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6年:我們見證了一場存儲行業的廝殺
回顧2016年的存儲行業,內部部署SAN/文件管理陣列的地位不僅受到公有雲的衝擊,加上超融合和軟件定義存儲也在搞事情。
現有傳統雙控製器磁盤陣列為了存儲主要數據走向混合之路,但全閃存陣列正在發揮這個作用,所以混合陣列也在向全閃存靠攏。再看看高端統一陣列新晉廠商Infinidat,推出低價高可用性的InfiniBox陣列之後就好像吃了菠菜,戰鬥力飆升。
二級數據越來越多被對象存儲,後者將大量采用的S3作為首選接口,留下主流磁盤和混合陣列來存儲相對少之又少的內部部署數據。
公有雲的增長率完全是不可抗力,AWS遙遙領先,Azure和穀歌緊隨其後,單就2016年來看簡直就是一場雲計算亂戰,信息量巨大,先是AWS與Vmware這兩個冤家對頭開始談合作,穀歌擠走AWS搶了蘋果的大單,微軟Azure拿下波音公司訂單,還開始支持紅帽Linux。緊隨著三大雲巨頭,甲骨文和IBM實力也不容小覷——這也是唯二兩家旨在提供公有雲服務的內部部署存儲供應商。451 Research預測近兩年內,公有雲存儲開支將翻一倍,在亞馬遜,微軟奮力碾壓之下,NetApp, HPE和IBM供應商排名下降。
由於Nutanix成功進行 IPO並全速前進帶動市場發展,超融合基礎設施成為存儲熱點。思科,Dell EMC,聯想和 HPE生產的超融合產品伴隨服務器銷售的適應性,服務器,存儲和網絡組合銷售也隨之呈爆炸式增長。
產品起源
值得注意的產品:
Dell EMC旗下DSSD公司推出的NVME訪問和NVME驅動使用的D5陣列。
Dell EMC重新設計了VNX和VNXe陣列來生產Unity陣列。
Dell EMC 推出一款全閃存Isilon向外擴展型文件管理器。
思科推出HYPERFLEX超融合係統,還有UCS產品線中一個存儲服務器新版本。
Primary Data開始發售DataSphere存儲豎井融合的產品。
SpectraLogic發布了全球最大,最長的磁帶庫——TFinity ExaScale版本,擁有1EB容量並支持LTO, IBM和甲骨文格式。
亞馬遜利用其80TB版本Snowball存儲服務器專攻物理存儲,從用戶數據中心,和100PB Snowmobile卡車傳輸存儲服務轉向公有雲。
還有一件要說明的事就是Dell EMC的融合係統業務承諾不采用Dell PowerEdge產品而是仍使用vBlock服務器。
最有趣的初創公司是Symbolic IO,該公司聲稱其技術通過一種不同的編碼和處理內存數據的方式,運行數據庫查詢比其它係統(即使是采用XPoint的係統)要快60倍甚至更多。Symbolic IO在2016年期間還邀請美光閃存存儲高管Rob Peglar加入,成為CTO,這給予了我們更多可信度。
收購事件
成功私有化的戴爾並購EMC是一件業界大事,670億美元收購案見證了存儲行業傳奇人物,Joe Tucci的退休,以及David Goulden的EMC信息基礎設施業務部門成為Dell EMC服務器,存儲和網絡機構。Michael Dell現在成為了除蓋茨,喬布斯和拉裏(甲骨文)以外的又一個企業IT巨頭。
在Virtual Instruments陷入營收增長危機後,2016年3月,存儲分析企業Load Dynamix與網絡分析提供商Virtual Instruments合並。Load Dynamix投資人甚至為了Virtual Instruments,提供了2000萬美元後續資金。新的公司認為其獲取生產工作負載文件(通過Virtual Instruments技術)並在測試實驗室中重現(Load Dynamix技術)的能力將加速解決企業問題。
然後11月份,Virtual Instruments收購混合雲和虛擬化性能管理科技企業Xangati。
IBM 收購了對象存儲供應商CleverSafe並迅速將其軟件放入IBM公有雲,這讓IBM在對象存儲市場穩坐了第一把交椅。
而Nutanix收購了VMware旗下負責內存緩存業務的PernixData,據說直接導致Pernix 風投人士的投資受到極大的衝擊。
硬盤製造商終極Boss WDC收購閃迪及其配套閃存技術和產品。
超融合基礎設施設備(HCIA)供應商GridStore收購容器初創公司DCHQ,兩者並購後重命名為HyperGrid,現在提供超融合基礎設施即服務(HCIaaS)。此外,DCHQ技術可將現有傳統應用程序進行容器化。
