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華為中興出海的“最後一公裏”
華為、中興出海的“最後一公裏”,其實反映出美國高科技企業的集體焦慮。但毫無疑問,縱觀全球,沒有一家企業可以靠貿易保護獲得生命力,也從沒有哪一家企業因為貿易壁壘就宣告完結。
在所有的公司中,哪一家讓你最擔心?
思科CEO錢伯斯的回答毫不遲疑:這個問題很簡單,25年前我就知道,我們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將會來自中國,現在來說,那就是華為。
在華為、中興被扣上“威脅國家安全”的帽子後,思科作為“幕後推手”蹤跡逐步浮現,包括給客戶發“黑材料”,勸誘客戶不要和華為做生意;指責華為抄襲其源代碼;花費數百萬美元動員美國國會議員、政府高管阻止華為在美國本土與其競爭。
最新的爆料說,美國國會議員中,有73位持有思科的股票,一旦思科在美國領地失陷,股票將大幅下跌,私人投資受損,國會議員與思科已然形成利益共同體。
思科怎能不忌憚華為呢?去年華為銷售額高達324億美元,今年上半年,華為銷售收入達1027億元(約合162億美元),一舉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銷售額第一的電信設備製造商。
規模之外,華為的研發能力早已不是昔日吳下阿蒙:在下-代無線通信技術LTE中,華為持有的核心專利超過15%.
更讓思科感受到威脅的是,華為能夠提供從雲端(雲服務)、到管道(基站、通信服務)、再到終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全方位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這一點上,鮮有公司可以和華為競爭。
華為和思科的交火,恰如手機領域三星與蘋果的纏鬥。蘋果為什麼恐懼三星?因為三星擁有從屏到芯片的垂直產業鏈一體化優勢,反應速度極快,產品係列也更全麵,雖然蘋果到處嚷嚷三星抄襲,但也擋不住三星“蓋世”係列瘋狂出貨。
同理,思科視華為為勁敵,也在於華為“雲管端”的布局,貼合市場的反應速度和服務水平,還有思科無奈又忌恨的低價。去年,華為重新組建了企業業務BG(業務集團),全麵進入企業基礎網絡、統一通信與協作、雲計算與數據中心,以及企業信息安全領域,而這些正是思科的“大糧倉”,是其此前一枝獨秀的領域,而華為現在要全麵進攻了。
雖然思科攻擊華為抄襲源代碼,但華為除了在美國“行路難”外,獲得了全球140多個市場的認可,被超過500家運營商使用,產品服務全球近30億人口。
更進一步說,華為、中興出海的“最後一公裏”,其實反映出美國高科技企業的集體焦慮,如高通在低端芯片上發力,甚至推出早前“看不上眼”的TD芯片,以防止聯發科和展訊的進一步做大;Oracle與SAP在管理軟件上明爭暗鬥,從口水戰到對簿公堂;思科則更進一步,要借力貿易保護,獲得蔭庇。
但毫無疑問,縱觀全球,沒有一家企業可以靠貿易保護獲得生命力,也從沒有哪一家企業因為貿易壁壘就宣告完結。華為們要做的,一方麵是苦練內功,加強實力;同時也要加大自身透明度,學會適應對方的遊戲規則;最重要的是,去做一顆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的銅豌豆,內心無懼,前途才能無量。
最後更新:2017-04-02 15: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