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謙憑什麼說《火星情報局》是世界上最難錄的節目?
上周的《火星情報局》裏,薛之謙轉述陳赫的話:“火星情報局,是我錄過這個世界上最難的節目。”
為什麼這個爆紅的綜藝節目這麼“難”?
和傳統的綜藝節目不同,站在《火星情報局》這麼一個充滿了天才創意節目背後的,有一群每天守在電腦前,滿口“流量、數據、心理分析”理性得不行的“內容技術”團隊。
他們是全國最了解“用戶要看什麼”的一小撮人;他們是從電視行業轉戰互聯網的第一批網絡內容人;他們被稱之為節目監製,是平台中的內容操盤手,他們是優酷綜娛中心“MAD工作室”團隊。
以往的電視工業中,優秀電視節目靠的是某個特定的超級製作人,依賴直覺帶領團隊前進,他們仿佛有著無窮無盡的想象力,隨手拈來的一個點子,就能征服一大群觀眾。
為什麼讓這個嘉賓在這裏唱了這麼一首歌,觀眾愛看,或者不愛看?超級製作人隻有一個模煳的答案,但曉宋的團隊認為,互聯網裏的數據可以給出確定答案。
數據給的結論,往往出乎意料。有些製作人覺得特別自豪的地方,觀眾懶得看下去,喜歡快進拖拽進度條;而一些被忽視的設計,卻可能是觀眾真正感興趣的地方。
看過《火星情報局》的,都覺得很多觀眾喜歡聽汪涵在那裏灌雞湯,但後台的數據顯示,汪涵的雞湯是不能超過一定秒數的,一旦超過了,說得再好,觀眾也會放棄看下去。
在以搞笑為主要訴求的火星裏麵,即便是大名鼎鼎如薛之謙唱一首歌,觀眾也會大量產生拖拽行為,拖拽率甚至和廣告時間差不多。
所以,你在《火星情報局》看到的每15秒產生的每一個笑點,都經過了製作人的天才創作與監製團隊數據論證的雙重保證。
這個團隊裏,都是些什麼樣的人?
曉宋,就是這個技術團隊的一員。他在電視台做了18年綜藝節目,順風順水。雖然事業順利,但在電視台,節目製作者與用戶相隔十萬八千裏。他內心一直有個困惑:“為什麼人們就這麼喜歡看節目呢?”
優酷給了他解答困惑的機會。
加入優酷的第一天,他被後台那些豐富的用戶數據震驚了。大數據+內容,就像是給了經驗豐富的老中醫一台顯微鏡,打開了新世界的一扇門。
那段時間,每周包括周末,他都泡在辦公室電腦前,研究網絡綜藝的大數據。同事們調侃,看數據變成了他的主業,做節目隻是他的個人才藝而已。
“我不是熱愛工作,我一定是有病,隻有待在辦公室裏才能緩解我的這種症狀。”他這麼調侃自己。
團隊裏,像曉宋這樣對工作有激情的,不止一個。
曉宋的搭檔孟慶光,細節控的處女座,精通內容產業的工業流程控製。
在他的關注下,一個節目細致到每個環節的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是否匹配他每天的分工,是否有利於節目順利發展,都在研究範圍之內。
有位叫劉棟的同學,每天要看海量的綜藝節目,“就拿明星說,我最起碼對差不多100個主流明星的流量表現,現場表現了如指掌——誰擅長控場誰擅長搞笑,誰又擅長總結雞湯”。
學二胡出身的美眉員工石揚,從隻需要了解1、2、3、5、6這五個數字的五聲音階,轉型成為每天生成數份節目數據報告的新型內容人才,花了整整兩年。目前,已經成為了行業內綜述不超過10個人的數據導演。(PS.已有男友)
這個團隊的每個人,都如同團隊的名字一樣,是Maker(匠人)、Dreamer(夢想家)以及MAD(瘋子)的混合體。
傳統的綜藝節目製作,往往充滿了情緒、感覺這樣的模煳判斷。曉宋想探索出一條大數據指引的、清晰明了的理性道路。這一路,充滿質疑。
雖然有了《火星情報局》的成功嚐試,但業內還是有很多人依然質疑,冷冰冰的大數據,是否真的可以指導感性的內容創作?
就在《火星情報局》開播前,曉宋他們聯合製作團隊先後出了三版測試片。之前的版本,是合作方用最傳統的方式做的,花了100多萬,效果並不好,隨後束之高閣。
讓大家最驚喜的,反而是一個隻用1萬元做出來的版本。這就是曉宋他們用大數據指導的結果。
這個片子裏,他引入了產品經理最熟悉的“最小化有價值產品(MVP)”的理念,采用火車開發模型進行節目開發,製作中去掉一切錢的因素,結果舞美在辦公室裏花1萬塊搭了一個沙盤道具,拍出的樣片,反響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好。
曉宋覺得,用大數據反向指導內容製作,是互聯網時代給了自己的稀缺機會。
作為內容行業的數據分析者,需要同時具備大數據、社會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的知識,“當你發現一個真理,並且確知你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這個真理的人時,那是多麼爽的一件事。”
曉宋覺得,這就是自己一輩子應該做的唯一一件事情。
來源:阿裏味兒
原文鏈接
最後更新:2017-09-04 08: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