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07 返回首页    go 阿里云 go 技术社区[云栖]


Android 2017面试题整理

似乎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大家跳槽的少了,还有有些公司裁员了,前几年火热的移动端、前端岗位也越来越少,回归理性。现在各大公司对移动Android/ios的需求基本要求都是三年以上相关经验,有过大型互联网项目经验,基础扎实。那么对于我们从事Android开发的程序员,我们究竟需要掌握哪些技术呢?面试官究竟会问什么呢?今天,结合我的面试经验,给大家整理一下。

Android常见面试题整理

以我的经验,面试基本都是简单到原理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这里整理的时候也遵循这个思路。

  • standard:默认标准模式,每启动一个都会创建一个实例。
  • singleTop:栈顶复用,如果在栈顶就调用onNewIntent复用,从onResume()开始。
  • singleTask:栈内复用,本栈内只要用该类型Activity就会调到栈顶复用,从onResume()开始。
  • singleInstance:单例模式,除了3中特性,系统会单独给该Activity创建一个栈。

  • 配置改变导致Activity被杀死,横屏变竖屏:在onStop之前会调用onSaveInstanceState()保存数据在重建Activity之后,会在onStart()之后调用onRestoreInstanceState(),并把保存下来的Bundle传给onCreate()和它会默认重建Activity当前的视图,我们可以在onCreate()中,回复自己的数据。
  • 内存不足杀掉Activity,优先级分别是:前台可见,可见非前台,后台。

  • context.startService() ->onCreate()- >onStart()->Service
    running-->(如果调用context.stopService() )->onDestroy() ->Service shut down
    1.如果Service还没有运行,则调用onCreate()然后调用onStart();
    2.如果Service已经运行,则只调用onStart(),所以一个Service的onStart方法可能会重复调用多次。
    3.调用stopService的时候直接onDestroy,
    4.如果是调用者自己直接退出而没有调用stopService的话,Service会一直在后台运行。该Service的调用者再启动起来后可以通过stopService关闭Service。

  • context.bindService()->onCreate()->onBind()->Service
    running-->onUnbind() -> onDestroy() ->Service stop
    1.onBind将返回给客户端一个IBind接口实例,IBind允许客户端回调服务的方法,比如得到Service运行的状态或其他操作。
    2.这个时候会把调用者和Service绑定在一起,Context退出了,Service就会调用onUnbind->onDestroy相应退出。
    3.所以调用bindService的生命周期为:onCreate --> onBind(只一次,不可多次绑定) --> onUnbind --> onDestory。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法去想办法:

  • 提升service优先级
  • 提升service进程优先级
  • onDestroy方法里重启service

动画的基本原理:其实就是利用插值器和估值器,来计算出各个时刻View的属性,然后通过改变View的属性来,实现View的动画效果。
动画在3.0之前分为两种动画:帧动画和视图动画,在3.0之后新增了属性动画,面试官一般问是抓住属性动画问。

  • 帧动画是在xml中定义好一系列图片之后,使用AnimationDrawable来播放的动画。
  • View动画:只是影像变化,view的实际位置还在原来的地方
  • View的属性动画:主要说下插值器和估值器。 1.插值器:作用是根据时间的流逝的百分比来计算属性改变的百分比 2.估值器:在1的基础上由这个东西来计算出属性到底变化了多少数值的类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一定要先说明Handler、Loop消息队列模型包含哪些东西,在说他们之前是怎么互相调用的,最后说原理。

  • MessageQueue:读取会自动删除消息,单链表维护,在插入和删除上有优势。在其next()中会无限循环,不断判断是否有消息,有就返回这条消息并移除。
  • Looper:Looper创建的时候会创建一个MessageQueue,调用loop()方法的时候消息循环开始,loop()也是一个死循环,会不断调用messageQueue的next(),当有消息就处理,否则阻塞在messageQueue的next()中。当Looper的quit()被调用的时候会调用messageQueue的quit(),此时next()会返回null,然后loop()方法也跟着退出。
  • Handler:在主线程构造一个Handler,然后在其他线程调用sendMessage(),此时主线程的MessageQueue中会插入一条message,然后被Looper使用。

系统的主线程在ActivityThread的main()为入口开启主线程,其中定义了内部类Activity.H定义了一系列消息类型,包含四大组件的启动停止。

Activity中最终会走到startActivityForResult()(mMainThread.getApplicationThread()传入了一个ApplicationThread检查APT)
->Instrumentation#execStartActivity()和checkStartActivityResult()(这是在启动了Activity之后判断Activity是否启动成功,例如没有在AM中注册那么就会报错)
->ActivityManagerNative.getDefault().startActivity()(类似AIDL,实现了IAM,实际是由远端的AMS实现startActivity())
->ActivityStackSupervisor#startActivityMayWait()
->ActivityStack#resumeTopActivityInnerLocked
->ActivityStackSupervisor#realStartActivityLocked()(在这里调用APT的scheduleLaunchActivity,也是AIDL,不过是在远端调起了本进程Application线程)
->ApplicationThread#scheduleLaunchActivity()(这是本进程的一个线程,用于作为Service端来接受AMS client端的调起)
->ActivityThread#handleLaunchActivity()(接收内部类H的消息,ApplicationThread线程发送LAUNCH_ACTIVITY消息给H)
->最终在ActivityThread#performLaunchActivity()中实现Activity的启动完成了以下几件事:

