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管理三字經:管、理、決!
技術管理三字經:管、理、決!
初看到“技術管理”這個詞,你可能會覺得有點疑惑:技術是技術、管理是管理,怎麼會有一個“技術管理”冒出來呢?
請注意:這裏的技術管理不是指CTO、CIO那種職位(個人感覺CTO、CIO應該還是純粹的管理職位),也不是項目經理,而是指同時具備技術和管理職能的職位。技術管理一般是管理一個5~30人的一個開發或者設計團隊。
至於為什麼需要這種職位,直接拿一個管理人員來管理不就行了嗎?下麵是我摘自網上的一個評論(來源: https://feiye.blog.51cto.com/126688/40022 ):
我們常常會聽到下麵的一些論調。
30歲以上還在編碼的人是沒有什麼出息的。
做技術的到了一定的階段一定要轉向做管理。
做到了技術經理以後就不用編碼了,這些工作交給“下麵”的人去做。
在我們公司,這種無知的見解很流行。所以常常是外行領導內行,垃圾領導專家。
話雖然有點偏激,但相信有很多人都有同感!!
閑話少說,簡單介紹一下“技術管理”後,我們來看看怎麼做“技術管理”。由於技術管理範疇較大,如果深入研究,估計寫本書也沒有問題,本博當然沒有這個能力了,隻能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以及思考,提煉總結一下,就當是拋磚引玉。
我總結的技術管理非常容易記住,也非常容易理解,套用中華民族傳統的三字經來說就是三個字:管、理、決。
管:管製、管教
“管”就是管製、管教,從字麵意思上來看,有一點向下壓的味道,其實確實如此,“管”就是一個“壓”的過程。“管”主要目的是讓團隊能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當然這裏隻是借用的一個形象的說法,不是說“管”就要懲罰團隊。
“管”的主要範疇有:製定計劃、製定規章製度、製定基線,這些都是團隊工作和行為的準則,能夠保證團隊成員都在同一條路上朝同樣的目標前進,一旦有偏差,就有相應的糾正措施,當然也包含獎懲措施。
對應的PMP的管理領域為:範圍管理、時間管理、質量管理,以及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團隊組建部分。
理:理順、梳理
“理”理順,梳理,從字麵意思上來看,這個又是有點向上托的味道,與“管”正好相對,當然它們並不矛盾,都是為了最終能夠達到目標。“理”用一句話說就是“為團隊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
為什麼需要“理”呢?因為項目運行、日常工作中會有很多“風險、困難、衝突”等不利因素,這些不利因素會延緩團隊前進的步伐,打擊團隊的士氣,削弱團隊的戰鬥力,降低團隊工作效率,因此需要管理者來“理”。
“理”的主要範疇有:解決風險、困難、衝突,這些都是為了讓團隊能夠排除幹擾(內部的和外部的),集中精力到“做正確的事情、正確的做事情”上麵去。
“理”對應PMP的管理領域為:溝通管理、風險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的團隊激勵、衝突管理部分。
有的所謂的管理者隻癡迷於“管”帶來的強權快感,而忽略了“理”的重要性,遇到困難、衝突等就找替罪羊,或者摔下一句話“你們要主動XXXX,自己XXXXX……”,這種就是不合格的“管理者”。
“決”:決策、決斷
講了“管”和“理”,有的朋友盡可能就有疑問了:你前麵講的這些和普通的管理也沒有兩樣啊,那麼“技術管理”和普通的“管理”究竟有什麼差別呢?
差別就在這個“決”字。“決”就是要決策、決斷,因為實際工作中資源是有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團隊的意見可能很難統一……等等這些都需要管理者來“決”。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管理者”不懂技術,那麼做技術相關的決策的時候他/她能做好嗎?這個時候就是“技術管理”的關鍵所在了:做技術管理的必須懂技術,而且要求比團隊的人員更加懂技術。
估計很多朋友都看到過這樣的決策方式:
1)拍腦袋:沒有什麼理由,腦袋一拍,抓鬮一樣隨便抓一個;
2)聽聲音:看團隊中誰討論的時候的聲音最大聽誰的;
3)找靠山:找團隊中最牛或者關係最好的一個人決策,有時還美其名曰“授權”
。。。。。。。。。。。。。。。。。。。。。。。。。。。。。。。。。。。。。。。。。。。。。。。。。。。。。。。。。
相信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這樣的決策會有什麼效果,大家對這樣的決策者又是什麼感覺:)
當然這個“懂”字不是說你的Java語法要比你的團隊成員還要強,Linux API使用的比團隊成員還要熟練,而是在更高層次的“懂”,比如說你要懂得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用Java還是用C++,是否要采用某種新技術等。
怎麼樣?經過這管理三字經的一些講解,是否對你有所啟發呢?
當然,實際的技術管理要複雜得多,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深入研究。理論知識方麵個人推薦PMP,非常適合入門級管理,可以參考我的博客《PMP:“拍好馬屁”,改變人生》
最後更新:2017-04-02 04: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