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28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阿裏雲2020年預期淨利100億,碾壓99%A股公司 | 新龍榜

指導:凱文

撰寫:李喆

近年,中國雲計算市場風起雲湧,群雄逐鹿。由於雲計算,特別是公有雲,對技術和資源要求極高,大量創業公司迅速出局,整個市場迅速跨過百家爭鳴的春秋時期,進入到七雄爭霸的戰國時代,這其中最為耀眼的無疑是阿裏巴巴旗下品牌阿裏雲。

2016年,阿裏雲全年(指自然年)營收達55.66億元,增速超過137%。根據IDC、高盛等機構測算,2016年中國公有雲市場份額為150億元左右,阿裏雲占據將近40%市場份額,一騎絕塵。

愛分析認為,中國雲計算將會是萬億級市場,必然會誕生巨頭,研究阿裏雲的業務模式、運營和財務,以及未來戰略,有助於了解雲計算行業現有格局,判斷發展趨勢。

中國最大的綜合雲服務商,業務覆蓋IaaS、PaaS和SaaS

與亞馬遜旗下AWS一樣,阿裏雲最初隻服務於阿裏內部業務,為電商和金融業務提供IT基礎設施支持。2010年,阿裏雲開始對外,主要提供IaaS層服務,即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用雲主機替代傳統物理主機。

經過幾年市場教育,很多中大型互聯網公司逐漸接受雲服務。這些企業一方麵對穩定性和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麵希望由雲廠商提供更多中間件產品,以便更好運營自身業務。為了迎合客戶需求,阿裏雲研發雲盾等雲安全產品,發布包括數據庫在內的多項中間件產品。

隨著客戶對雲服務使用的加深,越來越多業務放在雲上運行,阿裏雲這個平台上積累了大量數據,客戶需要借助大數據技術發掘這些數據價值。阿裏雲先後發布MaxCompute和數加平台,為平台用戶提供各類大數據技術和數據服務。

大數據的下一步是人工智能,阿裏雲同樣有所布局。從《我是歌手》上一炮走紅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小Ai,到去年雲棲大會上發布小Ai升級版ET,提供機器學習、語音交互、文字識別和人臉識別等多項AI產品,再到今年雲棲大會上發布的ET醫療大腦和工業大腦。

因此,經過8年發展,阿裏雲從最初提供基礎資源的IaaS廠商,逐步發展成綜合雲服務廠商,業務覆蓋雲計算、大數據、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

不做垂直類SaaS產品,依靠平台供應商服務客戶

作為一家綜合雲計算廠商,阿裏雲以平台模式提供SaaS類產品,依靠供應商提供服務,建立起雲服務生態。類似AWS的Marketplace,阿裏雲搭建的雲市場,包括基礎軟件、服務、安全、企業應用、建站、解決方案及數據市場等八大集市,入駐商家超過1000家,商品達3000種。

2B市場相對封閉且分散,獲客難度較大,廣告投放等形式很難觸及企業客戶,如何切入客戶一直是一大難題。雲市場很大程度解決客戶觸達問題,大大降低了2B企業的獲客成本,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2B企業進駐平台,形成良好閉環。

盡管其他雲廠商也在搭建類似應用平台,但阿裏雲有著國內最多的付費客戶以及最多樣的客戶群體,因此阿裏雲的平台效應最強,發展速度是行業最快。一旦突破臨界點,單靠雲市場就可以建立很寬的護城河。

目前,阿裏雲的雲市場隻需要繳納一定數額的保證金即可入駐平台,不需要商戶繳納任何手續費。從AWS的Marketplace來看,這個平台帶來收入絕對值不高,每年10億美金左右,但這部分業務完全沒有投入,10億美金基本等於淨利潤。因此,阿裏雲這部分業務商業化後,對其盈利能力會有很大提升。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重點、也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阿裏雲成立時一個初衷就是解決阿裏巴巴的數據問題,雲計算技術及架構解決了數據的存儲問題,2014年發布的MaxCompute解決了處理數據的問題,而數加平台則是以產品的形式,真正解決大數據應用問題,讓數據能夠變現。