  • 从传入的ActivityClientRecord中获取待启动的Activity的组件信息
  • 创建类加载器,使用Instrumentation#newActivity()加载Activity对象
  • 调用LoadedApk.makeApplication方法尝试创建Application,由于单例所以不会重复创建。
  • 创建Context的实现类ContextImpl对象,并通过Activity#attach()完成数据初始化和Context建立联系,因为Activity是Context的桥接类,
  • 最后就是创建和关联window,让Window接收的事件传给Activity,在Window创建过程中会调用ViewRootImpl的performTraversals()初始化View。
  • Instrumentation#callActivityOnCreate()->Activity#performCreate()->Activity#onCreate().onCreate()中会通过Activity#setContentView()调用PhoneWindow的setContentView()刷新界面

在说这个之前,要按以下流程来说:onInteceptTouchEvent负责事件拦截 -->dispatchTouchEvent负责事件分发 -->onTouchEvent负责事件处理

这里写图片描述

具体阐述:
android的分发机制:由父控件判断是否拦截,如果不拦截事件,则继续分发到子控件,然后一直分发下去。

处理:与分发相反,由子控件先处理事件,如果子控件不处理,则交给父控件处理,一直向上传递,直到那个控件处理了触摸事件

相关方法:Boolean dispatchTouchEvent(MotionEvent ev)接收到触摸事件是否分发事件到下面的view,返回true分发触摸事件Boolean onInterceptTouchEvent(MotionEvent ev)接收到触摸事件是否拦截事件,返回true拦截,则调用onTouchEvent方法处理事件,返回false,继续向子控件传 Boolean onTouchEvent(View v,MotionEvent event)是否响应事件返回true,响应;返回false不响应Boolean onTouch(View v,MotionEvent event)是否响应事件,当view调用了setOnTouchListener方法设置了触摸监听器,则事件响应的时候先调用onTouch方法返回true,响应,onTouchEvent方法不执行;返回false时相反 voidrequestDisallowInterceptTouchEvent(Boolean disallowIntercept)请求父控件是否不拦截事件,返回true:不允许父控件的onInterceptTouchEvent调用,false 允许。


其实问问这个问题就是问view的绘制的流程,看你是否去看过源码。一般流程如下:

  • ViewRootImpl会调用performTraversals(),其内部会调用performMeasure()、performLayout、performDraw()。
  • performMeasure()会调用最外层的ViewGroup的measure()-->onMeasure(),ViewGroup的onMeasure()是抽象方法,但其提供了measureChildren(),这之中会遍历子View然后循环调用measureChild()这之中会用getChildMeasureSpec()+父View的MeasureSpec+子View的LayoutParam一起获取本View的MeasureSpec,然后调用子View的measure()到View的onMeasure()-->setMeasureDimension(getDefaultSize(),getDefaultSize()),getDefaultSize()默认返回measureSpec的测量数值,所以继承View进行自定义的wrap_content需要重写。
  • 设置子view的显示,performLayout()会调用最外层的ViewGroup的layout(l,t,r,b),本View在其中使用setFrame()设置本View的四个顶点位置。在onLayout(抽象方法)中确定子View的位置,如LinearLayout会遍历子View,循环调用setChildFrame()-->子View.layout()。
  • performDraw()会调用最外层ViewGroup的draw():其中会先后调用background.draw()(绘制背景)、onDraw()(绘制自己)、dispatchDraw()(绘制子View)、onDrawScrollBars()(绘制装饰)。
  • MeasureSpec由2位SpecMode(UNSPECIFIED、EXACTLY(对应精确值和match_parent)、AT_MOST(对应warp_content))和30位SpecSize组成一个int,DecorView的MeasureSpec由窗口大小和其LayoutParams决定,其他View由父View的MeasureSpec和本View的LayoutParams决定。ViewGroup中有getChildMeasureSpec()来获取子View的MeasureSpec。

注:有以下三种方式获取measure()的宽高:
1.Activity#onWindowFocusChange()中调用获取
2.view.post(Runnable)将获取的代码投递到消息队列的尾部。
3.ViewTreeObservable.

在Activity和Service进行通讯的时候,都会用到了Binder。当属于同个进程我们可以继承Binder然后在Activity中对Service进行操作。当不属于同个进程,那么要用到AIDL让系统给我们创建一个Binder,然后在Activity中对远端的Service进行操作。

系统给我们生成的Binder:

  • Stub类中有:接口方法的id,有该Binder的标识,有asInterface(IBinder)(让我们在Activity中获取实现了Binder的接口,接口的实现在Service里,同进程时候返回Stub否则返回Proxy),有onTransact()这个方法是在不同进程的时候让Proxy在Activity进行远端调用实现Activity操作Service。
  • Proxy类是代理,在Activity端,其中有:IBinder mRemote(这就是远端的Binder),两个接口的实现方法不过是代理最终还是要在远端的onTransact()中进行实际操作。

哪一端的Binder是副本,该端就可以被另一端进行操作,因为Binder本体在定义的时候可以操作本端的东西。所以可以在Activity端传入本端的Binder,让Service端对其进行操作称为Listener,可以用RemoteCallbackList这个容器来装Listener,防止Listener因为经历过序列化而产生的问题。

当Activity端向远端进行调用的时候,当前线程会挂起,当方法处理完毕才会唤醒。

如果一个AIDL就用一个Service太奢侈,所以可以使用Binder池的方式,建立一个AIDL其中的方法是返回IBinder,然后根据方法中传入的参数返回具体的AIDL。

Window理解:

