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冰:治理創新是共享單車成功的關鍵
共享經濟如火如荼: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籃球...一切與創新毫不沾邊的舊物件,搭上“共享”二字之後,忽然間就煥發了生機,一切欣欣向榮起來。
共享經濟是否有邊界?是不是任何產品的分時租賃都可以冠以“共享”名義就可以枯木逢春?模式創新的背後除去拚補貼、拚價格、拚資本、拚幹爹,是否還有其他的競爭戰略?
7月1日,2017中國競爭戰略峰會在北京舉行。與會的800餘名代表,深入探討了共享單車在大競爭時代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在殘酷商戰中贏得競爭。阿裏巴巴集團副總裁、阿裏研究院院長高紅冰受邀並發表主題演講。
高紅冰指出:
共享經濟的核心是共享了資源的盈餘。當可以把盈餘提供給更多人使用時,這種資產或價值就變成共享的方式。利用私人資源盈餘、開發公共資源盈餘、輸出準公共資源盈餘都可以叫做共享經濟。
以Email、BBS為代表的工具,以web為代表的渠道,以交易、支付、物流為代表的基礎設施,正在崛起的人工智能、人機共存、大數據、雲計算、IOT,四層基礎設施疊加,構成了今天的互聯網+。它會沉到經濟社會商業底層,深刻變革整個社會經濟圖景。
共享單車是在線的自行車網絡,依靠掃碼、移動支付、定位技術等,實現人車分布式、網狀匹配。
美國基於信用卡的共享單車創新,使用便利性差、投資成本和使用費用高,注定無法像中國基於二維碼掃碼、移動支付的共享單車大範圍推廣。
共享單車目前的種種亂象,應該以平台化的治理方式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治理,因為價值創造是全部人享受的,責任承擔也應該是全部人承擔的。解決問題應該以商業手段為主。共享單車商業模式必須將創新治理納入其中。
以下是演講實錄
2016年3月,世界出現了兩個奇點事件。所謂奇點事件,是跟一般事件不一樣的事件,當它發生時,世界被徹底轉變了。
第一個事件是阿爾法狗對戰李世石,它告訴人們計算+數據+算法可以讓機器智能戰勝人類智慧。最近,Master又在烏鎮3:0戰勝了人類圍棋等級分排名第一的柯潔。
去年李世石跟阿爾法狗之戰,可能是數據之爭,到了今年阿爾法狗2.0和柯潔的戰鬥就不一樣了。阿爾法狗2.0在去年1.0所有棋譜基礎上自我學習——不是跟人學習下棋,而是用自己的棋譜下棋,用新的棋譜、新的策略把柯潔打敗了。
當機器可以向外界學習時,人必須和機器共存於同一個世界,這是和我們過去的思考很不一樣的地方。關於機器智慧會不會超越人的問題,多年以前奇點理論創始人庫茲韋爾已經提出, 2045年人類總體智能會被機器超越。
第二個事件是阿裏巴巴平台交易體係突破3萬億。同時,沃爾瑪的交易額退居世界第二,出現負增長。
沃爾瑪建立在工業經濟的基礎之上,用了53年的時間,達到了3萬億的銷售額,但同時觸及到了它的天花板。阿裏巴巴建立在DT基礎之上,用了13年的時間,達到3萬億的銷售額,而且銷售仍保持高速增長,3萬億僅僅是它的地板。
互聯網武裝起來碎片化的零售商,超越了沃爾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奇點。邁過這個奇點,商業全麵進入了新零售時代。數據驅動、全渠道、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泛零售,改寫了商業的本質。
利用互聯網,一套新的商業基礎設施破繭而出。阿裏零售平台每天產生6000萬的包裹是6000萬份信任——陌生人之間的訂單交易與支付、陌生人之間的貨物收付。
這樣信用體係怎麼建立起來?不是付款的問題,是全社會信任體係,在信任體係中發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從某種意義上講,支付寶孕育了滴滴打車、摩拜、ofo等一係列創新商業模式。
因為沒有這樣一套新的支付體係,這些所謂的分享經濟沒法形成可以支撐的商業模式。借助已經形成的商業技術、商業基礎設施,可以創造更多新的商業模式。
共享經濟的核心是共享了資源的盈餘。車的擁有者可能隻用10%的時間需要使用它, 90%的時間是閑置的,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把盈餘分享給別人使用。當可以把盈餘提供給更多人使用時,這種資產或價值就變成共享的方式。
利用私人資源盈餘、開發公共資源盈餘、輸出準公共資源盈餘都可以叫做共享經濟。閑魚、Airbnb是私人盈餘資源共享的商業模式。
鄉村和城市資源之間交換、全球公共資源交換,可以產生公共資源的共享模式。新的信息基礎設施,物流基礎設施,電商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等準公共資源也可以共享,並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我們來回顧一下互聯網基礎設施發展過程中的幾個關鍵節點。1969年出現ARPA網,1973年形成TCP/IP協議,1992年出現萬維網,建設一個網站,用超鏈接鏈接所有人的網站。
