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入口”含義和“入誰口”
都不想錯過智能家居這塊令人垂涎的大蛋糕,都不想被未來已來的智能時代所拋棄,於是,穀歌、蘋果、阿裏等科技巨頭開始未雨綢繆、早早布局,還有一大批初創企業前仆後繼,奮勇開拓。真是好一派欣欣向榮之景象!
日前,筆者與毫米科技(Homi)創始人段君雷先生一席談,交換有關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物聯網的相關看法。隱去有關毫米科技內部不方便公開的信息,簡單談下相關的觀點與思考。
智能家居在三年前火過一段時間,主要是穀歌高價收購Nest引起的眼球經濟以及蘋果HomeKit開發平台給業界指明的方向。但之後,智能家居領域鮮見重大突破,Nest後續表現也沒有讓業界驚豔,這個領域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智能家居市場突破乏力的根本原因在於場景複雜性,即相關廠商試圖用一個“入口”霸占“全家”的做法在很多時候讓用戶很難接受,再加上傳統家電廠商的固有利益和標準製式的差異,帶來了非常高的用戶轉換成本。雖然機頂盒或機底盒這樣的產品已經讓家庭電視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距離所有家電產品從電器到“網器”的全麵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電器的聯網似乎還看不到切實的解決方案。
這種狀況迫使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入口”的含義以及“入誰口”的問題。其實,入口不在大小,而在於交互的豐富性。電視屏入口雖然物理麵積很大,仍然在入口級別上與小小的手機屏沒法抗衡,原因在於手機入口的交互豐富性。所以,思考智能家居的入口應該擺脫屏幕思維,而應在交互方式上下功夫,怎樣能夠通過家庭電力設備創建多元化的交互方式才是根本,紅外、微波、手勢、語音、圖像、觸摸等都可能構建起獨特的交互場景。
無論什麼樣的智能設備,也不管何種交互方式,智能硬件的發展都離不開“嵌入―交互―進化”這三大步驟。首先,如何無縫嵌入場景是智能硬件第一步就會麵臨的考驗,既然有實體產品,用戶接受就必然需要進行心理建設,否則會有失調感,所以智能硬件的推廣和嵌入麵臨很高的門檻,要麼提供實實在在的技術附加值,要麼把價格降到很低。當然,能夠把產品沉浸到既有場景裏是最佳做法。其次就是交互,交互一定是雙向的,必須要有向終端賦能的通道,同時有向雲端傳數據的途徑,兩相打通,交互才能成功。
最後是引領硬件進化。要知道,數字經濟的生態構建遵從“層壘結構”,在平麵上無限延展,在層次上不斷疊加。這種層壘結構使得傳統市場細分的基本邏輯在很多時候都不成立,“市場無細分,業務層層加”才是正確的姿勢,每疊加一層,產品進化升維一次,數據沉澱豐富一層,循環往複的結果就是生態係統的形成,這有點類似於3D打印機的工作原理。
當然,智能硬件的核心還是在“智能”二字上麵。所謂的智能,實質上是人機交互範式的變遷。過去,機器是人為指令的被動反應者,你給一個指令,機器輸出反饋。這套刺激-反應係統要求結果一定要有“精度”,必須做到準確、可預期,刺激-反應係統才能良性運轉。而人工智能是要把人機交互方式變成“前饋式主動服務係統”,沒有交互才是最好的交互,你無需給機器任何指令,機器會主動進行服務,所以背後的要害就不再是“精度”了,而是“溫度”,人工智能係統一定要有溫度。
要做到有溫度,大數據和深度學習就變得異常重要。托起智能硬件係統的數據分析離不開三大要素:算力、算法、算效。算力是指實時數據的豐富程度和數據能量儲備,算法負責把算力轉換成用戶能感知“溫度”的場景,而算效則是成本收益指數的高低。隻有具備底層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讓智能硬件產品在嵌入之後更好互動和進化,這是一個係統工程。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最後更新:2017-08-13 22:4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