Window用于显示View和接收各种事件,Window有三种类型:应用Window(每个Activity对应一个Window)、子Window(不能单独存在,附属于特定Window)、系统window(Toast和状态栏)。Window分层级,应用Window在1-99、子Window在1000-1999、系统Window在2000-2999.WindowManager提供了增删改View三个功能。Window是个抽象概念:每一个Window对应着一个View和ViewRootImpl,Window通过ViewRootImpl来和View建立联系,View是Window存在的实体,只能通过WindowManager来访问Window。

WindowManager理解:

WindowManager的实现是WindowManagerImpl其再委托给WindowManagerGlobal来对Window进行操作,其中有四个List分别储存对应的View、ViewRootImpl、WindowManger.LayoutParams和正在被删除的View。Window的实体是存在于远端的WindowMangerService中,所以增删改Window在本端是修改上面的几个List然后通过ViewRootImpl重绘View,通过WindowSession(每个应用一个)在远端修改Window。

双亲委托:一个ClassLoader类负责加载这个类所涉及的所有类,在加载的时候会判断该类是否已经被加载过,然后会递归去他父ClassLoader中找。ClassLoader 隔离问题 JVM识别一个类是由:ClassLoader id+PackageName+ClassName。
关于ClassLoader的详解介绍,请查看ClassLoader详解

大致原理:apkpatch将两个apk做一次对比,然后找出不同的部分。可以看到生成的apatch了文件,后缀改成zip再解压开,里面有一个dex文件。通过jadx查看一下源码,里面就是被修复的代码所在的类文件,这些更改过的类都加上了一个_CF的后缀,并且变动的方法都被加上了一个叫@MethodReplace的annotation,通过clazz和method指定了需要替换的方法。然后客户端sdk得到补丁文件后就会根据annotation来寻找需要替换的方法。最后由JNI层完成方法的替换。

不足:无法添加新类和新的字段、补丁文件很容易被反编译、加固平台可能会使热补丁功能失效。

减少onCreate的时间,那就精简onCreate里的代码。放在onResume里好了。为了用户体验更好一些,把页面显示的View细分一下,放在AsyncTask里逐步显示,如果你够熟练,用handler更好,这样用户的看到的就是有层次有步骤的一个个的view的展示,不会是先看到一个黑屏,然后一下显示所有view。最好作成动画,效果更自然些。利用多线程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onCreate和onReume的时间,使得用户能尽快看到页面,操作页面。      但是,很多操作是只需要一次初始化的,都放在onResume里每次进入activity都会浪费初始化时间。这个好解决,做一个boolean变量,在onCreate里标记为true。在onResume里判断为true就进行初始化,初始化完成立刻置为false。

其他细节点:
1.减小主线程的阻塞时间 

2.提高Adapter和AdapterView的效率 (1)重用已生成过的Item View (2) 添加ViewHolder (3) 缓存Item的数据 (4)分段显示

3.优化布局文件 如果我们的布局层次过多,就会影响GPU的绘制,所以要对布局进行优化

这个算面试中的偏门,不过有时候会被问到,一般会问你使用的场合以及用法。
ContentProvider(内容提供者)是Android的四大组件之一,管理android以结构化方式存放的数据,以相对安全的方式封装数据(表)并且提供简易的处理机制和统一的访问接口供其他程序调用。

URL(统一资源标识符)代表要操作的数据,可以用来标识每个ContentProvider,这样你就可以通过指定的URI找到想要的ContentProvider,从中获取或修改数据。 在Android中ContentProvider的格式如下:
这里写图片描述

Android 源码中的设计模式(你需要知道的设计模式全在这里)

全面了解Activity

Service全面总结

IntentService使用详解和实例介绍

Fragment 全解析

Android启动过程图解

Android 自定义View入门

Android 自定义ViewGroup入门实践

Android 缓存机制

Android 异步消息处理机制源码解析

Android View事件分发机制源码分析

Android SQLite的使用入门

AIDL的使用情况和实例介绍

Java部分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三者的继承关系:
这里写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看出ArrayList、LinkedList、Vector都实现了List的接口。

public class ArrayList extends AbstractList implements List, RandomAccess, Cloneable, Serializable

List 接口的大小可变数组的实现。实现了所有可选列表操作,并允许包括 null 在内的所有元素。除了实现 List 接口外,此类还提供一些方法来操作内部用来存储列表的数组的大小。(此类大致上等同于 Vector 类,除了此类是不同步的。)

每个 ArrayList 实例都有一个容量。该容量是指用来存储列表元素的数组的大小。它总是至少等于列表的大小。随着向 ArrayList 中不断添加元素,其容量也自动增长。并未指定增长策略的细节,因为这不只是添加元素会带来分摊固定时间开销那样简单。

public class LinkedList 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 implements List, Deque, Cloneable, Serializable

List 接口的链接列表实现。实现所有可选的列表操作,并且允许所有元素(包括 null)。除了实现 List 接口外,LinkedList 类还为在列表的开头及结尾 get、remove 和 insert 元素提供了统一的命名方法。这些操作允许将链接列表用作堆栈、队列或双端队列。

此类实现 Deque 接口,为 add、poll 提供先进先出队列操作,以及其他堆栈和双端队列操作。

所有操作都是按照双重链接列表的需要执行的。在列表中编索引的操作将从开头或结尾遍历列表(从靠近指定索引的一端)。

public class Vector extends AbstractList implements List, RandomAccess, Cloneable, Serializable

Vector 类可以实现可增长的对象数组。与数组一样,它包含可以使用整数索引进行访问的组件。但是,Vector 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增大或缩小,以适应创建 Vector 后进行添加或移除项的操作。