那時BBS、ISP是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中國出現了新浪、搜狐、網易等內容門戶網站,構建了信息共享的基礎設施,對促進信息傳播流動和使用方麵起到了巨大的應用。
之後,淘寶的海量交易,帶來支付、物流的發展,互聯網變成商業的渠道,或者說變成商業基礎設施。
在這樣商業基礎設施背後,任何商品可以通過開放的體係進行全社會的配置,形成統一的大市場。支付體係,跟每一個商戶、購買者連接,構成了新的基礎設施。
現在,我們進入了新的人工智能的時代,以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基礎設施體係,推動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湧現。
把這四層基礎設施疊加在一起,就構成了今天的互聯網+。不管你接受與否,這套基礎設施都會沉到經濟社會商業底層。在此之上重新構建新的商業模式,叫互聯網化經濟社會。
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共享單車收獲了上億的用戶,這絕不是一個傳統的商業模式互聯網化的結果,它是全新的模式——生長在全新的底層基礎設施之上的,用平台、賬戶、網絡連接、數據驅動構建的商業體係。
而以傳統企業為基礎架構的商業模式,在互聯網麵前無法進一步創新。
在中國,這輛車發生了什麼變化?有人說它就是一場商業運動、社會運動,脫離了簡單的商業模式。
2016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2016年以前,這輛車是滿足通勤需求的,是自購的,但不在線、不聯網。
現在,這輛車滿足靈活的出行需求,是接力公共交通,末公裏的代步工具,共享自行車的盈餘資源創造新價值。它是眾多單車形成的網絡,與過去不在線的車完全不同。
外觀上看,這兩輛車是完全一樣的,但被互聯網武裝起來的自行車商業價值完全不同,所以才會有互聯網單車這樣的商業模式。
共享單車和汽車租賃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商業模式。共享單車借助互聯網,實現了分布式的人和車之間的大範圍匹配。
它使用定位技術,實現人車之間的動態就近匹配;使用二維碼掃碼付款;收費以使用次數或者分鍾數計算。而租車則需要在固定地點取還車,信用卡付款,租賃時間至少半天起。
我估計,共享單車很有可能會像網約車一樣,一統江湖。自行車數量越大,帶來的效率越高。尤其在資本驅動下,規模變成價值創造的最大亮點。
我們可以拭目以待,共享單車這種商業模式,要麼破產,要麼一統江湖。
對比中國和美國的共享單車,我們有一些很有趣的發現。
幾周前,我到訪普林斯頓大學。這是所全球頂尖的大學,宿舍裏豎立著insight的標牌,這棟樓是愛因斯坦上班的地方。普林斯頓大學隻有8000個學生,校友貝索斯——亞馬遜CEO,一個月前剛剛回校演講。
自行車都是非常好的變速車,整齊地排列在停車樁上。在車的後座,安裝了一個POS機,通過信用卡刷卡取車、計費。
紐約麥哈頓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情況很相似。通過通過信用卡付費,POS機安裝在停車樁上。停車樁非常結實,估計坦克也撞不倒,製造安裝成本應該不低。
紐約自行車使用的流量上百萬,固定樁一定是一筆不菲的投資。車身上印有花旗銀行的廣告,廣告收入應該能補貼一部分運營投入;同時,紐約市政府也提供一定的補貼,推動公共自行車的推廣。
美國的共享單車起步並不晚。普林斯頓大學的共享單車已經做了12年。
但為什麼共享單車在美國,沒有像中國一樣遍地開花?原因是商業基礎設施是不同的。
美國共享單車是基於信用卡+POS機+傳統體係建立的,固定停車樁停放,車很高級。收費是24小時12美元,半小時之內歸還無限次使用,如果超時每15分鍾加4美元,如果車輛損毀或丟失,賠償1200美元。
於中國基於二維碼掃碼、移動支付的技術體係相比,使用便捷性、投資成本、使用價格都處於劣勢。
在共享單車如火如荼發展的背後,我們也看到一些問題和隱患。比如,百萬自行車圍城、沿街停放擠占機動車道等。
這背後隱含的問題是,共享單車商業模式不單單要考慮企業的經濟成本,還要考量外部的社會成本。共享單車已經是一個現象級的互聯網應用,是有上億用戶的平台。
我們之前提到的種種混亂,必須讓參與共享經濟平台的所有人,經過市場的博弈和迭代,形成新的製度體係。新製度的建設必須要納入公司的財務預算考量,寫入財務報表中去。
規則形成的過程中,對用戶的教育非常重要。例如,對未將自行車歸位的用戶進行懲罰,對歸位的用戶進行獎勵,對自願將未歸位自行車歸位的用戶進行獎勵。
應該逐漸以平台化的治理方式,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治理,因為價值創造是全部人享受的,責任承擔也應該是全部人承擔的。
最後更新:2017-07-07 10: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