作為平台,數加不僅僅是提供各類產品與工具,更重要的是吸引數據應用的合作夥伴,利用阿裏雲的標準產品,開發適合各行業的應用。同時,平台上有數據市場,以API形式提供各行業數據。因此,數加平台不僅僅是大數據增值服務,而是阿裏雲構建大數據生態的切入點,也會成為未來阿裏係數據對外輸出的最重要通道。

今年3月9日,馬雲首次提出阿裏“NASA”技術,點名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係統和生物識別等五大技術,誌在2B領域實現技術輸出,阿裏雲將會是技術輸出的重要載體,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工智能技術。

今年雲棲大會上,阿裏雲總裁胡曉明重點介紹了ET醫療大腦、ET工業大腦和機器學習平台PAI2.0,可以看到,阿裏雲在AI領域布局沒有停留在語音、圖像、自然語義等通用AI技術,而是迅速切入AI應用,將AI技術與行業應用進行深度融合。

在這點上,阿裏雲與國外AWS、Google等廠商布局有所差異。後者仍將搭建AI平台作為發展重點,行業應用更多是交給合作夥伴,而阿裏雲則選擇與行業標杆客戶深度合作,直接進行AI商業化落地,解決客戶需求。

AI經過一段時間熱潮後,業內逐漸達成共識,通用AI技術很難直接變現,必須要結合行業應用和客戶需求,嵌入到整體解決方案之內。

不同於SaaS和大數據服務,AI技術麵對的客戶很難自身開發行業應用,必須由AI服務商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因此通用技術公司在整個業務環節中地位不一定高於行業應用型公司。

不得不說,阿裏雲對中國市場和技術趨勢把握上,有著非同一般的先見之明。選擇直接切入AI應用,不但與基礎雲服務、大數據等一起解決客戶需求,形成較高壁壘,同時在醫療、工業、電商等領域內也將占據有利地位。

盡管大數據與AI在阿裏雲的業務占比目前還很小,營收貢獻很低,但這兩個領域對於技術、行業應用、數據等方麵要求極高,會讓阿裏雲構建其強大的壁壘,並成為重要利潤來源。

AI戰略需要靠專有雲落地

幾年前,阿裏雲已經幫助大型企業部署私有雲,但直到2016年4月,阿裏雲才發布麵向傳統企業客戶的專有雲平台(Apsara Stack),正式進軍私有雲市場。

公有雲經過幾年發展後,在互聯網客戶中的滲透率已經很高,阿裏雲若想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從服務客群上必須覆蓋傳統企業級客戶。而這些客戶目前上雲意願同樣強烈,但對公有雲始終存疑,更願意接受私有雲這種形式。

另一方麵,從語音交互、人臉識別等通用AI技術,到現在的ET醫療大腦、工業大腦,可以清楚發現,阿裏雲AI產品更加偏向於行業應用,將AI技術與場景應用結合,這就需要阿裏雲與這些行業客戶進行深度合作。

而從阿裏雲所切入的醫療和工業來看,這兩個領域都相對封閉,大客戶對數據安全問題尤為看重,專有雲模式更為合適。

在今年深圳雲棲大會上,阿裏雲推出增強型混合雲平台Apsara Stack V3,同時公布與Docker公司的深度合作,成為Docker DataCenter國內唯一的雲合作夥伴。目前,容器技術多數還是應用於私有雲場景,提供輕量級PaaS服務。

因此,從擴大客群、發展AI戰略以及阿裏雲業務布局來看,未來幾年專有雲都會是阿裏雲非常重要的業務線。

當然,在私有雲市場阿裏雲並非單打獨鬥,阿裏雲先後投資了數夢工場、駐雲和ZStack,補充自身在服務大客戶以及開源技術方麵的短板,同時從2014年起推出“雲合計劃”,與眾多IT集成商結成合作夥伴,利用其客戶資源快速推進業務。

服務中小客戶,頻繁降價搶占市場

阿裏雲最初主要服務客群是電商平台上的中小賣家。根據2016財報信息,阿裏雲有230萬用戶,其中付費用戶50萬,剩下180萬免費用戶大多來自電商平台,外部用戶占比20%。

近兩年,阿裏雲平台上增加不少政企大客戶,如中石化、銀河證券、徐工集團等,但從客單價來看,阿裏雲的主要客戶群體仍然是中小客戶,全年客單價不到9000元,低於UCloud、金山雲等國內市場對手。

