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一個程序員的初創團隊怎麼搞
一個初創團隊,招募不到合適的開發者,還能搞下去嗎?
這是我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也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通過回顧我自己的創業經曆以及和多個艱難創業的小夥伴的聊天,我發現,這個看似無解的問題,其實是有解的!
【1】不夠快殺死了創業者
2014年3月份,有位朋友說他募集了200萬資金,準備做一個互聯網醫療產品,用智能手機驗血,非常有前景。他找到我時,說正在組建研發團隊,準備自主研發,邀請我加入,我謝絕了。
2014年11月份時他再次找到我,說他千辛萬苦才找到了一個靠譜的開發者,根本沒辦法開展工作,叫我務必過去幫他。我考慮再三,決定接受朋友邀請,加入他的創業公司,負責整個研發工作。
我沿襲了朋友的思路,繼續組建研發團隊,從12月份開始,一直找,一直找,到2015年4月份,終於找到了4個開發、一個測試、一個UI、一個營銷,搭建了9個人的初始團隊。
從朋友開始找靠譜的開發者,到我加入,再到耗時5個月建立完整的研發團隊,曆時13個月!然而意料不到的是,產品一點進展都沒有,錢卻花費了將近100萬——幾乎把投資人的注資花完了!
研發團隊組建後,我們開始梳理需求,定位市場,做用戶驗證,購置測試設備,申請相關資質,時間一晃 2 個月過去了。產品還是沒進展,僅僅是寫了一份需求文檔,做了一套UI素材。
投資人急了,說市場上同類產品已經出來了,先發優勢沒了,肯定沒機會了!他決定不再注資。這下朋友傻眼了,我個人也不知所措。
朋友不死心,四處找投資人談,可是2015年投資環境很差,我們連一個演示用的 APP都沒出來,更沒有運營數據,結果沒一家機構願意投。
8月份,工資發不下來了。
9月上旬,還是沒有新的投資進來,工資依然發不下來,人心惶惶,我和朋友討論了三天,決定解散團隊,關閉公司!
事後我對組建研發團隊這件事做了複盤。
為什麼我和朋友一直討厭把開發任務眾包出去,堅持組建完整的研發團隊?無非是覺得眾包:
- 進度難以控製
- 代碼質量難以控製
- 溝通成本高昂
- 協作不一定順暢
- 後期維護難
但實際上,自己組建研發團隊,這些問題就真的不存在了嗎?未必。
進度、代碼質量、溝通、協作,這些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開發人員是不是自己公司的員工,而在於項目經理如何進行項目管理。比如設定恰當的裏程碑,眾包也可以較好的控製進度;比如把代碼質量作為裏程碑驗收的必備因素,就可以保證代碼質量在某個基線之上;比如溝通和協作,可以采用各種協作工具、定期開會等方式來解決。後期維護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兩種方式解決,一是把某個維護性開發任務再眾包出去(甚至可以包給原本的開發者);一是由公司核心成員接管外部開發者的代碼(眾包結束時這步是必須做的),有問題時自己修改。
我還反思了我們所做產品到底該怎麼利用內部和外部的力量來協同實現。
對我們的血液智能檢測產品來講,樣本數據分析、檢驗報告等核心業務都在後台,可以由公司員工完成,對移動端App提供接口即可。而移動端App、設備電商係統,都可以眾包出去。這樣我們的驗證版本就可以更快的發布——要知道組建研發團隊一共用了13個月,還不是每個成員都滿意!而如果我們當時采用雲沃客(clouderwork)這類平台的軟件眾包方式,首先找人花費的13個月就可以省掉了,其次我還可以找到最適合需求的人。
實際上我們當時所做的產品,符合“後台核心業務 + 前後端通信接口 + 前端 UI 呈現”這種模式。初創公司啟動時,如果所做產品或服務符合這種模式,就可以把前端呈現這部分,通過雲沃客(clouderwork)之類的眾包平台眾包給外部的開發者,這樣你的人力成本就會最小化,可以用最小化的成本打造 MVP 做市場驗證,同時啟動也會比較快。
【2】垂直領域的創業者
2017年2月份,有位朋友 GK找我聊他創業過程中遇到的研發問題。
GK 在自動化控製設備行業有十多年經驗,擁有豐富的資源,想創業做自控設備的垂直電商網站。他開始找了一個程序員,約定 3 個月時交付一個網站,先支付了 1 萬塊作為初期開發資金。結果 3 個月時,GK 被告知正在開發中。6 個月時, GK 還是什麼也沒看到。那位開發說,設計已經完成,代碼正寫呢。可是問他什麼時候可以交付一個能演示的版本,他給不出大概時間,隻說自己也很忙,已經投入了很多時間。GK 完全沒有辦法控製這個過程,隻能眼睜睜看著時間一周一周地過去。
