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漢字輸入法欲立國家標準
國人使用手機有兩大特點,一是愛換機,一是愛發短信。來自國家信息產業部的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手機用戶已經超過了4億多,2005年共發短信3000多億條。而其中,數字鍵盤漢字輸入法已成為我國1/3人口的日常基礎工具。
然而,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事實是,作為最基本的功能,我國90%以上的手機嵌入的漢字輸入法卻使用的是國外技術和專利,並且每年要為此支付數億元的專利費。
12月15日,廣東省信息產業廳召集移動運營、手機製造以及信息家電、數據查詢等相關企業,就廣東國筆科技有限公司負責起草的國家標準《數字鍵盤漢字輸入技術通用要求》征求意見。借著製定標準的機會,國產手機漢字輸入技術正向國外技術發起反擊。
“進口漢字”每年花費數億元
隨著中國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漢字輸入技術已經成為人們重要的交流工具。除了人們熟悉的計算機輸入技術之外,數字鍵盤漢字輸入技術的應用範圍也日益廣泛,它不僅可以應用於手機、PDA、小靈通等通信終端設備中,還可以大量應用在稅控機、機頂盒、信息家電、電子辭典等信息產品中,蘊含著很大的經濟利益和國家利益。
然而,在這一領域,國內並沒有像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那樣形成獨立的產業,並理所當然地在技術和市場上絕對領先。與我國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幾乎占據100%的市場份額相悖,我國90%以上的手機嵌入的漢字輸入法技術使用的是國外技術和專利。
漢字輸入技術國家際準工作組組長高精鍊表示,“中國人使用的每台手機都必須給外國公司支付0.3美元的漢字輸入技術專利費,每年為此支付的外匯達好幾億元人民幣。”
據高精鍊介紹,國外公司多數召集在國外留學的華人開發漢字輸入法,隨著移動通信增值服務多元化,已滿足不了中國本土化需求。國外的手機文字輸入法所采用的漢字標準多使用1980年發布的GB2312(6763個字)標準,早在2000年我國製定發布了強製性標準GBI18030(27484個字),但由於在手機類產品上的漢字處理的核心技術不在中方企業手中,使漢字的信息技術標準在我國不能像PC軟件一樣,實現版本不斷更新和執行。
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王立建在會上發表意見認為,漢字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載體,它已經融入了我們的血液,隻有我們中國人才不會將漢字輸入混同於西文輸入,才會深入研究中文自身的規律和智能處理技術手段,“而現在的境況很不正常”。
借力國標打破“洋碼壟斷”?
據王立建介紹,目前國內從事手機漢字輸入法研發的企業不下五六十家,但很多尚未有成型的產品。“政府必須有選擇地扶持真正技術先進、而且在市場上已經有所作為的自主創新企業,既要打破洋碼壟斷,也要防止萬碼奔騰。萬碼奔騰很容易導致低水平重複,更難形成產業競爭力。”
身為漢字輸入技術國家標準工作組組長的高精鍊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廣東國筆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據他介紹,近年來,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數字鍵盤漢字輸入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湧現出了國產的優秀輸入法軟件,設備廠商也具備了在嵌入式裝置上自行開發和移植多種應用軟件的技術能力,這使得國內自主研發的漢字輸入技術有了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
“由於國外公司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國產技術一時難以獲得更大市場。”一位手機製造商人士說,等國內的產業真的成了氣候,國外公司的壟斷自然就不存在了。
而高精鍊唿籲,隨著漢字、漢語在國際上越來越普及,規範漢字輸入技術標準,推進普及國產自主創新的漢字輸入技術,提高技術門檻,製定數字鍵盤漢字輸入標準,就是保護漢字、漢語的話語權。
最後更新:2017-04-02 15: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