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麵試什麼最重要?
程序員麵試一直是社區樂於討論的熱門話題。我自己從06年實習以來,先後經曆了4家軟件公司,全部是外企,其中有世界500強的通信企業,有從事期權期貨交易的歐洲中等規模的金融公司,也有為大型汽車製造商開發Android智能汽車的新興公司。跨入IT行業以來,我在求職過程中經曆過多次麵試,最近兩年也有過多次麵試別人的經驗。我感覺現在到了對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看法的時候,這篇文章是我站在麵試官角度對於程序員麵試問題的一個階段性反思和經驗總結。
目標
相信和不少朋友一樣,有了幾年工作經驗成為Senior後就開始了麵試別人的經曆。我在最初這個階段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把”找到基礎好的程序員 “,”找到算法能力優秀的程序員“,”找到有Android開發經驗的程序員“等作為麵試的目標。但是,實際的經曆告訴我,尤其是按“基礎好”,“算法好”這些目標招到的人最終效果並不好。比如,有的麵試者基礎知識和算法掌握情況不錯,進程、線程、內存等概念清晰,基本的Hash,二叉樹,快速排序等數據結構和算法也比較熟悉,但是進公司後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得很糟糕。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是我的麵試目標出了問題,我原先的麵試方法更像是大學的算法或操作係統期末考試,按照這種方法讓許多並不合適的人通過了麵試,同時也可能錯過了許多合適的人。
後來,我的反思是,從公司的角度講,麵試的根本目的是找到"能夠幹好工作"的人,而“高學曆”,“算法好”,“基礎好”,“有經驗”這些都是表象而不是根本,它們並不能直接和“工作好”劃等號。
方法
目標明確了,但接下來的問題是假設麵試者是一個黑盒係統,“工作好”不是直接可觀測變量,你所能直接觀測的變量是基礎、算法、經驗、學曆、性格、談吐、年齡等等。所以,實際上,你隻能從“基礎好”,“算法好”等可以直接觀測的量去推測“工作好”的概率,這就是一個在“X好“條件下"工作好“的條件概率問題:P(工作好 | X好)。
根據這個模型,麵試所應該考察哪些方麵就很明顯了,那就是選擇那種最具有區分性的方麵來考察。比如,考察麵試者的體型特征沒有太大意義,因為P(工作好|高),P(工作好|矮),P(工作好|胖),P(工作好|瘦)的概率都差不多;所以,體型特征不具有區分性,這不是麵試所應該關注的內容。
麵試官應當結合職位的要求明確哪些因素具有比較好的區分性。比如,如果要招一名技術門檻比較高的3D遊戲引擎開發工程師,麵試者A具有3D遊戲引擎開發的經驗,但是在基礎知識和算法麵試方麵表現一般;麵試者B相反,基礎知識和算法麵試表現很好,但沒有遊戲開發經驗,而你隻能選擇其一。你選誰呢?其實,這就是兩個條件概率問題P(工作好|經驗好,基礎一般,算法一般)和P(工作好|沒經驗,基礎好,算法好)。這個問題就留給麵試官來判斷了,就我個人而言,對於技術門檻較高需要技術積累的職位,經驗更加說明問題,因此,我更傾向於麵試者A。
下麵,我再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對麵試中常見方麵的看法。
算法