每个向量会试图通过维护 capacity 和 capacityIncrement 来优化存储管理。capacity 始终至少应与向量的大小相等;这个值通常比后者大些,因为随着将组件添加到向量中,其存储将按 capacityIncrement 的大小增加存储块。应用程序可以在插入大量组件前增加向量的容量;这样就减少了增加的重分配的量。

由 Vector 的 iterator 和 listIterator 方法所返回的迭代器是快速失败的:如果在迭代器创建后的任意时间从结构上修改了向量(通过迭代器自身的 remove 或 add 方法之外的任何其他方式),则迭代器将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因此,面对并发的修改,迭代器很快就完全失败,而不是冒着在将来不确定的时间任意发生不确定行为的风险。Vector 的 elements 方法返回的 Enumeration 不是 快速失败的。

从 Java 2 平台 v1.2 开始,此类改进为可以实现 List 接口,使它成为 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 的成员。与新 collection 实现不同,Vector 是同步的。

区别

ArrayList 本质上是一个可改变大小的数组.当元素加入时,其大小将会动态地增长.内部的元素可以直接通过get与set方法进行访问.元素顺序存储 ,随机访问很快,删除非头尾元素慢,新增元素慢而且费资源 ,较适用于无频繁增删的情况 ,比数组效率低,如果不是需要可变数组,可考虑使用数组 ,非线程安全.

LinkedList 是一个双链表,在添加和删除元素时具有比ArrayList更好的性能.但在get与set方面弱于ArrayList. 适用于 :没有大规模的随机读取,大量的增加/删除操作.随机访问很慢,增删操作很快,不耗费多余资源 ,允许null元素,非线程安全.

Vector (类似于ArrayList)但其是同步的,开销就比ArrayList要大。如果你的程序本身是线程安全的,那么使用ArrayList是更好的选择。 Vector和ArrayList在更多元素添加进来时会请求更大的空间。Vector每次请求其大小的双倍空间,而ArrayList每次对size增长50%.

HashTable
Hashtable继承于Dictionary字典,实现Map接口。键、值都不能是空对象,可以多次访问,映射元素的顺序相同;线程安全,使用hash算法 ,Hashtable则直接利用key本身的hash码来做验证,数据遍历的方式 Iterator (支持fast-fail)和 Enumeration (不支持fast-fail)
缺省初始长度为11,内部都为抽象方法,需要 它的实现类一一作自己的实现。

HashMap
HashMap继承于AbstractMap抽象类。键和值都可以是空对象。多次访问,映射元素的顺序可能不同。非线程安全 HashMap可以通过下面的语句进行同步: Map m = Collections.synchronizeMap(hashMap);
检测是否含有key时,HashMap内部需要将key的hash码重新计算一边再检测。数据遍历的方式 Iterator (支持fast-fail)。缺省初始长度为16,其内部已经实现了Map所需 要做的大部分工作, 它的子类只需要实现它的少量方法。

Hashmap继承于AbstractMap,实现了Map、Cloneable、java.io.Serializable接口。它的key、value都可以为null,映射不是有序的。      
Hashmap不是同步的,如果想要线程安全的HashMap,可以通过Collections类的静态方法synchronizedMap获得线程安全的HashMap。

Map map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new HashMap());

注:除了不同步和允许使用 null 之外,HashMap 类与 Hashtable 大致相同。

hashmap数据结构剖析

Hashmap本质是数组加链表。通过key的hashCode来计算hash值的,只要hashCode相同,计算出来的hash值就一样,然后再计算出数组下标,如果多个key对应到同一个下标,就用链表串起来,新插入的在前面。
这里写图片描述

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内部面试题库

以下面试题来自于百度、小米、乐视、美团、58、猎豹、360、新浪、搜狐内部题库

熟悉本文中列出的知识点会大大增加通过前两轮技术面试的几率。

欢迎一线公司员工提交内部面试题库,欢迎star。

目录

java

接口的意义-百度

规范、扩展、回调

抽象类的意义-乐视

为其子类提供一个公共的类型
封装子类中得重复内容
定义抽象方法,子类虽然有不同的实现 但是定义是一致的

内部类的作用-乐视

  1. 内部类可以用多个实例,每个实例都有自己的状态信息,并且与其他外围对象的信息相互独立。
  2. 在单个外围类中,可以让多个内部类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同一个接口,或者继承同一个类。
  3. 创建内部类对象的时刻并不依赖于外围类对象的创建。
  4. 内部类并没有令人迷惑的“is-a”关系,他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
  5. 内部类提供了更好的封装,除了该外围类,其他类都不能访问

父类的静态方法能否被子类重写-猎豹

不能

子类继承父类后,用相同的静态方法和非静态方法,这时非静态方法覆盖父类中的方法(即方法重写),父类的该静态方法被隐藏(如果对象是父类则调用该隐藏的方法),另外子类可继承父类的静态与非静态方法,至于方法重载我觉得它其中一要素就是在同一类中,不能说父类中的什么方法与子类里的什么方法是方法重载的体现

java排序算法-美团

https://blog.csdn.net/qy1387/article/details/7752973

列举java的集合和继承关系-百度-美团

java虚拟机的特性-百度-乐视

Java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与平台的无关性。而使用Java虚拟机是实现这一特点的关键。一般的高级语言如果要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至少需要编译成不同的目标代码。而引入Java语言虚拟机后,Java语言在不同平台上运行时不需要重新编译。Java语言使用模式Java虚拟机屏蔽了与具体平台相关的信息,使得Java语言编译程序只需生成在Java虚拟机上运行的目标代码(字节码),就可以在多种平台上不加修改地运行。Java虚拟机在执行字节码时,把字节码解释成具体平台上的机器指令执行。

