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同事感到幸福,才是更大的幸福
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我對幸福的感覺跟經濟改革沒什麼實際關係,主要還是基於對企業的微觀管理。我認為,首先幸福感是在人的基本生存條件滿足後,能不斷設立一些新的追求目標,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以及達到目標後的愉悅就是真正的幸福。
1984年,聯想在一間小平房裏成立,我們當時什麼都不懂,完全處於"蒙著打"階段。我們後來發明了聯想漢卡,裝在電腦上促銷,當看到促銷電腦比賣聯想漢卡的利潤高後,聯想就轉型做代理,接著開始思索做自己的品牌電腦,這就過渡到"瞄著打"階段,這是一個不斷設定目標的過程。
在八十年代的中國,要做自己的品牌電腦非常不易,光是我們拿到生產批文的這個過程就幾經周折。在計劃經濟時期,任何產品必須有國家批文才能生產。當時,我們國家引進了80多條電腦生產線,但所有生產線都是虧本的。結果我們隻能繞道香港,成立了一家生產主機板的小企業。在一次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展覽時,我們的主機板被國內有關部門的領導同誌看到,聯想才拿到生產批文。隨著香港的成本逐漸提高,我們把工廠搬到深圳,又麵臨著調整質量、改進性能,用高價外匯購買合適的元器件等一係列問題。但克服這些問題後,我們離目標又更近一步。
到1990年、1991年時,我們終於有了自己品牌的電腦,這時國外品牌電腦進入中國市場,聯想麵臨著被市場湮滅的可能。一旦外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家投資的諸如長城這樣的大型國有企業。1994年前後,中國采取保護民族品牌政策,導致電腦的價格高、質量不好,影響使用。後來政府放開進口政策,IBM、康柏等品牌進入中國,我們也受到很大的衝擊。無論從技術、資金,聯想跟這些外國的大企業比,都是"小舢板"和"航空母艦"的差距。但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市場占有率仍能從1994年的2%攀升到2001年的27%.當戴爾以一種新的業務模式進入中國後,我們的市場份額開始下降。我們開始研究戴爾的"打法",並有針對性地發展出一種新的雙模式的打法。在打敗戴爾、並購IBM後,聯想成為一個國際型的企業。在並購IBM以前,我們營業額是29億美元,到2011年我們的營業額達到298億美元。所以說,聯想在不斷設定目標、不斷實現中成長,最後得到的結果又是一種更大的愉悅。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不愉快、不幸福的地方。
在中國做企業,隻能夠有理想,而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過於理想化,否則會碰壁。我認為中國的企業家們會感到不愉快的事情有兩種。第一種,做完了事兒以後,自己的產權得不到保護。第二種是不按規矩來、不按秩序辦。今天的聯想具備一定規模,遇到這種事情越來越少,但我知道很多中小企業還是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我的第二個幸福感是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其核心內容是把個人的追求融入到企業發展的長期目標中去。在聯想有基層員工、中高管理層,以及最高管理層三種不同的人。基層員工的主要特點是努力工作,得到自己應得的一份報酬,隨著企業利潤的增加,報酬相應增加,他們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中層骨幹或者說一些更有上進心的員工,他們希望能夠有更大的管理權,能夠負責更重要的工作。現在,他們進入到新領域,比如投資、房地產,每個人都獲得了更大的舞台。第三種就是管理層核心骨幹,他們需要有很強的事業心。這裏的"事業"兩字,就是把聯想的事當作自己的使命。他們是各個部門的負責人,長期在聯想錘煉,逐漸成了領軍一方的人物,比如楊元慶。
聯想的幸福感得到很多人的認可。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公司都在裁員,聯想員工的收入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為公司的利潤在增加,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增加基層員工的工資,然後才考慮高層員工。
總體而言,我認為這些年來,聯想的重心不僅放在業務上,更是通過業務去發現人、培養人,托管出一大片業務。另外,由於我們有產權激勵機製,這就為未來的聯想發展、為一個真正的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奠定基礎。
我們知道,家族企業的家族化領導人雖然很有責任感,但不一定會任人唯賢。一句話,我對幸福的看法就是,不但自己要感覺幸福,還要使和你一起共事的人感覺到幸福,這才是更大的幸福。
最後更新:2017-04-04 0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