算法是Google和MS等大公司麵試所重點考察的內容。我個人很喜歡算法,曾經參加ACM/ICPC拿過北京賽區的13名。但是,就個人經驗來看,我所接觸過的絕大多數開發職位而言,算法都不適合作為考察麵試者優劣的主要因素。對於普通的非算法性開發職位,考察麵試者的算法就相當於考察他打乒乓球好不好一樣,與目標“工作好”的相關性太低。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差不多P(工作好|算法好)=50%,也就是算法麵試沒有太大的區分性。
甚至,還有一種很不好的情況特別多地出現在算法好的麵試者身上,我稱之為“隻磨刀,不砍柴”。什麼意思呢?有類人隻對什麼A*算法,異步編程,JVM類加載機製這種純技術問題感興趣,對實現用戶需求毫無興趣。這類人看起來有一定的技術能力,但是對公司來講貢獻十分有限,甚至不如技術一般但認真負責的人。所以,一旦遇到麵試者算法好,我就特別留意考察會不會是這種“隻磨刀,不砍柴”的人。
另外,雖然我個人不了解Google和MS,但我對於其特別重視考察算法能力的麵試策略是持懷疑態度的。即使在這樣的世界級大公司,算法雖然重要,但可以想象在項目實施過程所遇到的各種各樣問題中,算法問題絕大多數時候不會是主要瓶頸,沒有到那種需要每個人都是算法高手的情況。實際上,絕大多數項目真正難點並不是一兩個算法瓶頸,甚至也不是單點的技術瓶頸,而是係統性的組織、協調、設計、開發問題,有大量的看起來不是那麼有技術含量的髒活累活,也有許多問題是由於信息不足,並不是技術能力強就能克服這些困難。一個團隊最好優勢互補,有人算法強,有人業務分析能力強,有人擅長後端服務,有人擅長前端界麵,有人聰明,有人踏實,這是最好的。如果按照“算法好”的單一標準選材,必定會把許多優秀的人才拒之門外。
基礎
基礎麵試是指考察諸如指針使用、進程線程概念等基礎知識的麵試,十分類似於大學期末考試題。我曾經以為基礎麵試十分重要,但是現在不這麼看了。在工作中基礎的確是重要的,但是在麵試過程中,它必須具有區分性才有意義,也就是說P(工作好|基礎好)的概率要高,那麼考察指針使用,進程線程區別這樣的基礎題目才有它的意義。我的實際經驗是,基礎麵試並不具有很好的區分性,和算法一樣, 差不多P(工作好|基礎好) = 50%。同時,基礎麵試是最容易準備的,中國人有長期的應試教育經驗,要準備幾個把玩指針題目太容易了。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麵試者,他的C語言基礎和編譯、鏈接等原理掌握得非常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給的麵試結論是:知識麵不寬,隻會C語言,但基礎很紮實,建議錄用。後來的事情證明了那個結論的前半部分是對的,但是”建議錄用“錯了。他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得一塌煳塗,不理解需求,不理解整體架構;同時,上班時間不是花在項目上,而是花在閱讀諸如《程序員的自我修養》之類的書籍上。最後,這位同事由於長期“不出活”離開了公司。
基礎不是不重要,而是“基礎好”不足以說明麵試者能幹好工作,因為基礎是屬於局部性知識,而實際工作需要綜合性能力,二者有天壤之別。C語言、操作係統能考高分,但是不會寫程序的人在大學我們還見得少嗎? 軟件開發就像蓋房子,綜合能力是設計和搭骨架,基礎知識是碼磚。張小龍原先Foxmail是Delphi開發的,他它不懂C#,你如果要招聘一個開發.NET Email客戶端的人,你考察他對CLR掌握得好不好有意義嗎? 讓張小龍來開發一個C#版的Foxmail真的會有困難嗎? 你招一個精通C#但沒有Email客戶端開發經驗的人來真的比張小龍靠譜嗎?
