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69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中科院三院士談AI:人工智能的“腦洞”有多大?


李德毅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


我們今天的科學家,尤其是計算機科學家,把‘計算’用得太狠了,對‘計算’的依賴甚至有些‘貪得無厭’了!


人工智能學者不能隻盯著計算認知,一味要求 人腦研究的步伐有多快,而要拿出更多的精力放在“記憶認知”和“交互認知”上。


關於自動駕駛,無論是對話、詩詞或者駕駛,圖靈測試都允許測試者現場介入,判定結果都帶有近似性和主觀性。但是,和對話、詩詞測試相比,駕駛的圖靈測試可以進行更為精確、更為客觀的評測。


當初汽車被發明出來的時候,人們最感興趣的是汽車的結構、機械、傳動、輪胎、底盤和車身。到20世紀,人們感興趣的則是發動機、碳排放和被動安全。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人們總體上關心3件事情,輕量化、清潔化、智能化。


智能化,有4個階段,第一是理性輔助駕駛,以人駕為主;第二是自動駕駛,局部時段可以放開手和腳;第三是自動駕駛,即用自動駕駛接管駕駛權;第四是人機協同駕駛。


無人駕駛的重點,難在擬人。汽車是從馬車演變而來,作為動力工具,汽車的馬力可以達到100匹馬力,但汽車遠遠不如馬應對不同的負荷、天氣、路麵,以及不同車輛情況下的適應能力。說白了,汽車的感知、認知能力遠遠不如馬這個認知主體,“老馬識途,車不如馬!”


所以根本問題不在於車而在於人,要解決人的問題,就要讓駕駛員的認知能夠用機器人替代,讓機器人具有記憶、決策和行為能力,於是新的概念產生了——“駕駛腦”。

  

“駕駛腦”不等於駕駛員腦,“駕駛腦”是要做駕駛員的智能代理,要去完成包括記憶認知、計算認知和交互認知在內的駕駛認知,他說,這應該是人工智能時代最有意義的課題之一。


蒲慕明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如此,不過隨著研究手段不斷豐富,研究領域不斷突破,兩者的交叉融合成為熱點,甚至出現一個新的研究名詞,類腦智能。美國、歐盟都相繼啟動相關研究計劃,中國也啟動了腦計劃。但中國的計劃是將腦科學和人工智能結合得最為緊密的。


比如,現在流行的深度學習,就是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一個應用,這些人工神經網絡都可以從神經科學的一些規律中得到靈感。蒲慕明說,比如可以借鑒神經突觸的可塑性、記憶儲存、提取與消退,等等。


目前的腦科學研究能啟發人工智能的並不是特別多。因為當前的腦科學研究,僅相當於物理、化學等學科在19世紀末期的研究水平,要完全理解大腦,可能是幾個世紀的事情,而不是我們這個世紀就可以達到的。


對於類腦研究,必須要在這個時候做一些適當的應用,假如不把已經知道的知識應用到對腦疾病的診斷、幹預和治療上,那麼到2050年我們的醫療係統很可能要麵臨崩潰——那時你會發現仍然沒有一個腦疾病能夠治愈。


對於人工智能的應用,不一定非要完全搞清楚,神經科學一些具有階段性的成果,也可以給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啟發。


譚鐵牛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模式識別”是人類最重要的智能行為,也是人工智能重要的研究內容——機器的“模式識別”能力,在一定程度或者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機器智能“類人”的程度。


比如語音識別,近些年突飛勐進的科大訊飛,能將維吾爾語翻譯成漢語,漢語翻譯成維吾爾語;再如步態識別,在看不到人臉、虹膜和指紋的時候,就能通過步態在幾十米外感知到其身份。


此外,還有圖像識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臉識別,早在幾年前馬雲刷臉支付已經引爆輿論熱點。圖像識別不僅可以用在手機上,還可在查找丟失兒童上發揮作用。


關於模式識別的技術瓶頸,可通過借鑒生物的機理改進,未來生物啟發的模式識別在人工智能領域前景可期。其最終追求,是希望模擬逼近人的模式識別,這是非常艱巨的過程。


目前,模式識別的主要瓶頸在於魯棒性、自適應性和可泛化性。


關於魯棒性,說白了,就是人工智能“夠不夠皮實”“是不是稍微有點擾動,就會出錯”。比如在酒會上聊天,背景噪音比較多,如果想聽清其中某一個人的聲音,就要忽略或者抑製背景中其他對話的幹擾——人類可以做到這一點,也就是聽覺係統所謂的雞尾酒效應,但人工智能可以嗎?


關於自適應性,則比較容易理解,人類的眼睛會隨著燈光的變化、環境的變化進行調整,這說明自適應性非常強。這一點可以應用到人工智能上,比如人臉識別,有一位朋友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沒見,再見麵是否還能認出來?他說,現有的模式識別在這方麵還不是很理想。


可泛化性,說白了就是“舉一反三”。當小孩認識蘋果後,即便隻記住了一次,也可以識別其他類型的蘋果,這說明人類看到一個東西後,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而知其所以然,就是人工智能領域所說的“深度學習”。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必須建立在大量數據的基礎之上,這一點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要解決這3個問題,關鍵還是看人類本身,在微觀層麵上,人工智能的模式識別可借鑒人類的神經元,神經元有興奮性、抑製性、功能可塑性和傳播性。科學家受到這個啟發,增強了模式識別動態係統的穩定性。

本文來源於"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原文發表時間" 2017-05-15 "

最後更新:2017-05-22 11:31:23

  上一篇:go  揭秘”香山會議”:發展人工智能建議直通中央
  下一篇:go  2017GAITC丨尖峰對話:AI的第三次寒冬會不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