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17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每個程序員都應該用MBP

換筆記本的想法很久了,前段時間換工作就想看換工作之後是什麼情況吧。可能工作配的筆記本就是MBP。後來發現是想多了,新工作的筆記本是Thinkpad X240, 配置完全夠用了,8G內存+128G的FLASH。美中不足是需要外接顯示器,否則用那個12寸屏編碼太費眼了,而且一屏也沒有多少行代碼。

自己在家裏有個可心的筆記本還是很重要的。在獲得了某個女士的強力支持後,於7月13號下午在AppStore在線訂購了一台,上限就是2w,感覺過了這個數對不起那麼多銀子似的。

讚一下官網的送貨效率,7月15號上午就送到了,也得讚一下順豐。曬一下配置:

15.4 英寸的處理器  2.3 GHz Intel Core i7, 內存 16G DDR3, 固態硬盤 512G






如果說這個筆記本有哪兒不太好,就是有些重,算是我用過的最終的筆記本,但是考慮到其他方麵的極致,也不算是缺點了,尤其是我還喜歡金屬機身的質感。

回歸整體,簡單說一下我的環境搭建。

1. 使用VMWare Fusion來搭建Win7虛擬機

實際上,MAC是有Windows機器遷移到MAC的助手,就叫遷移助理,據說是可以將已有PC的數據,應用和設置遷移到MAC的虛擬機。這個需要在被遷移的機器上裝一個類似於Agent的東西。我嚐試過但是失敗了。說是無法啟動共享,而且加上我原來的筆記本裝的東西大部分用不到了,因此放棄了這個想法。而且使用WI-FI鏈接的話,速度這的很夠嗆,畢竟一台筆記本要遷移的數據怎麼也是100G左右吧(Win7係統自己的係統文件都是20G+)。遷移助手推薦使用網線直連,但是我還沒有買網線的轉接頭(MAC的東西除了USB口,其他的都要轉接頭,強大到強盜啊)。

我具體使用的是使用VMWare的Fusion來安裝Win7的虛擬機。裝完之後發現Win7和MAC的切換簡直快到發人類啊,完全是兩個普通進程的切換嘛!

在Win7裝上Office 2013,用的很爽。而且Win7的啟動可以在秒級,真的難以想象。而且,本身MAC也是可以直接使用虛擬機的軟件的,比如你打開一個zip可以直接使用虛擬機裏裝的解壓軟件(我隻是舉個例子,你不要用使用shell 的unzip來反駁我)。

當然了如果你不是VMWare的老用戶,你完全有其他的選擇。比如選擇係統自帶的BootCamp來安裝Win7或者Win8。或者使用另外一款強大的虛擬機軟件Parallels Desktop。如果你不想自己去找什麼破解版,那你可以使用一根冰棍的錢來求助某寶。

選擇的MAC用戶應該算是幸福吧,一個簡單的虛擬機省去了你要裝雙係統的煩惱。


2. IntelliJ IDEA

我買筆記本的動機就是為了更好的學習Spark,因此搭建Spark的學習環境也是我的必需了。這個來說還是挺簡單的,比如安裝JDK,直接隻用百度搜索直接在網頁下載安裝即可,環境變量什麼都設置好了。還有安裝Scala也是,我不知道是否有Scala的安裝包,解壓後設置好了環境變量$SCALA_HOME=/scala所在目錄,並且把$SCALA_HOME/bin加到PATH中。
IDEA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商業發行版,一個是開源社區版。我使用的是商業發行版。其實什麼區別我沒有研究過。IDEA需要裝Scala的插件,使用IDEA的plugin manager非常容易可以在線安裝。如果失敗,那可以下載離線安裝包後解壓到IDEA安裝目錄的plugin目錄下,重啟IDEA即可。插件安裝成功的話在新建project就可以看到Scala的圖標了。
總體來說,沒有什麼困難的,困難的可以就是下載這些安裝包吧。

3. 後感

MBP使用用過的最好用的筆記本。性價比來說,相比於iPhone,這個性價比還是很高的。其實這個配置的筆記本,即使Thinkpad的價格,也是沒有太大的優勢。
你直到係統啟動要多久嗎?幾秒鍾。而且係統後所有的東西都已經ready,不像Windows還不要等係統完全啟動。
電池能用多長時間?如果不使用虛擬機,8個小時肯定沒有問題。如果使用虛擬機,對不起,他們太耗電了,還是接上電源吧。

對於一個程序員,你可以不用iPhone,我認為擁有一個MBP是必需的。你可能平時的開發環境在遠程主機,但是你需要收發郵件,需要寫文檔,需要做PPT,那麼,用MBP,可以使你有一個很爽的心情,很高的效率。
當然了,一切不給員工配MBP的公司,都是耍流氓!

ps:
1. 為什麼要選擇mac: https://www.vpsee.com/2010/05/re-tl-why-choose-a-mac/
2.  https://www.vpsee.com/2009/06/why-programmers-love-mac/

最後更新:2017-04-03 05:39:29

  上一篇:go Linux內核剖析 之 曆史和體係結構分析
  下一篇:go 2014年7月10日,我人生的最重要Upg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