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資源爭奪戰此起彼伏 對用戶而言是福是禍?
本文講的是大數據資源爭奪戰此起彼伏 對用戶而言是福是禍?近日,兩大產業巨頭的紛爭引發業界強烈關注——互聯網巨頭騰訊 ,指控國產手機第一大品牌華為旗下的榮耀Magic手機侵犯微信用戶數據。原本分屬不同行業的兩大巨頭,因數據之爭見諸報端。
移動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成為企業的一筆“金礦”,能給用戶帶來更多的便利,但同時也使用戶的個人隱私進入灰色地帶。雖然從本質上來說,用戶的數據理應屬於用戶,但目前卻缺乏有效的手段來保護用戶的權益。
企業間大數據資源爭奪激烈
兩個月前, 阿裏巴巴旗下菜鳥網絡與順豐旗下豐巢科技相互關閉數據接口,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最終因國家郵政局及時介入,雙方握手言和。然而沒過多久,電商平台與快遞企業間又見紛爭。先是 京東 關閉天天快遞的數據接口,之後又疑似“拉黑”半個快遞圈:8月份開始,商家在京東平台上不能再與EMS、圓通、百世、德邦等多家快遞公司合作。
此次華為、騰訊雙方糾紛起因源於華為旗下的榮耀Magic手機,該款手機最大的賣點在於可根據微信聊天內容自動加載地址、天氣、時間等信息;通話、購物等時候也能提示相關服務信息。華為方麵認為,所有的數據都應該屬於用戶,而不是騰訊或者榮耀Magic,並且在獲取數據時都經過了用戶授權。
一連串的紛爭,預示著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新戰場即將開辟:未來,不論各自屬於什麼行業,誰拿到更多更全麵的用戶數據,誰就將占據競爭優勢。這同時也預示著,未來即便是完全不相關的兩個行業或企業,都有可能因為數據的關係產生合作或競爭。
用戶個人隱私進入灰色地帶
對於企業而言,獲取用戶數據,不僅有利於挖掘用戶深層次價值,幫助實現當下商業價值的提升,更有可能主導其未來的發展,因此,每家廠商都希望拿到更多的用戶數據,這對用戶而言,是福還是禍?
一方麵,大數據可以為用戶提供更精準貼心的服務,提高我們的效率和品質,比如在逛淘寶或者京東的時候,你常常搜索某一類商品,你會驚喜地發現,每次打開網站,它都會自動推薦一些你曾經關注過的商品類別。再比如你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新聞,係統就會記錄下你的關鍵詞,下次打開瀏覽器時,你關注的話題就會呈現在推送首頁。這些大數據基本運用,使我們進入一個消費場景時,首先見到的總是我們最需要的。而複雜的大數據計算,甚至可以讀懂我們內心真正的需求,比如關於愛情,對麵的這個人有多大概率你會愛上他,大數據都可以給你一個分析結果。這就是大數據未來發展方向——讀懂思維(AI)。
不過另一方麵,因為監管缺失、使用不當等原因,大數據也使用戶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業界權威人士指出:“大數據已經悄悄地進入到了個人隱私的灰色地段。借助大數據技術,每個人都被數字化了,你的所有活動都處於外界掌控之下,甚至還可以借此預知你的未來行為。”而目前不法分子正利用用戶個人信息,實施通訊詐騙,使用戶的財產甚至生命遭遇威脅。
用戶數據需要“取之有道”
用戶數據的使用邊界不清晰,最終受傷的還是用戶。如今,確實到了為整個產業數據立法的時候。
今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施行。這是我國網絡領域的基礎性法律,其中明確規定要加強對個人信息保護。同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也開始施行,進一步明確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
不過不少網民指出,目前我國關於互聯網用戶數據保護在宏觀層麵雖然已有立法,但具體的規定還有待細化。保護用戶的數據安全應有專門的法律支持,明確數據的歸屬權、使用權,給出詳盡的條例及對應的處罰機製。
因此建議,相關部門盡快推進相關立法建設,並實施有效監管,確保用戶信息安全。使大數據“取之有道”,並能用在“刀刃上”。
作者:佚名
來源:51CTO
原文標題:大數據資源爭奪戰此起彼伏 對用戶而言是福是禍?
最後更新:2017-09-20 17: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