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95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企鵝扒了中移動的內褲

中國移動這次玩砸了!
  從去年12月總裁李躍拋出騰訊威脅論,到董事長奚國華在巴塞羅那公然表示運營商的奶酪已經被OTT蠶食,再到兩會後三大運營商提出向騰訊微信收費的要求,緊接著的一個月,“微信收費”事件幾乎是各大媒體每天必備的內容。如今,塵埃或許已經落定。
  微信團隊昨日向每一位微信用戶發送一條消息:近期在微博上流傳的“微信要對用戶收費”,純屬有人惡意造謠,請大家不要相信謠言……
  從移動提出向微信收費那天開始,IT史上就沒有“微信向用戶收費”這件事存在過。但是“微信向用戶收費”卻一直成為輿論的主要論調,甚至馬化騰、張小龍辟謠也不管用。本刊做過一個調查,“如果微信收費,你們還會用嗎?”結果九成的用戶選擇的是“不用”,筆者覺得這些用戶當中也應該有90%是不理解微信收費的真正含義的。假如換句話說,“如果移動向微信收費,微信繼續免費,你還會用嗎?”相信結果肯定會大變。

 
  對此,《人民日報》還發過一篇文章《讓微信收費回歸市場競爭》,文中提到“微信收費”的本質是“運營商向微信要錢,騰訊不想給”,其實這是一篇“普及帖”,文中詳細講出了老百姓誤以為的微信或者移動向用戶收費是謬傳,但網民的憤怒顯然是《人民日報》沒想到的,指責“國企為國企說話”的聲音幾乎一邊倒。
  國人的這個思路我們早已經熟識了,憤怒起來根本不考慮何為客觀、何為真相。比如一說抵製日貨就互相砸車,你剛把他的豐田砸了,回家一看,自己的尼桑爛了。
  4月10日,《人民日報》回過神來,意識到自己站錯隊了,趕緊連發兩文表態,《警惕“微信收費”背後的創新之困》、《收費扼殺的不是微信而是中國互聯網未來》。《人民日報》一直被視為“上麵的意思”,連續兩文指責運營商,捎帶手把工信部也點了點,非常“有意思”。
  也在同一天,騰訊啟動了“2G和2.5G網絡優化計劃”,表示願意自己投入經費解決中國移動的信令問題。騰訊在聲明中說,由於中國移動的用戶多數仍在使用2G和2.5G係統,2G和2.5G網絡“對信令處理能力比較弱,在高信令負載時會比較吃力”,容易出現網絡堵塞問題。
  再結合這幾天中國移動再沒有重提收費的要求,筆者由此“妄自”推測,騰訊和三大運營商“私了”了,居中調停人應該就是工信部,雖然前陣子工信部說準備回家研究微信收費的事,但顯然,反對的聲音讓他們意識到“和稀泥”才是最好的方法,雙方各讓一步--小馬啊,你們幫忙解決解決問題;另外,移動你們哥仨給我閉嘴,邊兒待著去。
  中國移動的如意算盤打空了,錢沒劫到,反而被企鵝扒了內褲,將自己屁股上的痔瘡展現給全世界。
  麵對著運營商步步緊逼的收費要求,馬化騰在一次會議上揭了中國移動的傷疤:“對信令的占用更多是傳統2G、2.5G網絡,而3G網絡上應該遊刃有餘”,意思就是,微信占用信令問題隻存在於中國移動的偽3G網絡上,而聯通和電信並不存在這個問題。中國移動的信令之痛被媒體不經意間公開。
  在此之前,相信不少移動用戶認為自己已經進入3G時代,雖然自己的網速比周圍聯通和電信的慢。現在他們知道了,為啥3G不叫3G卻叫G3,原來“G3”是移動版的山寨3G。
  這也就再明白不過了,移動之前叫囂著微信造成“通話斷線”、“通話質量下降”而要求向微信收費的要求就成了偽命題,老百姓都明白了移動為什麼會疼:是你自己屁股上長了痔瘡,幹嘛卻要恨板凳太硬?
  中國90%的通信骨幹網都在聯通和電信手中,移動沒有自己的骨幹網,所以數據收入都要通過電信和聯通先扒一層皮,到了自己手裏,盈利少得可憐。這也是中國移動為何不推廣3G,因為推的越廣,聯通和電信賺得越多,而自己的壓力卻會越來越大。
  因此,最近被炒得很火的4G,儼然就是移動的痔瘡膏,至於療效如何,移動也不知道,但這是移動不被OTT整成半身不遂的唯一希望。
  所以,對微信收費這事兒,聯通和電信雖然表麵上和移動老大哥站在一起,實質上卻是完完全全的“圍觀”態度,說白了就是讓移動在前衝,他們在後麵掩護它。收費成功,一起來分羹;收費失敗,對自己也無礙。
  現在,移動被企鵝扒下內褲,屁股上的痔瘡顆顆露給全人類,電信和聯通恐怕還在旁邊偷偷笑--這應該是中國移動2013年度最痛苦的事。
  希望中國移動能通過此事迅速“成熟”起來,能明白IT時代有新的玩法,唯我獨尊的傲慢態度,隻應存在於大清帝國。

最後更新:2017-04-03 20:43:08

  上一篇:go ibatis運行的SQL語句的輸出——通過配置log4j
  下一篇:go android SQLite數據庫 一次性存儲多條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