閃迪剝離Nexgen後,HCIA商Pivot 3收購了擁有QoS閃存陣列的Nexgen。
2016年6月份,Cavium收購HBA和供應商QLogic並開始談論NVMe over Fibre Channel。
4月份,存儲和以太網供應商博科為了尋求新的發展之路以15億美元收購Ruckus Wireless(優科無線)。但很快,風水輪流轉,11月份博通又以59億美元將博科吞並。
這標誌著三個獨立存儲網絡供應商——博科, Emulex和QLogic時代終結。這三家公司都被巨頭收購。FC SAN市場還不夠大。
企業死傷無數
全閃存陣列先驅Violin Memory在經曆了漫長的掙紮期之後率先舉了白旗,連續季度虧損加上紐約證券交易所施壓,在12月份宣布破產。
其中被黑的最慘的就是對衝基金公司Pequod Capital主席兼總裁,Art Samberg,他在6月份,Violin被紐約證交所除名之前買入了530萬Violin股份,當時交易價為0.62美元,價值約330萬美元,現在Violin申請破產保護,股票交易價格為0.0462美元,價值約為24.5萬美元,也就是說Violin破產讓他直接損失了約300萬美元。
閃存和存儲供應商X‑IO——我們認為是ISE產品——在5月份結束了在美國科泉市生產運營並裁員。它的技術不錯,尤其是NVMe Axellio技術,可能會另尋下家。而且X‑IO從未像其財政推手希捷和風投公司Oak Capital所期望的那樣獲得成功。
Crossroads將其持續虧損的存檔產品賣給了加拿大公司StrongBox,現在側重於專利授權。
2016年6月份,昆騰關閉了Symform同步共享業務。
XtremIO在2016年期間曾有傳言稱相對於EMC中的全閃存VMAX,XtremIO產品將被降級,但後者極力否認,不久XtremIO增加了文件存儲容量。
CEO更替大戲仍在上演:
4月份,專注Hyper-V的超融合係統供應商——Gridstore經曆了CEO罷黜事件,最終主席Nariman Teymourian取代了George Symons。
雲存儲網關供應商Panzura的CEO從Randy Chou換成了Patrick Harr,前者現在是基於雲,安全即服務初創公司Nubeva的CEO兼聯合創始人。
Veeam聯合創始人兼CEO,Ratmir Timoshev辭職,由William Largent接手。
企業拆分事件
EMC在被戴爾並購之前就將其內容管理業務(Documentum等)售出了。
賽門鐵克將Veritas分拆而出並出售給Carlyle Group,從而確認了一個事實——在收購Veritas之後,兩家存儲產品與安全業務整合失敗。
怡敏信存儲業務被其擁有者Clinton Group清空,留下一個投資業務。12月份,Memorex和Nexsan被出售給了私有機構,管理層重新洗牌,2017年,Nexsan可能會有新的發展。
企業聯盟
2016年1月份,HPE向對象存儲供應商Scality投資1000萬美元。
思科投資超融合係統軟件初創公司Springpath,然後推出了Springpath支持的Hyperflex超融合設備並在HCIA市場如魚得水。
聯想與Juniper聯盟構建融合,超融合和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產品。它還與很多的HCIA供應商——比如Nutanix, Pivot3, SimpliVity, Atlantis和Maxta。與Nexenta結盟,所以它的服務器可以運行NexentaStor軟件,並與Nimble Storage有了合作關係。
Pure Storage和Cohesity協議Cohesity向Pure的主要存儲閃存陣列提供融合二級存儲設備支持。
閃迪與紅帽合作,因此Ceph可以運行配置閃迪InfiniFlash閃存的服務器。迄今為止,InfiniFlash與Nexenta和Tegile都有銷售協議,但並未一鳴驚人。
企業IPO方麵,眾所周知,Nutanix在9月份成功IPO,其股價從開始的26美元,到現在26.86美元。Pure Storage完成IPO是在10月份,開盤價17美元,如今交易價為11.15美元,請注意,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技術開發
隨著現有供應商或是推出新設計的閃存陣列(EMC DSSD, HDS A-係列)或是讓現有陣列改裝了SSD或閃存模塊,全閃存陣列成為主流。