我說基礎知識不重要,和老子說“不積窪步無以至千裏”是不是矛盾呢?不矛盾!“窪步”與“千裏”是一種可累加關係,但再多的“基礎知識”都累加不成 “綜合能力”。學習軟件開發要像持續集成一樣,一開始就是一個完整的係統,雖然規模不大,問題很多,但它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從小係統到大係統,從簡單係統到複雜係統逐步演化。
所以,基礎好本身不足以說明太多的問題,必須進一步考察綜合能力。對於基礎麵試表現不好的麵試者,如果時間允許也要進一步考察,有的麵試者其實是有能力的,隻是沒有進行充分的準備。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基礎和綜合能力俱佳,若不能兼顧,應當綜合能力優先。
經驗
這裏所說的經驗不是通過工作了多少年來衡量的,而主要是指麵試者的經曆,比如,是否完整地實現過一個軟件,或作為主要開發者完成過一個項目。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它能說明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從項目的性質、規模和難度,麵試官就可以大致判斷出麵試者的綜合能力。如果一個麵試者一直在大公司負責一個小模塊的開發維護,那麼基本可以判斷他不具備獨立或作為主要開發者承擔一個項目的能力,隻適合在另一家大公司做類似的事情。對於門檻較高需要長期技術積累的職位,相關經驗更顯得尤為重要,比如,Linux內核開發,JVM開發,遊戲引擎開發,數據庫實現,高級UX等。對於這類職位,沒有經驗的麵試者即使綜合素質不錯也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才能勝任。所以,基本上如果確定了你的職位屬於此類,那麼相關經驗毫無疑問應該成為首選因素,換句話說,P(工作好 | 相關經驗好)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通過項目經驗判斷麵試者的優劣比通過基礎和算法測試更加靠譜,所以,麵試過程中麵試官應該花比較多的時間聽麵試者介紹項目經驗,並進行深入地探討交流,了解麵試者的知識麵、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同時,可以結合項目提一些基礎知識和算法的問題,比如,如果麵試者做過C++相關的項目,那就可以問他如何進行內存管理?是否熟悉智能指針?如果麵試者的回答不能令人滿意,那麼就基本上可以判斷他的項目做得不是很好。
要注意的是,經驗也是一個多維度的事物。比如,C++股票交易中間件係統,這就涉及(C++,中間件,股票) 3個維度。假如麵試者A做過C++股票交易客戶端,麵試者B做過C的股票交易中間件。從語言角度看,A最匹配,從項目性質看,B最匹配,你如何選擇?這就是在多個維度中,哪個維度更重要的問題,就這個例子而言,我個人更傾向於B,因為我認為中間件開發經驗是主要矛盾,而從C切換到C++並不是問題。所以,麵試官需要判斷哪一種經驗是主要的,而哪一種經驗是次要的。比如,我們招聘Android應用開發,這個職位的Android技術門檻並不高,它的真正難點在於做出好的用戶體驗(UX)。所以,如果一個麵試者沒有Android的經驗我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希望他在UX方麵有經驗,至少做過其他平台的移動應用開發。
性格
現在,我來談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性格。這可能是許多初為麵試官的朋友所難以想象的,怎麼會是性格最重要呢?說實話,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自己也很驚訝!說白了,還是 P(工作好|性格好)的概率最高啊。我的實際經驗是,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好,他能把工作做好的可能性是最高的,性格好遠比基礎好、算法好要靠譜。
一個人如果技術上有缺陷,經驗上有不足,但性格好,在團隊中是很容易由其他人來補位的,他自己也很容易逐漸補起來;相反,如果一個人的性格不好,所有的技術優勢經驗優勢都發揮不出來,甚至還會起到負作用,而且性格缺點很難改變。我一直談到實際工作所需要的是綜合性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發揮中性格是至關重要的。項目中不止會遇到技術問題,要涉及溝通、協調,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門既有合作又有磨擦,如何處理這些事情都需要一個良好的性格。可以說,在開發團隊裏讓你與眾不同的不是你從哪個學校畢業,也不是你過去的經驗,而是你的性格。
當然,性格是一個複雜的東西,它包含了很多的方麵,並非所有方麵都是程序員麵試所需要關注的。我的經驗是可以重點考察這些方麵:
