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刷機風行 暗藏安全漏洞需警惕
時下智能手機大普及的同時,越來越多用戶熱衷於用刷機來擴展手機功能,刷機日漸成為一種時尚的行為。目前,在各大通訊市場的維修點都有提供刷機服務,價格根據機型和係統各有不同。業內人士稱,一部手機平均利潤為50元,而刷一部手機,算上刷機費和向應用開發者收取的推廣費,利潤最高能達到上百元。
但另一方麵,刷機卻暗藏風險:刷機後軟件被改動,存在安全漏洞,手機易遭致病毒,最終或導致用戶信息被盜取;水貨手機刷機後,很可能被預裝大量垃圾軟件,部分還會暗中吸取流量……總而言之,刷機有風險,用戶需謹慎。
刷機市場異常火爆
所謂刷機,是指為手機軟件升級或者下載安裝一些如遊戲軟件等,一般通過數據線或紅外線重新編寫手機裏的軟件程序。刷機的目的主要是為解決老版本軟件中反應速度慢、音量小、死機等缺陷;有些則是為了在不改變手機硬件的情況下增強原機型的功能,比如增加數碼變焦、相框種類、圖像編輯能力等。
據了解,目前刷機主要渠道是匯聚第三方ROM的平台,常見的有刷機精靈、小米、魔趣、樂蛙、點心和91助手,其中刷機精靈和91助手名氣最大,“發燒友”頗多。
當下,Windows Mobile、Symbian、Android、iOS等操作係統在各品牌智能手機中廣泛應用,但很多用戶僅僅看到這些係統的名字就一陣頭暈,更別提了解、鑽研刷機問題了。所以,碰到軟件升級、手機中病毒、原有係統不兼容即時語音軟件、微信、遊戲以及想要個性化的手機界麵、主題和操作模式時,智能手機用戶一般都要刷機。出於自身技術欠缺或為規避風險等原因,用戶通常會選擇在售後點或維修店進行刷機處理。
智能手機的大規模普及帶火了刷機業務,特別是不斷壯大的水貨市場更是讓“刷機”生意更加“如火如荼”。水貨手機由於原本麵對的是海外用戶,而進入國內市場後難免要通過軟件“漢化”,因此也就有了“十水九刷”一說。
有調查發現,目前水貨智能手機在國內智能機市場的出貨份額約在40%—60%之間;有業內人士甚至提供了更為確切的數字,稱水貨智能機的月均出貨量約為180萬台。大量水貨智能手機的流入,也給刷機業務帶來了豐厚利潤。“保守估計今年水貨手機銷售量近2000萬部,刷機以及軟件的推廣費按照每部 50元收費,這個產業鏈今年最少是10億級別。”勝思網絡副總裁鬱偉如是說。
刷機暗藏風險
智能手機刷機業務風行的同時,很多用戶並未了解其中所暗藏著的風險。
首先是病毒問題。“很多消費者以為刷機隻不過是給手機換個中文係統,和電腦重裝一樣,但事實並非如此。”從事手機防毒軟件開發的張先生表示,基本上所有經過刷機的智能手機都進行過軟件改動,大部分機子都存在安全漏洞。智能手機一旦染上病毒,用戶的個人信息將被盜取,即便用戶再次刷機也很難保證可以將病毒徹底刪除。
其次,刷機會減少手機使用壽命。專家表示,刷機過程中需要對手機原係統先解鎖,現在經銷商多用一種“白卡”來解鎖,用“白卡”解鎖後的手機,設置將出現變動,會影響手機的使用壽命。一方麵,電池的待機時間會明顯降低,手機在使用時的發熱量也會明顯增大。另一方麵,據了解,維修人員不能保證所有手機都能刷機成功,有的係統升級後會出現不穩定的現象,他們隻能換個係統再試試。有的手機在刷機時不但沒成功升級,反而會刷成比以前更低的版本甚至刷不回原來的版本。“刷機有風險,我們自己的手機也有刷過好幾次才成功的,我們的係統也是從網上下載的,這些軟件難免會存在漏洞。”有維修人員表示。
特別是水貨手機,為追求利潤,各級廠商必然層層加碼、不斷添加各類應用,到用戶手中的機器往往已被刷好幾遍,預裝了大量垃圾軟件,部分甚至會暗中吸取流量。
用戶需警惕刷機風險
可見,刷機確實存在風險,用戶應警惕智能手機刷機後被植入垃圾軟件甚至惡意軟件、吸費軟件等。
消費者應盡量到正規的商店購買正牌的智能手機。現如今,隨著智能手機熱賣、手機上網用戶增多,智能手機病毒橫行,並且呈現多元化、層次化的趨勢。正牌手機尚且如此,何況水貨手機。
有些顧客買的水貨手機是由廠商免費刷機的,到手的手機往往很可能帶有惡意代碼和病毒,雖然用戶買的時候很便宜,但因惡意代碼而付出的“使用費用”卻很高,最終得不償失。
除此之外,相關部門也應加大對手機病毒和惡意軟件等的打擊力度,並對手機刷機市場進行有效規範治理。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發展司副司長陳家春表示,由於移動互聯網終端和業務與個人用戶利益密切相關,惡意吸費、信息竊取、誘騙欺詐等惡意行為的影響和危害更加突出,有關部門正在製定移動智能終端管理辦法,保護消費者權益。相信這個管理辦法一旦出台,恣意橫行的手機內置吸費軟件將遭到沉重打擊。
最後更新:2017-04-02 15: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