哪些情况下的对象会被垃圾回收机制处理掉-美团-小米

Java 垃圾回收机制最基本的做法是分代回收。内存中的区域被划分成不同的世代,对象根据其存活的时间被保存在对应世代的区域中。一般的实现是划分成3个世代:年轻、年老和永久。内存的分配是发生在年轻世代中的。当一个对象存活时间足够长的时候,它就会被复制到年老世代中。对于不同的世代可以使用不同的垃圾回收算法。进行世代划分的出发点是对应用中对象存活时间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的统计规律。一般来说,一个应用中的大部分对象的存活时间都很短。比如局部变量的存活时间就只在方法的执行过程中。基于这一点,对于年轻世代的垃圾回收算法就可以很有针对性。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猎豹-美团

简而言之,一个程序至少有一个进程,一个进程至少有一个线程。

线程的划分尺度小于进程,使得多线程程序的并发性高。

另外,进程在执行过程中拥有独立的内存单元,而多个线程共享内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程序的运行效率。

线程在执行过程中与进程还是有区别的。每个独立的线程有一个程序运行的入口、顺序执行序列和程序的出口。但是线程不能够独立执行,必须依存在应用程序中,由应用程序提供多个线程执行控制。

从逻辑角度来看,多线程的意义在于一个应用程序中,有多个执行部分可以同时执行。但操作系统并没有将多个线程看做多个独立的应用,来实现进程的调度和管理以及资源分配。这就是进程和线程的重要区别。

进程是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进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线程是进程的一个实体,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它是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线程自己基本上不拥有系统资源,只拥有一点在运行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如程序计数器,一组寄存器和栈),但是它可与同属一个进程的其他的线程共享进程所拥有的全部资源.

一个线程可以创建和撤销另一个线程;同一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之间可以并发执行.

进程和线程的主要差别在于它们是不同的操作系统资源管理方式。进程有独立的地址空间,一个进程崩溃后,在保护模式下不会对其它进程产生影响,而线程只是一个进程中的不同执行路径。线程有自己的堆栈和局部变量,但线程之间没有单独的地址空间,一个线程死掉就等于整个进程死掉,所以多进程的程序要比多线程的程序健壮,但在进程切换时,耗费资源较大,效率要差一些。但对于一些要求同时进行并且又要共享某些变量的并发操作,只能用线程,不能用进程。如果有兴趣深入的话,我建议你们看看《现代操作系统》或者《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就个问题说得比较清楚。

java中==和equals和hashCode的区别-乐视

https://blog.csdn.net/tiantiandjava/article/details/46988461

常见的排序算法时间复杂度-小米

HashMap的实现原理-美团

  1. HashMap概述: HashMap是基于哈希表的Map接口的非同步实现。此实现提供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并允许使用null值和null键。此类不保证映射的顺序,特别是它不保证该顺序恒久不变。
  2. HashMap的数据结构: 在java编程语言中,最基本的结构就是两种,一个是数组,另外一个是模拟指针(引用),所有的数据结构都可以用这两个基本结构来构造的,HashMap也不例外。HashMap实际上是一个“链表散列”的数据结构,即数组和链表的结合体。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HashMap底层就是一个数组结构,数组中的每一项又是一个链表。当新建一个HashMap的时候,就会初始化一个数组。

状态机

https://www.jdon.com/designpatterns/designpattern_State.htm

int-char-long各占多少字节数

byte 位数 8 字节数 1

short 16 2

int 32 4

long 64 8

float 32 4

double 64 8

char 16 2

int与integer的区别

https://www.cnblogs.com/shenliang123/archive/2011/10/27/2226903.html

string-stringbuffer-stringbuilder区别-小米-乐视-百度

String 字符串常量

StringBuffer 字符串变量(线程安全)

StringBuilder 字符串变量(非线程安全)

简要的说, String 类型和 StringBuffer 类型的主要性能区别其实在于 String 是不可变的对象, 因此在每次对 String 类型进行改变的时候其实都等同于生成了一个新的 String 对象,然后将指针指向新的 String 对象,所以经常改变内容的字符串最好不要用String ,因为每次生成对象都会对系统性能产生影响,特别当内存中无引用对象多了以后,JVM 的 GC 就会开始工作,那速度是一定会相当慢的。

而如果是使用 StringBuffer 类则结果就不一样了,每次结果都会对 StringBuffer 对象本身进行操作,而不是生成新的对象,再改变对象引用。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推荐使用 StringBuffer ,特别是字符串对象经常改变的情况下。而在某些特别情况下, String 对象的字符串拼接其实是被 JVM 解释成了 StringBuffer 对象的拼接,所以这些时候 String 对象的速度并不会比 StringBuffer 对象慢,而特别是以下的字符串对象生成中, String 效率是远要比 StringBuffer 快的:

String S1 = "This is only a" + "simple" + " test";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This is only a").append("simple").append("test");

你会很惊讶的发现,生成 String S1 对象的速度简直太快了,而这个时候 StringBuffer 居然速度上根本一点都不占优势。其实这是 JVM 的一个把戏,在 JVM 眼里,这个
String S1 = “This is only a” + “ simple” + “test”; 其实就是:
String S1 = “This is only a simple test”; 所以当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了。但大家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字符串是来自另外的 String 对象的话,速度就没那么快了,譬如:
String S2 = “This is only a”;
String S3 = “ simple”;
String S4 = “ test”;
String S1 = S2 +S3 + S4;
这时候 JVM 会规规矩矩的按照原来的方式去做

