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1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諸葛亮為什麼要拿羽毛扇?

《三國演義》中,舉凡諸葛亮出場,不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總是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毛扇,一付飄飄然的神仙形象。那麼——

諸葛亮為何要手拿羽毛扇?

諸葛亮從隆中出山之後,一直生活在激烈的戰爭環境裏,親身經曆和指揮了不少戰爭。當時,像諸葛亮,還有周瑜、陸遜、司馬懿等以儒士身份而指揮軍事的,均被稱為儒將。不過,諸葛亮與他們有很大的不同,就是當他出現在戰場上的時候,從來不帶防身器械,總是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毛扇,一付飄飄然的神仙形象。羅貫中給諸葛亮的這身裝扮,是有一定的曆史依據的,被認為是當時的名士之風。

諸葛亮手持羽毛扇的形象,最早可追溯到《藝文類聚》卷67引東晉裴啟《語林》中的一段記載: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壘於渭濱時,司馬懿使人“密覘武侯”,見諸葛亮“乘素輿,著葛巾,持羽扇,指揮三軍”。山地作戰不乘馬而乘輿,不戴帽而裹巾,兩軍將戰不帶防身兵器而手持羽扉,好不瀟灑,這便是《三國演義》描寫諸葛亮的藍本。

為神化諸葛亮,人們還對他手持的羽毛扇進行了渲染,說它來曆非凡,是智慧之扇。有一個傳說,說是諸葛亮在臥龍崗的時候,常常有個鶴發童顏的老人來和他攀談。老人學識廣博,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精通兵法,熟悉陣圖。諸葛亮待他如師傅,每次都獻茶敬酒,恭恭敬敬聽他擺談。日子久了,他想知道老人住在哪裏,好登門求教,但是又不便問,就想了一個辦法。他砍一根竹竿,在裏麵裝滿石灰,下麵鑿一個小孔。一天,老人來談完後,諸葛亮勸他多喝幾杯酒,然後把竹竿送給他當拐杖。老人醉薰薰拄著竹竿走了,身後留下一串白點。第二天,諸葛亮順著白點走到深山老林,在一棵古樹下找到了竹竿。老人在哪裏呢?他舉目四望,不見人影。忽然,他看見古樹下落下一顆紅豆,要落地時,紅豆又升上去。一隻老鷹蹲在樹叉上打盹,紅豆升上去就鑽進老鷹嘴裏。不一會兒,紅豆又落下來,可是不著地又升上去,回到鷹嘴裏。諸葛亮越看越好奇,把紅豆抓來也放進嘴裏,紅豆一下就滑進肚裏。這時,老鷹醒來,開口說:“這紅豆是顆智慧豆,是我修行一萬八千年得來的,你吃了會足智多謀。我就是那位老人,你是我的弟子,現在我要死了,把身上的羽毛留給你,做一把扇子,在萬分急難的時候,搖兩下,會得到解決的辦法。”說完,老鷹死了。諸葛亮痛哭一場,然後埋了老鷹,用羽毛做成一把扇子。從此,不論春夏秋冬,他都把扇子終日拿在手裏,果然智慧超群,料事如神。

傳說當然是不可信的。其實,從常識而言,諸葛亮手持羽毛扇的一身裝束,在炎熱季節、戰爭環境中是很不舒服很不方便的。那麼,諸葛亮為何要如此打扮自己,特別是他為什麼總是手拿羽毛扇呢?

前人多認為諸葛亮這身裝束是名士之風。《語林》在記載司馬懿使人“密覘武侯”,得知他的這身裝束後,即聞而歎曰:“可謂名士矣!”據此,一般都認為諸葛亮手持羽毛扇是為了裝束出一種名士或儒將風度。後來隨著諸葛亮的神化,《三國演義》寫諸葛亮手持羽毛扇,是為了“狀諸葛之多智”,將他塑造成神仙一類的超凡人物。

今人對諸葛亮總是手拿羽毛扇這個問題進行了新的探索,認為是因為健康原因,諸葛亮因病而繼續強行撐持才不得不如此。

諸葛亮雖出身於官宦之家,但父母去世早,家道中落,加以頻繁戰爭,因而生計艱難,不到17歲就肩負起獨立生活的擔子,奔波流落,饑飽不定,對少年諸葛亮的健康很有影響。《姓源韻譜》載:諸葛亮“身長八尺,形細麵粗,猶如鬆柏,皮膚枯槁,文理潤澤”。即身高在1.70米以上,很瘦,麵闊頭部較大,像鬆柏一樣,貧困憔悴,麵部有皺紋,兩頰潮紅。頭大麵闊,充溢銳敏睿智;瘦高而憔悴,說明比例失調,身體素質差。諸葛亮婚後長期無子,直到46歲才得諸葛瞻,這可能有女方的原因,但也可能與他本人的健康狀況有關。

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差,當時人均有所了解。司馬懿派人偷偷觀察他,既出於軍事上的需要,更出自進一步了解與判斷他的健康狀況。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時堅持閉門堅守,就是不戰,恐怕也是深知諸葛亮的北伐不可能持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此也有所描寫。第103回 寫諸葛亮以“巾幗女衣”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卻向來使詳細詢問“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並斷定:“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孫權對諸葛亮的健康也甚為關心,費禕使吳時,孫權酒後出真言,說“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驚得費禕“愕然四顧,不能即答”。

諸葛亮最後一次出山,從家事到國事,都一一作了安排。最後死於軍中,享年才54歲。他的病,顯然不是突發病,而是長期以來逐漸積累以至病已沉重了。在這種情況下,他為了盡一個政治家的責任,帶病出征,就隻好“乘素輿,著葛巾,持羽扇”了。

最後更新:2017-08-30 04:13:51

  上一篇:go 楊冪曬自拍遭時代姐妹花調侃,好心情不受郭敬明傳聞影響
  下一篇:go 潘瑋柏算什麼?吳昕被這三個男人真心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