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應對“民工荒”的啟示
中國國內正在為“低級產業”的“招工難”而苦惱。聽到這句話,最初我有點不相信。因為中國最豐富的資源就是勞動力資源。但是,事實就是如此,許多中小企業開出的雇傭條件沒有吸引力,已經到“勞力荒”的程度了。那麼多“農民工”呢?他們到哪裏去了?
“農民工”也在挑選,不是所有的中小企業都願意去的。讓我們探求一下日本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如今,中國的經濟大蛋糕越做越大,在GDP上已經有要超過日本之勢。但是,日本有一點與中國不同,就是在每個大都市裏麵都看不見“農民工”的身影。日本厚生勞動省職業安定局雇傭開發科一位官員告訴我,1955年到1975年,日本平均每年有72.5萬的“農民工”進入城市,轉入非農產業部門工作。這段期間,“農民工”占就業總人數的64%。也就是說,這個“農民工”轉型的問題,25年前在日本就已經解決了。如今,日本農村迫切需要勞動力,被稱為“農業組合”的農會的工作任務之一就是到大城市招“城市工”。當然,這種“逆轉型”的招工任務很難完成,於是,他們開始招收“中國農業研修生”。
從眼前看,日本社會伴隨著“高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難題,適齡勞動力不足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在這種背景下,一些被稱為“三K企業”(危險kiken、肮髒kitanai、吃力kitsui)的“低級產業”,出現了“農民工”和“城市工”都招不到的問題。
那位官員告訴我,日本的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7%,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66.4%,它們創造的產值占GDP的5.4%,所以中小企業的就業問題一直是日本政府非常關心的問題。他還說,美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40年,日本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30年,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9年。我聽了以後差點沒坐到地上。
他告訴我,在解決中小企業“招工難”的問題上,日本政府一方麵是在法律政策方麵給予支持,製定《中小企業基本法》、《中小企業勞動保護法》等,從法律上確立中小企業的地位,指出它們不是需要扶助的“弱者”,而是讓市場充滿活力的必要元素;另一方麵,日本政府在金融和財政政策上也給予支持,因為中小企業隻有在資金上沒有困難,才可能擁有勞動力。目前,日本有5家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包括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國民金融公庫等。另外,就是推出促進雇傭和培訓的政策。日本民間有許多團體從事人才培訓工作。如中小企業政策審議會、中小企業事業團、商工會、中小企業協會等,它們為中小企業提供指導、診斷、人才培訓等。
這位官員還說,2009年6月,厚生勞動省出台了《關於擴充雇用調整促成金以及中小企業緊急雇用安定助成金的辦法》,政府對中小企業每個員工培訓費用的補貼從1200日元提高到2400日元,同時可以按半天來計算。
這位官員最後談到的一點非常重要。他說,目前,在存在“招工難”的日本中小企業中,有些的確是因為業種、地域等存在問題,有些則是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升級的,更有些則是應該按照“退出機製”被淘汰的企業。所以,對中小企業的“招工難”不能一概而論。
回首看看我們中國,一些大喊“招工難”的中小企業是不是也到了應該“退出”的時候了呢?再想一想,中國改革開放的初年,曾經有“鄉鎮企業”這樣的走紅用語,如今,這個用語應該是“退出”了吧?由此,不妨進行舉一反三式的思考。
最後更新:2017-04-04 0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