在大部分情况下 StringBuffer > String

StringBuffer

Java.lang.StringBuffer线程安全的可变字符序列。一个类似于 String 的字符串缓冲区,但不能修改。虽然在任意时间点上它都包含某种特定的字符序列,但通过某些方法调用可以改变该序列的长度和内容。

可将字符串缓冲区安全地用于多个线程。可以在必要时对这些方法进行同步,因此任意特定实例上的所有操作就好像是以串行顺序发生的,该顺序与所涉及的每个线程进行的方法调用顺序一致。

StringBuffer 上的主要操作是 append 和 insert 方法,可重载这些方法,以接受任意类型的数据。每个方法都能有效地将给定的数据转换成字符串,然后将该字符串的字符追加或插入到字符串缓冲区中。append 方法始终将这些字符添加到缓冲区的末端;而 insert 方法则在指定的点添加字符。

例如,如果 z 引用一个当前内容是“start”的字符串缓冲区对象,则此方法调用 z.append("le") 会使字符串缓冲区包含“startle”,而 z.insert(4, "le") 将更改字符串缓冲区,使之包含“starlet”。

在大部分情况下 StringBuilder > StringBuffer

java.lang.StringBuilder

java.lang.StringBuilder一个可变的字符序列是5.0新增的。此类提供一个与 StringBuffer 兼容的 API,但不保证同步。该类被设计用作 StringBuffer 的一个简易替换,用在字符串缓冲区被单个线程使用的时候(这种情况很普遍)。如果可能,建议优先采用该类,因为在大多数实现中,它比 StringBuffer 要快。两者的方法基本相同

java多态-乐视

Java多态性理解

Java中多态性的实现

什么是多态

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封装、继承、多态。从一定角度来看,封装和继承几乎都是为多态而准备的。这是我们最后一个概念,也是最重要的知识点。

多态的定义:指允许不同类的对象对同一消息做出响应。即同一消息可以根据发送对象的不同而采用多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发送消息就是函数调用)

实现多态的技术称为:动态绑定(dynamic binding),是指在执行期间判断所引用对象的实
际类型,根据其实际的类型调用其相应的方法。

多态的作用:消除类型之间的耦合关系。

现实中,关于多态的例子不胜枚举。比方说按下 F1 键这个动作,如果当前在 Flash 界面下弹出的就是 AS 3 的帮助文档;如果当前在 Word 下弹出的就是 Word 帮助;在 Windows 下弹出的就是 Windows 帮助和支持。同一个事件发生在不同的对象上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下面是多态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要求大家做梦时都能背出来!

多态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
一、要有继承;
二、要有重写;
三、父类引用指向子类对象。

多态的好处:

1.可替换性(substitutability)。多态对已存在代码具有可替换性。例如,多态对圆Circle类工作,对其他任何圆形几何体,如圆环,也同样工作。

2.可扩充性(extensibility)。多态对代码具有可扩充性。增加新的子类不影响已存在类的多态性、继承性,以及其他特性的运行和操作。实际上新加子类更容易获得多态功能。例如,在实现了圆锥、半圆锥以及半球体的多态基础上,很容易增添球体类的多态性。

3.接口性(interface-ability)。多态是超类通过方法签名,向子类提供了一个共同接口,由子类来完善或者覆盖它而实现的。如图8.3 所示。图中超类Shape规定了两个实现多态的接口方法,computeArea()以及computeVolume()。子类,如Circle和Sphere为了实现多态,完善或者覆盖这两个接口方法。

4.灵活性(flexibility)。它在应用中体现了灵活多样的操作,提高了使用效率。

5.简化性(simplicity)。多态简化对应用软件的代码编写和修改过程,尤其在处理大量对象的运算和操作时,这个特点尤为突出和重要。

Java中多态的实现方式:接口实现,继承父类进行方法重写,同一个类中进行方法重载。

什么导致线程阻塞-58-美团

线程的阻塞

为了解决对共享存储区的访问冲突,Java 引入了同步机制,现在让我们来考察多个线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显然同步机制已经不够了,因为在任意时刻所要求的资源不一定已经准备好了被访问,反过来,同一时刻准备好了的资源也可能不止一个。为了解决这种情况下的访问控制问题,Java 引入了对阻塞机制的支持.

阻塞指的是暂停一个线程的执行以等待某个条件发生(如某资源就绪),学过操作系统的同学对它一定已经很熟悉了。Java 提供了大量方法来支持阻塞,下面让我们逐一分析。

  1. sleep() 方法:sleep() 允许 指定以毫秒为单位的一段时间作为参数,它使得线程在指定的时间内进入阻塞状态,不能得到CPU 时间,指定的时间一过,线程重新进入可执行状态。 典型地,sleep() 被用在等待某个资源就绪的情形:测试发现条件不满足后,让线程阻塞一段时间后重新测试,直到条件满足为止。
  2. suspend() 和 resume() 方法:两个方法配套使用,suspend()使得线程进入阻塞状态,并且不会自动恢复,必须其对应的resume() 被调用,才能使得线程重新进入可执行状态。典型地,suspend() 和 resume() 被用在等待另一个线程产生的结果的情形:测试发现结果还没有产生后,让线程阻塞,另一个线程产生了结果后,调用 resume() 使其恢复。
  3. yield() 方法:yield() 使得线程放弃当前分得的 CPU 时间,但是不使线程阻塞,即线程仍处于可执行状态,随时可能再次分得 CPU 时间。调用 yield() 的效果等价于调度程序认为该线程已执行了足够的时间从而转到另一个线程.
  4. wait() 和 notify() 方法:两个方法配套使用,wait() 使得线程进入阻塞状态,它有两种形式,一种允许 指定以毫秒为单位的一段时间作为参数,另一种没有参数,前者当对应的 notify() 被调用或者超出指定时间时线程重新进入可执行状态,后者则必须对应的 notify() 被调用.