因為各家雲廠商提供的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幾乎一樣,無非在穩定性、安全性上有所差異,而阿裏雲主要客群為開發者和初創公司,價格是最大影響因子,因此阿裏雲采取頻繁降價策略,來快速搶占市場。

從2015年至今,阿裏雲進行18次降價,近期深圳雲棲大會上,又宣布CDN降價35%。

降價策略帶來的好處,是付費客戶數的爆發式增長,短短兩年時間,付費用戶從25.4萬增加至76.5萬,用戶增速超過200%。按照每個季度15%增長率,2017年中付費用戶即可突破100萬。

理論上,降價會使得單個客戶貢獻營收下降,但從結果來看,阿裏雲幾乎每季度客單價都有所提升,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 阿裏雲的專有雲(Apsara Stack)客戶逐步增加,這類多數為政企大客戶,客單價多為百萬級,有助於提升整體客單價;

第二, 隨著阿裏雲與客戶關係加深,客戶不僅僅是購買計算、存儲資源,還會使用數據庫等PaaS層服務,在平台上購買更多軟件產品,同樣會提升客單價。

與Intel深度合作,定製服務器降低成本

公有雲廠商的服務器數量非常驚人,以AWS為例,目前有42個可用區,每個可用區服務器在5-8萬台,保守估計服務器數量在200萬台以上。阿裏雲沒有披露服務器數量,但服務器保有量應該至少有幾十萬台。

公有雲業務中,服務器設備是一大塊成本,每年攤銷費用會占到營收20-30%,如果服務器成本能降低20-30%,營業利潤率將提升5%以上。國外雲計算巨頭AWS、微軟Azure都在設計符合自身業務的服務器,AWS甚至更進一步,開始打造自研芯片Annapurna ASCI。

阿裏雲也沒有落後。自2015年,Intel加入阿裏雲全球合作夥伴計劃後,雙方就在深度合作,打造專屬服務器。今年2月,阿裏雲宣布雲服務器ECS實例N5規格族啟動公測,底層服務器是阿裏定製版英特爾Xeon Skylake處理器,計算能力提升60%。

N5規格族是通用型實例,設計時主要考慮了通用性與性價比,未來會大範圍應用到阿裏雲業務體係中,有望大大降低阿裏雲服務器成本。

營收將繼續保持100%以上增長,未來利潤空間極大

付費客戶數高速增長,客單價穩中有升,直接使得阿裏雲營收出現大幅增長。從2015年三季度開始,營收增速突破100%,最高達到174%。最近隨著公司體量增加,營收增速開始放緩。

不過,愛分析預計,阿裏雲2017年仍然將保持90%-100%左右增長。

阿裏雲現在還處於虧損階段,但財報顯示,虧損正在收窄,營業利潤率正在逐步提升,2016年第四季度,去除掉期權補償部分,Adjusted EBITA隻占營收5%,因此,阿裏雲扭虧為盈是板上釘釘。

國外AWS已經實現盈利,而且營業利潤率持續走高,2016年達到25%,其淨利潤率預計在15%-20%之間。AWS能夠實現盈利主要基於三方麵原因:

第一, 規模效應。

購買服務器單價隨數量增加而下降,同時AWS自己在定製服務器,相比X86機器成本更低,這就使得服務器單位成本在下降。另一方麵,AWS服務客戶數超過100萬,覆蓋各個行業,不同客戶使用資源的時間有所差異,這就使得AWS的雲主機利用率更高,單台機器貢獻營收更大。

第二, 數據庫等中間產品貢獻高毛利。

AWS在底層平台基礎上開發了數據庫等PaaS層產品,這類軟件產品對底層資源依賴很低,業務毛利率更高,會達到60-70%,因此更容易產生利潤。

第三, Marketplace平台價值。

Marketplace這個平台帶來收入絕對值不高,每年10億美金,但這部分業務是純平台收入,基本等同於利潤。AWS平台上的用戶越多,就會帶來更多的企業級服務公司入駐Marketplace,促使平台收入持續走高。