我向他介紹了軟件項目管理的常用策略,比如:
- 明確需求
- 設定裏程碑
- 裏程碑驗收
- 定期溝通(比如周會)
這些都是很關鍵的項目管理方法,但其實他最大的問題是:
- 找不到合適的開發者
- 不知道如何進行軟件項目管理
所以他依賴了一個時間資源 ,無法保證的程序員,消耗了半年多的時間一無所獲,然後也沒辦法控製這個過程,導致非常沮喪。
聊完之後,他邀請我加入他的項目,但當時我的目標是寫作、谘詢、開發課程,向自由職業轉換,並不能幫他去管理項目。
現在我回想 GK 的需求,其實是非常典型的創業模式:“行業資源 + 運營 + 軟件”。
在這種創業模式中,軟件並不是最重要的,核心的是你所擁有的行業資源和你的運營模式,所以,軟件是可以眾包給別人去做的,這也是 GK 的做法,隻是他不了解軟件眾包的玩兒法,所以遲遲找不到突破口,用於驗證商業模式的MVP 也遲遲不能麵市。如果他知道雲沃客(clouderwork)這類眾包平台,那他就可以擺脫那位時間緊張的程序員,找到技術能力更適配他需求的開發者,同時也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項目管理方法(設定裏程碑、驗收、溝通等)來進行項目進度和質量把控。
【3】項目型公司的啟動難題
有位40出頭的技術背景的朋友,ZH,找我聊天,說他這兩年探索創業,和一些企事業單位建立了聯係,發現物聯網和深度信息化方麵的項目有搞頭,他想試試看能不能接幾個項目來做,可是他沒有研發團隊,又不敢接。
我問他有談下來的項目沒,他說研發團隊還沒有,沒法談。
我問他找到程序員沒,他項目還沒定,沒法招人。
你看,這就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難題:你沒項目,怎麼養團隊?你沒團隊,怎麼養項目?
聊了一個多小時,這位朋友說,他準備先組建一個團隊,養著,有項目就做,沒項目就練兵,打磨自己的產品。
我告訴他說你沒項目時,很難招到靠譜的程序員——這空手套啊,有點邏輯的程序員都能分析出各種利弊來。進一步說,即便你談了幾個項目,也很難吸引到靠譜的開發者——因為靠做項目賺錢,增長性較差。再說你本身缺乏資源,一開始也隻能接人家玩兒剩下的看不上的單子,很難賺到錢。
ZH 希望我加入,我拒絕了,這不是我的目標,我的目標是寫書、谘詢、做課。ZH 沉吟良久,問我這個結有辦法解開沒。
我告訴 ZH,如果他真的想做,不一定要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完全可以借助外部的開發力量,比如可以利用軟件眾包把開發任務眾包出去。這種做法具體如下:
- 先接項目
- 接到項目後,在雲沃客(clouderwork)之類的眾包平台上發布項目
- ZH 擔任項目經理管理項目和投標的開發者
等他接了幾個項目,賺到錢後,再找一兩個核心人員加入,然後再采用“核心模塊自己做+外圍功能眾包”的模式來繼續滾動。這樣子的啟動方式,就可以充分利用外部開發者的力量來破解公司初期開發能力不足的難題,讓公司業務可以順利開展起來。
【4】答案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文章最開始的問題:一個初創團隊,招募不到合適的開發者,還能搞下去嗎?
相信你已經知道答案了:
對於有技術合夥人和一兩個核心開發人員的團隊,如果你所做的產品,符合“後台核心業務 + 前後端通信接口 + 前端 UI 呈現”這種模式,就可以自己做核心業務和通信接口,把前端呈現通過雲沃客(clounderwork)眾包出去。
對於來自某個垂直領域的創業者,如果你的優勢是行業資源和運營,那就可以參考“行業資源 + 運營 + 軟件”模式,把軟件部分都眾包出去。
對於想通過接項目來創業的朋友,初期公司啟動時可以考慮“先接到項目再眾包出去”的做法,當賺到錢後,再慢慢組建自己的團隊。
你,或者你身邊創業的朋友,屬於哪一種呢?
原文鏈接:https://community.clouderwork.com/article/view/597809b455595.html
最後更新:2017-07-26 16: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