Nimble Storage通過其產品在全閃存陣列市場成功站穩了腳跟。NetApp的全閃存FAS也大受歡迎。 Pure Storage是迄今唯一一家到目前為止維持在前四大全閃存陣列供應商的全閃存陣列初創公司。實際上,它在3月份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二個主要產品係列——機架規模FlashBlade係統,用於存儲非結構化數據。 Pure的2016年可謂大獲全勝,隻是在與Dell EMC的IP訴訟對其有略微影響。
比較有趣的是,8月份,東芝發布FlashMatrix,直言要與 FlashBlade 競爭。這是一個由Atom CPU提供支持的實時,向外擴展型,計算加閃存分析引擎。東芝尚未宣布該產品何時上市,定價和可用性信息也都木有。
NVMe-over-fabric,利用可實現服務器存儲堆棧分路的RDMA技術,對於內部部署陣列連通可能是最後一個主要的技術開發。許多初創公司專注該領域;例如Apeiron,E8,Excelero,Mangstor和Pavilion數據係統。包括HPE和NetApp,以及新成員Kaminario,Tegile和Pure Storage等幾乎所有的公司都表示會支持這項技術。Dell EMC的DSSD部門通過結構訪問陣列推出了D5 NVMe over Fabric訪問陣列。這家光纖通道HBA供應商表示,它們將支持NVMe over Fibre Channel,以提供一個客戶群升級路徑。
服務器操作係統和應用程序需要轉換到 NVMeoF並在2017年得到加強。
SSD密度增加的3D NAND也成為了主流,一方麵是西數(收購閃迪)和東芝,另一方麵是英特爾和美光都緊隨領先發售產品的三星開始動作。英特爾在3月宣布推出3D NAND SSD。海力士還提供48層3D NAND產品,並且正在開發72層技術。東芝和其他廠商開始更多地將QLC閃存技術作為一個可負擔的固態存檔介質來說,這樣它的低寫入耐久性也就不大重要了。在美國閃存峰會上,東芝還簡單介紹了100TB QLC SSD的理念。
而中國雖然在收購美光和投資西數方麵失利,但仍然保持著自己進入3D NAND製造領域的步伐。
DataCore利用其並行IO軟件領先於SPC-1基準測試,但是這降低了性價比;低於5萬美元的DataCote x86服務器在價格上完全碾壓100萬美元以上的超大存儲陣列。甲骨文高級副總裁 Chuck Hollis表示,SPC-1基準測試與DataCore的技術無關實際的IT周期。DataCore的主席則表示,吃不到的都說是酸葡萄。
1月份,後來者希捷終於憑借一個7盤片的10TB磁盤進入充氦驅動器時代,並稱還將在今年晚期推出12TB充氦驅動器用於測試,而且14TB充氦驅動器也進入了其技術路線圖。
而第三大磁盤驅動器供應商東芝並未推出充氦驅動器技術,容量增加稍有滯後。不過假如東芝沒有重新規劃磁盤驅動器投資計劃,或是真的出售其磁盤驅動器業務,熬過了在美國Westinghouse核電站項目的數十億美元損失的話,這種驅動器可能會在2018年實現。
希捷稱,全新的熱輔助磁記錄(HAMR)驅動器將在2017年出現,HAMR將取代垂直磁記錄。而Infinidat的20TB驅動器已經在路上了。
希捷僅僅為了展示自身的能力,就用閃存填充了3.5英寸的驅動器,製造了一個60TB SSD小樣。想法雖好,但成本卻是讓人望而卻步,希捷還需要做更多,它與海力士也一直傳合作緋聞,但兩家公司都沒有正麵回應過。
可能如果希捷董事長兼CEO,Steve Luczo不實行一個合適的閃存,那麼芯片廠商合作夥伴關係也危險了。
與此同時,希捷的Kinetic磁盤驅動器也沒有顯山漏水,Igneous和OpenIO拒絕希捷的技術之後推出了自己的產品——在3.5英寸磁盤驅動器中插入了一個基於ARM的微服務器。2017年,我們還要再看。
對象存儲市場在這一年中穩步發展,HPE投資Scality,戴爾更新Scality OEM協議,WD HGST部門推出了一個新的14PB存檔陣列。隨著戴爾並購EMC,該公司將擁有內部對象存儲技術來PK Scality的RING(雖然之前它和Nutanix都跟戴爾有OEM協議,但明顯客戶需求至上),2017年可能會出現一次洗牌。
2016年,IBM的傳統存儲硬件營收下降,對此IBM投放了一名新高管負責存儲——Ed Walsh,這個人我們之前也有介紹,2010年到2013年這三年做過IBM存儲部門的副總裁,如今可以說是回歸,因此2017年存儲部門可能會有顯著變化。
