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路在何方?
數據顯示,有超過70.6%的海歸,毅然選擇到北京、廣州、上海等地創業與發展,有36.1%的海歸會選擇在北京創業。這些一線城市能夠提供較為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同時海歸可以花費較少時間實現就業、創業,基本上達到了海歸的預期“期望值”。看了關於海歸的資料,突然發現遇到提高班是我一生的幸運,對於其中說到的劉莉,要是沒有來提高班之前,我肯定覺得她太牛了,可是現在我不這麼覺得了,應該更多的是感慨和無奈~
美國名校碩士劉莉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在美國攻讀碩士期間,以實驗室助教的身份,給當地的本科生講課。她所就讀的凱斯西儲大學,全美排名37位。劉莉覺得自己這樣在國外求學2年以上、成績優秀的海歸,跟國內應屆畢業生相比,還是有競爭優勢的。可現在劉莉發現,想找實驗室之外的藥學相關工作,卻並不那麼容易。劉莉投了一百多份簡曆,拿到麵試大概不到10個。不禁讓我想到,身邊的師哥師姐,在這裏,都是工作找他們,他們挑工作,用博客也會受邀工作,這種差別是巨大的!
社會需要什麼人才,學校不得而知,更不去調查,學校隻是象牙塔。
這正是提高班存在的機遇。提高班之所以如此出眾,重點就是提高班與社會之間不存在信息不對稱。這就是集體的力量。任何一個學校都不關心學生未來發展如何,而同時也沒有一個畢業生會在乎學校的未來發展,同時,企業去學校招聘時,不會告訴大一新生他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而提高班則不同,畢業生是在校生的一隻眼睛,一個信息的來源之一,在校生同時又是畢業生的動力來源之一。在校生培養的是能力,各方麵的綜合素質。他們一開始便知道自己未來是什麼樣子,企業是什麼樣子。
智聯招聘首席人力資源專家郝健表示,從現在情況來看海歸就業還是相對“擁擠“,這容易導致海歸就業市場”錯位“現象的出現。海歸在選擇工作的時候可能會根據以往選擇習慣集中在特殊城市、企業和行業,但是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有更多不錯的平台也需要他們,比如中小企業,二三線城市。海歸就業還應當更加客觀理性。
看看我們提高班的師哥師姐們,他們在4年的摸爬滾打後,各個是人才,而且所在公司都是北京,在提高班這是一件常事兒,這種與海歸的差異就在於教學理念,老師教我們的是品質、是素質,還有能力,通過計算機我們可以擁有更高的台階,在提高班的日子我們可以學會的不僅僅是通過一個個項目實踐得到的經驗,更是管理、思想方麵的提升。
敢問路在何方?海歸“走一步看一步”;師哥師姐“路在腳下”!
最後更新:2017-04-03 05: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