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20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郭敬明遭指控,事實不明前請謹慎站隊

當事實尚不清楚時,無論圍觀者站在哪一邊,都有對受害人造成二次傷害的可能――不以事實為依據的站隊,本身就是流氓行徑。這一點,在這個焦點事件上體現得最為露骨,也最為典型。

有人說,在一個名人身上挖掘一件過去七年之久的事情,很難排除其“蹭熱點”的嫌疑。但是當“炒作”“營銷”這樣的字眼被輕易提及,無形中,性侵、猥褻這一社會陰暗麵的危害就被忽略了。

201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假如孩子遭遇性侵害,僅有32.54%的家長能確定可以從孩子言行中識別;而假如發現孩子被性侵,仍有15%的家長選擇不報警。

對自己的孩子尚且如此,對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受害者常常更加諱莫如深。他們往往隻會在性侵類案件爆發的契機中才會講出自己的故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個時機中,他們需承擔的社會壓力是相對最小的。這也是每有重大猥褻案件發生時,我們就會看到類似案件“爆發式增長”的原因――不是壞人變多了,而是一直以來,壞人都在被包庇。而包庇的方式,有時是無情的道德枷鎖,有時僅僅是一個以妄加猜測為依據的站隊。

看到這一點以後,果斷站隊所謂“弱勢群體”是不是就先天正確了呢?事實上也有不少人表示,男作家勇敢爆料的做法,是賭上了自己的前途命運,殊死一搏。但是這個時候就開始對郭喊打喊殺是不是也太早了一點?

“老師因強奸遭開除 46年後女學生作證是誣告”這條新聞言猶在耳,年過古稀的老人背負了大半生強奸罪的惡名,而其被公眾“定罪”的理由多少離不開“女生敢說出來,他就肯定不幹淨”這樣的道德推論。

一個風言風語式的有罪推定已經讓一個人一輩子抬不起頭,我們在站隊的時候,是否也要再考慮一下,自己會不會成為“道德碰瓷”的幫凶?

動機合理不意味著事實成立,何況你看到的“動機”還是未經佐證的集體想象。將欲加之罪發展到極致的解讀中,還有一例最為令人痛恨者,不惜將當事人的性取向、乃至與此事完全無關的往事牽強附會地拉扯出來,大有將其視作“罪證”的傾向。

且不說將完全無關的人捅上熱搜會對其造成多少新的誤解和傷害,唇槍舌劍之中將同性戀歧視訴諸鍵盤,更以群體的形式對一群無聲的路人輸出了“成噸”傷害。可悲的是,對於這種“誤傷”,受害者連反駁的餘地都沒有。

也許參與這些傷害的所有人都認為自己不是故意的,但是這改變不了群體傷害已經釀成的結果。義憤填膺,不是行凶的理由,但是廉價的情緒,往往讓一個好人,活生生被裹挾成了洪水勐獸。

新周刊在2010年出過一期封麵,叫“圍觀改變中國”,在此之後,“吃瓜群眾”一次次用輿情佐證著圍觀創造的巨大力量。如今,我們已不再質疑“圍觀能改變中國”這一現實,但我們必須開始思考,這裏的“改變”是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壞。

文/宋祖禮

最後更新:2017-08-25 17:14:58

  上一篇:go 王一博與關曉彤很有CP感,但“翟小爺”和“胖歡”才更有男人味兒
  下一篇:go 王者榮耀最新皮膚曝光!馬克海灘係列,李白入冬了嗎?最後一個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