阿裏雲對比AWS,這三方麵優勢都具備,隻不過目前阿裏雲的雲市場尚未開始商業化,隻是向入駐企業征收一定比例的保證金。除此之外,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布局方麵,阿裏雲的技術積累和行業應用明顯強於AWS,未來這兩個領域的業務同樣有助於提升阿裏雲的利潤空間。

從AWS財務數據來看,營收達到30億美金時,營業利潤率超過20%。按此對比阿裏雲,根據當前及未來兩年營收增速,推測到2018年,阿裏雲會達到AWS在2013年營收規模,屆時阿裏雲營業利潤將達到20%左右,並產生10-15%淨利潤率。

2020年營收達到400億,淨利潤100億

從公司營收增速來看,根據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及當前滲透率、國外AWS體量和增速,結合阿裏雲近2年左右增速,我們認為,阿裏雲未來幾年仍然可以保持50%以上高速增長。

到2020年,阿裏雲營收將達到400億人民幣左右。同時,根據AWS同體量時營業利潤率以及阿裏雲在大數據與AI業務布局,預計2020年淨利潤將達到100億人民幣左右。

從市場占比來看,根據Garnter報告,2016年全球IT支出為3.5萬億美金,其中公有雲市場規模為2039億美金,占整個IT費用支出5.8%左右;而2016年中國市場IT總支出為2.3萬億元,公有雲市場規模為150億元,占比不到1%。

預計到2020年,國內IT總支出按照每年5%複合增長,約為2.8萬億,彼時國內公有雲占比會接近2016年全球公有雲占比,約為3-4%,故公有雲市場規模將達800-1100億元。

愛分析認為,阿裏雲將持續公有雲市場的領先地位,但根據國外經驗判斷,其市場占有率很難突破50%,故推斷其未來市場占有率在40%上下,其營收為350-450億之間。

估值1330-1550億,占阿裏總市值7%

AWS是阿裏雲主要對標公司,盡管尚未從亞馬遜獨立出來,但通過與其他美股上市公司對比,AWS在營收120億美金時仍然保持40%以上增速,給予PS倍數8-10相對合理。

阿裏雲的體量不到AWS十分之一,但營收增速超過AWS同期水平,因此給予阿裏雲12-14的PS倍數。愛分析認為,阿裏雲當前估值區間在1330-1550億人民幣。

從營收預期來看,基於上文分析,愛分析預測阿裏雲2018-2020年營收分別為178億、267億、401億,對應PS倍數為7-9、5-6、3-4,估值倍數會低於平均水平。

從利潤預期來看,我們預計阿裏雲將於2017年後進入盈利期,而且淨利潤率將逐年提升,2020年有望做到100億淨利潤,淨利潤增速40-50%,按照30倍PE計算,2020年阿裏雲估值達3000億,按照每年15%-20%投資回報折算,2017年阿裏雲估值在1700-1800億之間。

由此看,阿裏雲當前估值約占阿裏總市值7%左右。我們認為,隨著阿裏雲業務持續增長,以及新業務拓展逐漸驗證,阿裏雲估值仍將持續高企,並在阿裏整體市值占比持續提升,成為阿裏市值主要貢獻來源。

傳統企業IT轉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公有雲市場新增長點

從AWS和阿裏雲的發展經曆來看,公有雲廠商需要七年時間才能實現盈利,前期需要大量資源投入,技術、資金和運營能力缺一不可,這使得很多創業公司在黎明前倒下。

經過幾年市場競爭,國內公有雲廠商主要還剩下阿裏雲、騰訊雲、UCloud、樂視雲、金山雲、七牛雲和青雲等玩家,市場集中度在不斷提高。

市場趨於集中後,價格戰已經不足以讓競爭對手出局,開拓新市場和提升業務利潤率是阿裏雲及其他公有雲廠商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私有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公有雲廠商下一步發展的重點。

政務、金融兩大領域的監管層將“上雲”作為未來幾年IT轉型的核心措施,私有雲、行業雲市場必將迎來爆發;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底層技術日趨成熟,使得各行業應用正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如果說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孕育了公有雲廠商,那麼傳統企業IT轉型、大數據、人工智能就是公有雲廠商下一個增長點。

文章轉載 愛分析ifenxi 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4-11 15:00:27

  上一篇:go 2016年Java麵試題整理
  下一篇:go 來雲棲社區的第一篇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