1) 態度積極還是消極。有的麵試者在談吐中就會自然給你一種積極上進的感覺,或者你可以在他的經曆中發現他積極的因素,這些都不是太難看出來的。相反,有的麵試者你能明顯感覺到他的消極情緒。積極性在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積極的人能給團隊帶來朝氣,也更易於合作。基本上,如果確定麵試者屬於態度積極的,他通過我這一關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相反,如果確定屬於態度消極的,即使技術能力不錯我也會十分謹慎。
2) IQ。我的經驗是,總體來看,聰明的人在工作中的表現更為優秀。在麵試中要考察一個人是否聰明並不一定要像Google和MS那樣找些專門測試IQ的智力題,其實,你隻需要看他討論問題是不是很有邏輯性,思考和說話是不是反應敏捷就可以做出大致的判斷。另外,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一個人聰明與否,眼睛是會說話的。不過,聰明也不完全是優點,比如,當公司或項目遇到困難時,往往是聰明人先跑掉了,堅守的往往是IQ一般的人。
3) 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是程序員十分重要的一項素質,它關係到項目中的溝通是否順暢。麵試官可以看看麵試者能否用簡明的語言介紹清楚曾經做過的項目,能否抓住要點,能否考慮到聽者的相關背景。一般來講,語言表達能力強的人綜合能力都不會太差。
4) 是否具有用戶意識。有人說程序員是做研發的,哪來什麼用戶?隻有銷售、市場人員才會和用戶打交道。其實,這是完完全全的錯誤認識。你寫一個模塊,甚至一個 API,隻要有別人用,他就是你的用戶。有的程序員設計一個模塊或是一個軟件總是習慣於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考慮,盡量地方便使用者,這就是一種良好的用戶意識。具有良好的用戶意識的人更能考慮別人的感受和整體的需要,而不是單純地從自己和局部來思考問題。當麵試者談及過去的項目經驗時,麵試官可以常常站在用戶的角度對其進行提問,從這個過程中觀察其是否具有良好的用戶意識。
5) 如何應對質疑和壓力。麵試官應該對麵試者的回答以及以往項目進行合理的質疑,看看他如何應對。曾經有一位麵試者談到做遊戲登錄服務器的經曆,我就問:“如果登錄服務器掛了,怎麼辦呢”?他說原先雖然沒有考慮這個問題,但是可以怎麼怎麼改進。其實,大家都理解項目中有各種不完美,這裏麵原因很多,隻要麵對質疑和壓力能從容應對努力往好的方向思考解決就可以了,不需要掩飾缺陷,更不應該有情緒。我遇到過有的麵試者,一旦你對其項目提出質疑,他馬上產生反抗情緒,或不高興,或不承認有問題,這很容易一下子看出來他在工作中容不得質疑和批評,這種人要想合作就很困難。
6) 個性特點。許多麵試者喜歡在簡曆上寫“精通C++/Linux“,這些字眼看得人麻木,如果有人寫”喜歡C++/Linux“,我就會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精通”是沒有感情色彩的敘述,而“喜歡”包含了麵試者的個性,我更願意看到麵試者的個性。我相信對某樣東西真正的熱情遠比你當前對它的掌握程度更為重要。其實,N年的經曆告訴我們,同一個班的同學,同一個項目組的同事,雖然每天所學的知識,所接觸的工作都是相同的,但其實每個人的成績和表現差異是十分明顯的。那麼,到底本質的差異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每個人的個性。是個性使得有的人業餘時間去打球,有的人業餘時間去看書,有的人喜歡Linux,有的人喜歡Mac。一個人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也和他的個性有很大的關係。麵試官應該引導麵試者展現自己的個性,並判斷其是否有益於團隊。
總結
最後總結起來,我的經驗是: 1) 麵試官的目標是找到”工作好“的人,一定要圍繞這個目標來進行麵試,如果把麵試當成了算法或操作係統期末考試這就走入了誤區;2) 麵試過程是通過學曆、性格、基礎、經驗、算法等可以測試的因素去綜合判斷麵試者“工作好”的概率;3) 在各種因素中,性格 > 經驗 > 基礎 > 算法。性格是最重要的,如果性格不好,所有技術能力都會大打折扣,而且技術缺陷容易彌補,性格缺陷很難改變;經驗體現了一個人的綜合能力,你可以從麵試者過去的經曆中判斷他能從事哪種工作,不能從事哪種工作;基礎和算法則主要起到輔助參考的作用,基礎好的程序員一般適應性比較強,學新技術更快,但是切忌單純從基礎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
最後更新:2017-04-03 18: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