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14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十年前,巴菲特設立了一個賭局,看起來妥妥地贏了

如果說過去幾年流入被動基金的資金主要來自於業績不佳的主動基金,那麼剩下來的都是我們可以稱之為好基金的主動基金。

作者:艾特拉克特·穆尼

本文刊發於《新財富》雜誌2017年9月號

原標題為《主動式管理卷土重來》

巴菲特曾在2014年透露,他曾經向妻子建議,在他去世後,她應該投資低成本的指數基金,而不是勞心費神地與精選個股的投資經理打交道。這番話似乎為主動式資產管理作了蓋棺定論。

在寫給股東的一封信中,以精選個股聞名於世的巴菲特甚至表示,主動式管理很少有值得投資的。他說:“相比於絕大多數托付給高收費管理人的投資者——無論是養老基金、機構還是個人,投資於指數基金這一策略的投資者長期收益都將優於他們。”

此後幾年中,試圖擊敗市場的基金經理們迅速失寵,讓位給跟蹤指數的低成本基金,因為失望的投資者出於對收費過高和業績不佳的擔憂避開了精選個股的策略。

數據提供商晨星(Morningstar)的統計顯示,在2016年,相比於主動式管理的基金,被動式共同基金所管理資產的增速快了4.5倍,達到了6.7萬億美元。

在這一背景下,評級機構穆迪在2月份預測,在美國,被動式管理的基金最遲在2024年將趕上主動式基金,占據市場半壁江山——如今它們的份額是28.5%。但在穆迪作出預測後的幾個月中,主動管理基金行業似乎扭轉了頹勢,縮小了與被動管理行業快速增長的差距。在截至2017年6月末的半年中,被動型基金吸引的新增資金是主動型基金的1.4倍,達到5900億美元;主動型基金吸納的資金為3690億美元。

根據晨星的數據,這與2016年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被動型基金吸引的新資金比主動型基金多出了5.1倍。

主動型基金開始反攻

晨星被動策略研究副總監約瑟·加西亞-薩拉特(JoseGarcia-Zarate)說:“主動基金似乎正逐步加大反攻力度,在美國尤其如此。”

問題是,主動基金能否保持這種勢頭?

摩根資產管理公司歐洲、中東和非洲的首席執行官麥克·奧布萊恩(Mike O Brien)認為,未來幾年,主動式基金取得成功並吸引新資金的條件已經成熟。摩根資產管理是摩根大通銀行旗下的基金公司,管理資產規模達到1.87萬億美元。

“在金融危機後,客戶用腳投票,主動管理基金業遭遇了很大的衝擊。整個行業都曾麵臨挑戰,”奧布萊恩說,“但現在主動式管理應會跑贏大市。”

在奧布萊恩看來,在金融危機之後的牛市中,主動基金艱難戰勝了指數。不過,他表示,隨著市場對於股市(特別是美國股市)能否繼續上漲的疑問日益加大,主動基金將有機會發掘出最好的公司並展示他們的投資技能。

瑞士Syz銀行旗下Syz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執行官卡蒂亞·庫德雷(Katia Coudray)認為,被動管理基金的成功是由2009年初以來的牛市上漲推動的,其公司管理的資產達161億美元。

“對投資者來說,不幸的是,股票市場不會永遠直線上升,我們會看到行情反複,從而影響指數的表現,”她說。

精品基金公司Orbis Investments UK負責人丹·布洛克勒班克(Dan Brocklebank)補充說:“如果未來三到五年內出現熊市,被動基金將全麵下滑,但至少有一部分主動基金能更好地渡過這段時期。”

一年一度被譽為“資本圈奧斯卡”的新財富最佳分析師頒獎典禮終於又要來了!37位新財富第一名首席分析師首次集體亮相,錯過可能就不隻等一年了,掃碼即可進入報名!

主動式債券基金受青睞

主動基金行業今年也受到資金強勁流入固定收益產品的幫助。在2017年上半年,主動式管理的債券基金吸引了大部分投資於固定收益產品的資金,吸引了多達2920億美元,被動債券基金則為1450億美元。

2016年,被動管理的固定收益基金吸引了1196億美元,而主動式管理的債券共同基金則吸引了1800億美元。

奧布萊恩表示,隨著各國央行開始逐步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一些投資者希望固定收益投資組合能得到主動式管理。

加西亞-薩拉特說:“在固定收益方麵,主動基金仍有一定的優勢。與股票相比,固定收益是主動基金更容易證明其工作能力的一個領域。”

還有跡象表明,相比以前,如今的財務顧問們將資金從主動基金向被動基金轉移的規模已經下降了。

根據瑞士信貸銀行對33個財務顧問的調查,財務顧問新客戶的資金中,48%為主動基金,42%為被動基金,10%為另類基金。

瑞信分析師指出:“除非新資金在未來6個月內大幅向被動基金傾斜,否則我們會認為,這是又一個跡象,表明在2018年的美國,主動基金向被動基金的轉換將可能放緩。”

加西亞-薩拉特說,近幾年來,已有“數量龐大的資金”從簡單的主動管理基金轉向被動基金,這可能也對未來指數基金規模的增長放緩有所影響。

“被動基金的增長肯定是由低成本驅動的,但並不是所有的主動基金都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如果說過去幾年流入被動基金的資金主要來自於業績不佳的主動基金,那麼如今日益明顯的是,剩下來的都是我們可以稱之為好基金的主動基金,投資者願意向它們支付管理費用。”

大勢待定:被動管理終將勝出?

穆迪分析師史蒂芬•杜(Stephen Tu)表示,盡管主動基金行業今年出現複蘇跡象,但總體前景仍然沒變:主動式管理正在敗給被動式管理。

“被動基金比主動基金吸引了更多新資金,這其中的差額會時小時大,但總體而言,我們認為,這個差額將始終存在。”

“這個差額將持續擴大,最終被動基金的規模將超過主動基金的水平,”史蒂芬•杜說。

加西亞-薩拉特也認為,被動基金業的快速增長不太可能很快結束。

“被動基金行業已經極具創新性,因此我預計,未來幾年,被動基金業的產品開發將產生許多成果,在非傳統金融產品方麵將尤為如此。”

“這將繼續為投資基金業中的主動管理基金帶來挑戰,”他說。

主動基金可能也很難擺脫如下的形象:收費高昂,業績卻令人失望。

研究發現,主動基金未能跑贏其基準指數,而且監管機構也表示擔憂,認為主動基金管理人收取高昂費用,但基金表現卻甚少優於指數追蹤型基金。

十年前,巴菲特對一個低成本的標普500指數基金投資50萬美元,賭它將在十年內帶來優於一個對衝基金組合的回報——看起來,今年他可以輕鬆贏下這一局。

身為伯克希爾哈撒韋的首席執行官,巴菲特在今年致投資者的信中表示,他正考慮主動投資事宜,但“問題在於,絕大多數企圖超越市場的基金經理都將失敗”。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本公眾號轉載此文僅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或違規請及時聯係我們,我們將立刻予以刪除。

最後更新:2017-08-30 09:16:51

  上一篇:go 科技大佬造型雷人,張朝陽看著有莫名的喜感,馬雲嚇到一幫人
  下一篇:go 郭敬明遭舉報:職場性騷擾這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