初看起来它们与 suspend() 和 resume() 方法对没有什么分别,但是事实上它们是截然不同的。区别的核心在于,前面叙述的所有方法,阻塞时都不会释放占用的锁(如果占用了的话),而这一对方法则相反。

上述的核心区别导致了一系列的细节上的区别。

首先,前面叙述的所有方法都隶属于 Thread 类,但是这一对却直接隶属于 Object 类,也就是说,所有对象都拥有这一对方法。初看起来这十分不可思议,但是实际上却是很自然的,因为这一对方法阻塞时要释放占用的锁,而锁是任何对象都具有的,调用任意对象的 wait() 方法导致线程阻塞,并且该对象上的锁被释放。而调用 任意对象的notify()方法则导致因调用该对象的 wait() 方法而阻塞的线程中随机选择的一个解除阻塞(但要等到获得锁后才真正可执行)。

其次,前面叙述的所有方法都可在任何位置调用,但是这一对方法却必须在 synchronized 方法或块中调用,理由也很简单,只有在synchronized 方法或块中当前线程才占有锁,才有锁可以释放。同样的道理,调用这一对方法的对象上的锁必须为当前线程所拥有,这样才有锁可以释放。因此,这一对方法调用必须放置在这样的 synchronized 方法或块中,该方法或块的上锁对象就是调用这一对方法的对象。若不满足这一条件,则程序虽然仍能编译,但在运行时会出现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 异常。

wait() 和 notify() 方法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它们经常和synchronized 方法或块一起使用,将它们和操作系统的进程间通信机制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相似性:synchronized方法或块提供了类似于操作系统原语的功能,它们的执行不会受到多线程机制的干扰,而这一对方法则相当于 block 和wakeup 原语(这一对方法均声明为 synchronized)。它们的结合使得我们可以实现操作系统上一系列精妙的进程间通信的算法(如信号量算法),并用于解决各种复杂的线程间通信问题。

关于 wait() 和 notify() 方法最后再说明两点:

第一:调用 notify() 方法导致解除阻塞的线程是从因调用该对象的 wait() 方法而阻塞的线程中随机选取的,我们无法预料哪一个线程将会被选择,所以编程时要特别小心,避免因这种不确定性而产生问题。

第二:除了 notify(),还有一个方法 notifyAll() 也可起到类似作用,唯一的区别在于,调用 notifyAll() 方法将把因调用该对象的 wait() 方法而阻塞的所有线程一次性全部解除阻塞。当然,只有获得锁的那一个线程才能进入可执行状态。

谈到阻塞,就不能不谈一谈死锁,略一分析就能发现,suspend() 方法和不指定超时期限的 wait() 方法的调用都可能产生死锁。遗憾的是,Java 并不在语言级别上支持死锁的避免,我们在编程中必须小心地避免死锁。

以上我们对 Java 中实现线程阻塞的各种方法作了一番分析,我们重点分析了 wait() 和 notify() 方法,因为它们的功能最强大,使用也最灵活,但是这也导致了它们的效率较低,较容易出错。实际使用中我们应该灵活使用各种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目的。

抽象类接口区别-360

  1. 默认的方法实现
    抽象类可以有默认的方法实现完全是抽象的。接口根本不存在方法的实现

  2. 实现
    子类使用extends关键字来继承抽象类。如果子类不是抽象类的话,它需要提供抽象类中所有声明的方法的实现。
    子类使用关键字implements来实现接口。它需要提供接口中所有声明的方法的实现

  3. 构造器
    抽象类可以有构造器
    接口不能有构造器

  4. 与正常Java类的区别
    除了你不能实例化抽象类之外,它和普通Java类没有任何区
    接口是完全不同的类型

  5. 访问修饰符
    抽象方法可以有public、protected和default这些修饰符
    接口方法默认修饰符是public。你不可以使用其它修饰符。

  6. main方法
    抽象方法可以有main方法并且我们可以运行它
    接口没有main方法,因此我们不能运行它。

  7. 多继承
    抽象类在java语言中所表示的是一种继承关系,一个子类只能存在一个父类,但是可以存在多个接口。

  8. 速度
    它比接口速度要快
    接口是稍微有点慢的,因为它需要时间去寻找在类中实现的方法。

  9. 添加新方法
    如果你往抽象类中添加新的方法,你可以给它提供默认的实现。因此你不需要改变你现在的代码。
    如果你往接口中添加方法,那么你必须改变实现该接口的类。

容器类之间的区别-乐视-美团

https://www.cnblogs.com/yuanermen/archive/2009/08/05/1539917.html
https://alexyyek.github.io/2015/04/06/Collection/
https://tianmaying.com/tutorial/java_collection

内部类

https://www.cnblogs.com/chenssy/p/3388487.html

hashmap和hashtable的区别-乐视-小米

https://www.233.com/ncre2/JAVA/jichu/20100717/084230917.html

ArrayMap对比HashMap

https://lvable.com/?p=217

Android

如何导入外部数据库

把原数据库包括在项目源码的 res/raw

android系统下数据库应该存放在 /data/data/com.*.*(package name)/ 目录下,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已有的数据库传入那个目录下.操作方法是用FileInputStream读取原数据库,再用FileOutputStream把读取到的东西写入到那个目录.