超融合基礎設施在2016年占據主要的存儲話題。Nutanix的IPO隻是其中的一個章節。擁有VSAN,ScaleIO和VxRail/VxRack的Dell EMC是第二大供應商,這也使得EMC派生的部門——融合平台集團負責人Chad Sakac(原屬EMC)在每一個領域都想要超越Nutanix。可實際上他還沒下死手,上頭就委婉表示我們應當繼續銷售有OEM協議的Nutanix XC係統,個人恩怨先放一放,客戶需求才最重要。
2016年3月份,HPE推出了第2代超融合產品。之後在12月推出了更新的HC 250和HC 380係統。 SimpliVity在4月增加了Hyper-V支持。NetApp開始它正在開發的超融合係統。
HPE正在為服務器加強持久內存能力做準備,一方麵利用Machine開發技術,另一方麵使用非易失性閃存和XPoint或ReRAM組件。它在3月份推出的ProLiant服務器,采用了具有掉電保護功能的美光閃存DIMM,而在11月份的一次客戶活動中Machine項目也開始刷存在感。 HPE的Memristor技術似乎遙遙無期——HPE Labs的老板兼Memristor布道者,Martin Fink都退休了,HPE還和閃迪有了ReRAM相關的合作關係。
這裏有一個猜想,閃存DIMM仍然是一個處於早期階段的技術。而且非易失性DIMM將是一個驅動XPoint的技術,而非驅動閃存的技術。
2016年內還推出了更快的32Gbps光纖通道,是16Gbps FC的兩倍速。但它的影響因為能實現更快速陣列訪問的RDMA技術,以及虛擬SAN超融合係統的興起而淡化。
容器存儲的概念發展迅速,例如,NexentaEdge為無狀態Docker容器提供存儲。 Portworx為容器提供持久存儲,StorageOS和Hedvig也如是。但總的來說,容器存儲仍是一個早期技術,沒有明確的贏家。
不得不說3D XPoint的這一年並不順暢,英特爾始終否認它是相變存儲器(PCM)的一個變體,而性能說法——比閃存快1000倍等也遭到質疑,英特爾方麵試圖跳過這個陷阱,表示說的是原始的介質速度,但已經設置了這麼高的性能,密度和耐久性標杆,初始營銷如此賣力,現在看來實在是打了折扣。
無論何種原因,XPoint NVMe驅動器現在看來都是為了渲染ReRAM或PCM驅動器無意義,而XPoint DIMM,如果像如閃存DIMM一樣使用DRAM緩存,性能就不會遠超閃存DIMM。到目前為止,XPoint看來都是一場大型營銷炒作,英特爾和美光後期必須證明它們的Optane和QuantX產品性能極好,就算是炒作也無可厚非。
最終章
備份軟件供應商Veeam在2016年發展良好,營收勐增。梭子魚和Commvault通過響應客戶對公有雲保護等需求,營收狀況有了回春。
2016年2月份,Tegile進行了裁員,Atlantis和Data Gravity也是如此; 今年晚些時候,NetApp裁員數百人,Veritas也在12月份裁員。
內部部署SAN/文件管理陣列現在正處於全閃存針對主要數據的轉型期並且供應商營收增長看來主要是從其它供應商處奪取份額,而不是新的銷售營收。這樣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更好的分析,更快的閃存和更好的混合雲(公有雲和私有雲)來支持的。
HCIA供應商,二級存儲豎井融合廠商,純軟件存儲供應商,雲存儲網關文件共享和保護廠商以及對象存儲供應商看傳統內部部署SAN/文件管理陣列都有些礙眼。
不過SAN/文件管理供應商還是有希望的,它們生存的關鍵是“屠龍”,而兩個主要的龍就是超融合基礎設施和公有雲。
產品憑借全閃存和橫向擴展技術,NVMe驅動器和光纖訪問,通過更好的QoS和分析,通過對象存儲鏈接和公有雲後端訪問來豐富,可以提供更好的公有雲存儲體驗並打敗HCIA部署。在規模上,共享存儲是比超融合存儲的更好選擇。隻要HCIA供應商被這種觀念所困擾,現有SAN和文件服務器就有機會。
但是,如果HCIA供應商表明它們可以支持大規模部署,公有雲供應商繼續勐增,那麼內部部署SAN /文件管理前景就會黯淡。明年此時想必會有定論。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最後更新:2017-07-27 10: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