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秀的“無人車”被質疑“遙控車”,京東技術故事為啥倉促上馬?
這個周末,不是在電視和微信裏被618刷屏,就是在剁手。618的吸引力,還是蠻大的。
作為618主場的京東,除了好找大家買買買,剁剁剁之外,還在秀“黑科技”的肌肉。
不僅帶著一群媒體人去人民大學進行送貨機器人的首秀,在央視也是頻頻露臉,展示其無人倉內的分揀機器人。
也許是被墨菲定律附體吧,這麼高大上的直播居然出了事故。無人倉內機器人停擺,導致整條流水線癱瘓半個小時。隔著電視屏幕都感受到了蜜汁尷尬。不知道多少人的KPI要受到影響。
問題是,既然都要在央視直播了,為啥不能好好把機器人擦擦幹淨,上足油充滿電呢?難道被百度PPT團隊附體了麼?
機器人癱瘓半小時是小事,技術能不足才是大事。也許分揀機器人隻是偶爾罷工,結果被直播了,但是,在人民大學的送貨機器人,背後居然有一個人在遙控,無人成了遙控車,又一個大寫的尷尬。
當然,帶個人工遙控總是好的,希望遙控器千萬不要再出問題。總比尼桑的自動泊車把記者撞折幾根肋骨好。送貨機器人要是不小心鬧點小情緒,圍觀群眾還是有點兒危險的。
兩件尷尬的事都指向一個共同的點,那就是,既然技術不夠成熟,為什麼這麼著急秀肌肉,講技術故事呢??
所謂全球“首秀”其實在業內已然落後
618大戰還沒打響的時候,京東就放出話來,618將實現無人機、無人車配送服務。互聯網公司用“科技”來鍍金身,京東也不是第一家。
而且作為一個科技類公司,組建10萬人的倉配隊伍,曾經是核心競爭優勢,但現在已經成為曆史負擔,而且發展的後勁堪憂。如果10萬人發展到20萬人,效率不僅不會提升,還會下降。
今天京東又宣布,京東配送機器人全球首單送貨任務已經完成。注意,是全球首單哦。
理想是好的,可惜,這個全球首單來得太晚了,說得有點過了。
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在國內,都不是第一單呀。2015年,英國Starship科技公司就已經開發出相同的送貨機器人。
2016年7月,Starship機器人正式在歐洲三個城市上路送貨,在正式上路之前,其機器人已經行駛了超過5000英裏,遇到過40萬人,從未出過事故。在測試初期,Starship送貨機器人確實需要一個操作員跟著,但在正式上路的時候,一個操作員已經操作上百台機器人了。
在國內,2016年9月,菜鳥網絡也發布一款配送機器人,迄今運營已經七八個月了。媒體報道還顯示,這款機器人最近又在浙江一家法院上崗了,在法院內送包裹。
所以說,京東的機器人晚點也無妨,但說自己全球首單就有點過了。而且,這個全球首單還被指是人工遙控。遙控車手甚至出現在央視直播中。
從遙控車到無人車,京東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去走。京東的黑科技不行,科技黑倒是更接近。
京東為何如此著急講無人技術的故事?
近期,新加坡畢盛資管公司的分析報告指出,京東在技術上的投入非常有限,很難與亞馬遜對比,坐享亞馬遜成長帶來的“故事”福利。
京東自2011年以來在技術上的投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從2011年1.1%上升到2016年的2.1%,這個比例與以及實際投入的金額,與亞馬遜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報告指出,亞馬遜自1998年以來在技術方麵的投入超過600億美元,占總銷售額9.1%,並且一直在增加投入。其中,2016年亞馬遜在技術上的投入達到160億美元,占總銷售額的11.8%。亞馬遜AWS已成在雲計算行業領先。
那麼京東的技術投資重點在哪?京東沒有披露具體的支出項目,畢盛資管創始人Wong Kok Hoi認為,在過去2年裏,和京東金融相關的技術是投資的重點。而在核心業務和創新項目,如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上的技術投入幾乎不存在或者非常少。
報告提到,亞馬遜公司正在通過雲、kindle閱讀器、Alexa(語音產品)、Amazon Go(無人超市)等方麵為股東創造實質性的價值,而京東沒有任何可比的產品。京東實質上仍是一個以賣3C家電為主的傳統零售商。目前的證據顯示,京東顯然沒有像亞馬遜那樣在那些能將自己變成一個係列技術顛覆者方麵進行投資。
雖然這次質疑並未馬上帶來股票的下挫,但資本方質疑的問題始終存在,京東非常迫切需要用技術來回擊這一點。
可惜,技術的積累需要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臨時抱佛腳,結果自然是一般般。當然,如果京東從現在開始,加大技術投入,狠狠補課,即使做不了領軍者,當好追隨者,在空間這麼廣袤的中國市場,也斷然不會餓著。
技術有門檻,但也非高不可攀,中國企業隻要在相關領域持續投入,產出結果也是必然的。
隻是,下次真的不要輕易再說全球首個了。怎麼做,比怎麼說重要。懷才跟懷孕一樣,時間久了,大家自然就知道了。期盼民族企業越來越好~
賬號關注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領域各種有趣的、坑爹的、逆天的合作以及各種案例。
最後更新:2017-08-20 01: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