本地广播和全局广播有什么差别

因广播数据在本应用范围内传播,不用担心隐私数据泄露的问题。
不用担心别的应用伪造广播,造成安全隐患。
相比在系统内发送全局广播,它更高效。

intentService作用是什么,AIDL解决了什么问题-小米

生成一个默认的且与主线程互相独立的工作者线程来执行所有传送至onStartCommand() 方法的Intetnt。

生成一个工作队列来传送Intent对象给你的onHandleIntent()方法,同一时刻只传送一个Intent对象,这样一来,你就不必担心多线程的问题。在所有的请求(Intent)都被执行完以后会自动停止服务,所以,你不需要自己去调用stopSelf()方法来停止。

该服务提供了一个onBind()方法的默认实现,它返回null

提供了一个onStartCommand()方法的默认实现,它将Intent先传送至工作队列,然后从工作队列中每次取出一个传送至onHandleIntent()方法,在该方法中对Intent对相应的处理。

AIDL (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 是一种IDL 语言,用于生成可以在Android设备上两个进程之间进行进程间通信(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IPC)的代码。如果在一个进程中(例如Activity)要调用另一个进程中(例如Service)对象的操作,就可以使用AIDL生成可序列化的参数。
AIDL IPC机制是面向接口的,像COM或Corba一样,但是更加轻量级。它是使用代理类在客户端和实现端传递数据。

Activity/Window/View三者的差别,fragment的特点-360

Activity像一个工匠(控制单元),Window像窗户(承载模型),View像窗花(显示视图)
LayoutInflater像剪刀,Xml配置像窗花图纸。

  1. 在Activity中调用attach,创建了一个Window
  2. 创建的window是其子类PhoneWindow,在attach中创建PhoneWindow
  3. 在Activity中调用setContentView(R.layout.xxx)
  4. 其中实际上是调用的getWindow().setContentView()
  5. 调用PhoneWindow中的setContentView方法
  6. 创建ParentView:
作为ViewGroup的子类,实际是创建的DecorView(作为FramLayout的子类)
  7. 将指定的R.layout.xxx进行填充
通过布局填充器进行填充【其中的parent指的就是DecorView】
  8. 调用到ViewGroup
  9. 调用ViewGroup的removeAllView(),先将所有的view移除掉
  10. 添加新的view:addView()

fragment 特点

  • Fragment可以作为Activity界面的一部分组成出现;
  • 可以在一个Activity中同时出现多个Fragment,并且一个Fragment也可以在多个Activity中使用;
  • 在Activity运行过程中,可以添加、移除或者替换Fragment;
  • Fragment可以响应自己的输入事件,并且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它们的生命周期会受宿主Activity的生命周期影响。

描述一次网络请求的流程-新浪

Handler,Thread和HandlerThread的差别-小米

https://blog.csdn.net/guolin_blog/article/details/9991569

https://droidyue.com/blog/2015/11/08/make-use-of-handlerthread/

从Android中Thread(java.lang.Thread -> java.lang.Object)描述可以看出,Android的Thread没有对Java的Thread做任何封装,但是Android提供了一个继承自Thread的类HandlerThread(android.os.HandlerThread -> java.lang.Thread),这个类对Java的Thread做了很多便利Android系统的封装。

android.os.Handler可以通过Looper对象实例化,并运行于另外的线程中,Android提供了让Handler运行于其它线程的线程实现,也是就HandlerThread。HandlerThread对象start后可以获得其Looper对象,并且使用这个Looper对象实例Handler。

低版本SDK实现高版本api-小米

自己实现或@TargetApi annotation

Ubuntu编译安卓系统-百度

  1. 进入源码根目录
  2. . build/envsetup.sh
  3. lunch
  4. full(编译全部)
  5. userdebug(选择编译版本)
  6. make -j8(开启8个线程编译)

LaunchMode应用场景-百度-小米-乐视

standard,创建一个新的Activity。

singleTop,栈顶不是该类型的Activity,创建一个新的Activity。否则,onNewIntent。

singleTask,回退栈中没有该类型的Activity,创建Activity,否则,onNewIntent+ClearTop。

注意:

  1. 设置了"singleTask"启动模式的Activity,它在启动的时候,会先在系统中查找属性值affinity等于它的属性值taskAffinity的Task存在; 如果存在这样的Task,它就会在这个Task中启动,否则就会在新的任务栈中启动。因此, 如果我们想要设置了"singleTask"启动模式的Activity在新的任务中启动,就要为它设置一个独立的taskAffinity属性值。
  2. 如果设置了"singleTask"启动模式的Activity不是在新的任务中启动时,它会在已有的任务中查看是否已经存在相应的Activity实例, 如果存在,就会把位于这个Activity实例上面的Activity全部结束掉,即最终这个Activity 实例会位于任务的Stack顶端中。
  3. 在一个任务栈中只有一个”singleTask”启动模式的Activity存在。他的上面可以有其他的Activity。这点与singleInstance是有区别的。

singleInstance,回退栈中,只有这一个Activity,没有其他Activity。

singleTop适合接收通知启动的内容显示页面。

例如,某个新闻客户端的新闻内容页面,如果收到10个新闻

最后更新:2017-09-18 22:32:58

  上一篇:go  DRDS异构索引测试
  下一篇:go  如何配置通过ODBC方式连接Deepgreen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