戶數 沒增長?因為那不是用戶要的東西。如果你能真的讓自己進入一個初級用戶的狀態,並且進來感受一下,你能感受到那種初級用戶的心態,那你就能看到這裏麵的問 題所在。
能夠進騰訊的,相信大家的邏輯、推理能力都很強,但很多時候邏輯、推理不能解決問題。所以這時我們應該多調查一些用戶或者感知一些趨勢。趨勢怎麼感 知?用戶隻能對過去的事情產生認知,未來的東西才是趨勢,你怎麼知道下一階段會流行什麼樣的潮流,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怎麼去了解趨勢是什麼?有很多方 法,比如分析數據。分析數據當然很重要,但第一你的分析方法很容易出錯,以至於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然後還振振有詞說我是從數據裏分析出來的,那更可怕。
有個故事,一個飛機修理廠為了了解飛機哪個部分最容易被擊中,就到飛機修理廠看,看飛機出故障主要在哪些部位,然後他們發現飛機身上主要是在機翼的 部分,那裏彈孔最多,於是他們決定把機翼部分加強,做得更加不容易被擊傷。後來有一個人說這可能不對,因為被擊中機頭的飛機就掉下去了,沒有回修理廠,所 以你們光統計修理廠的飛機是沒有意義的。數據統計也是這麼一回事,嚴格依賴於統計數據所用的方法非常難找。(應該是指找齊所有維度並乘以相關係數,編者 注)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得出一個有利於你的數據結果出來,那非常容易。
所以有時去感知一種趨勢,來自於我們的各種渠道,包括生活中的各種渠道,或者微博上的各種渠道。我自己的個人喜好是看一些論壇或者微博,去看這些離我很遠的用戶,他們在什麼樣的氛圍、什麼樣的場景裏去用我們的產品。
所以這裏管人的同事們長期會堅持一個習慣,以前提過“1000、100、10”,每周要去看1000個帖子,100篇博客,做10個CE(用戶調查,編者注)。所以人人都想用的產品,大概騰訊也是這樣子,因為用戶量實在太大了,我們要做一個小眾的產品都很難。
用戶是很懶惰的,我們要針對這些懶惰的人來做設計。因為懶人他不喜歡去學習,也不想多花一分鍾先去了解一下,所以就像我們之前說的,如果你的產品需要有一個彈出來的Tip來告訴他該怎麼做,那你就失敗了,因為用戶連一個Tip都不願意去看。
現在喜歡閱讀的人越來越少,大家都說微博出來以後把閱讀給扼殺了。事實上,可能大家剛畢業姑且會用一下Google Reader這樣的東西讀一些文章,現在讀得越來越少了。這並不是說大家的學習性出了問題,而是一種天性在這裏。
最近我們也在準備做一些閱讀類的東西,因為郵箱做了一個閱讀空間。然後我們又想在微信裏麵,能夠每天給你推薦幾篇文章過來。如果我們要做這一類產品 我們怎麼做?因為大家都是很懶的人,我們應該專門為你們做一個不需要任何查詢的閱讀器、閱讀產品。這個產品你進來以後不需要訂閱的過程,我們可以根據你微 博上的愛好分析出你的喜好來,然後自動找到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自動發給你。你進來以後,也不需要看到目錄——那些都是不人性的,你隻要看到就像一份小報 紙、小雜誌一樣,隻需要翻頁,並且隻給你10篇文章,看完以後就告訴你沒有了,你該休息了。這是做閱讀器的一種新思路,我覺得它反而是符合人性的。相反你 做一個Google Reader類似的東西就顯得非常不人性了。這裏考驗的地方是,你這麼有勇氣把這個東西做得非常人性,並且做得很簡單;另外你的後台技術有這個能力,真的 能找到用戶感興趣的,不需要他訂閱。一旦需要訂閱了,體驗就已經折扣了80%。
之前有一句話說web已死,大概從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來說,確實是有這個趨勢。手機的增長非常快,手機應用的增長也非常快,可能很多人還是集中在 web這塊,但是這一刻,我覺得不管怎麼樣都要把眼光放到手機裏去,因為PC的不增長和手機的快速增長,對比實在是太強烈了。不管我們是做什麼樣的web 產品,都應該試圖擴展到手機端去,而手機端的話,瀏覽器可能不是一個主要的入口,APP才是。
而且APP的趨勢,不是要做一個大而全的APP,而是做成盡可能小的APP。為什麼不是大而全的呢?因為用戶很懶,我要看天氣我就點天氣的APP, 我要看股票就點股票的APP。我不會跑到騰訊所有服務的APP裏去,然後鑽到裏麵去找天氣、找股票。甚至將來,我認為每一個明星都會有一個APP,而不會 在新浪微博裏麵,沒有自己的個性。假如一個明星比如李宇春有個自己的APP,我相信她APP的用戶會挺多的,下載這個APP的用戶可能都是百萬級的。她為 什麼非要到一個很多明星集合的微博裏麵去?
用完就走其實是Google的哲學,但是我們很多產品的考核指標是用戶在這裏停留的時長有多少。這是一個選擇,你是選擇給用戶自由一些,還是把他拉到這裏。我們的選擇是說用完就走了,而不是說一定要讓他黏在這裏,因為他下次還會回來。
我們也要鼓勵一種插件化的思路,這個看起來很技術化,但是對插件的架構也是這樣子的。如果是插件化的,你核心的技術規則就會非常簡單,而不是一開始 就做一個很複雜的產品出來。好的技術人員都會有這種思維,我覺得好的產品也應該有這種思維,產品也是有架構的。很多產品設計一開始就去拉動用戶,(導流 量,編者注)這種拉動是不好的,為什麼不好呢?因為一個產品之初是要去檢驗它有沒有生命力,你剛做出來就通過拉動的手段,拉了100萬用戶進來,你就把一 個沒有生命力的場景裝得像有生命力一樣,最後誤導了大家,後期又投入了很多在繼續做。而且你會把那些事實有掩蓋了,本來做得不好的人都以為這樣是挺對的。
所以當我們做第一版出來時,應該做的事情是放一部分用戶進來,比如10萬用戶,然後這10萬用戶能不能產生一個自然的增長,是不是會有一些用戶口碑、用戶示範的傳播,那才是體現你這個產品是不是好產品,是否有生命力的一個表征。
最後更新:2017-04-03 12: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