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89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孫北國:馬雲說的“計劃經濟”,是大勢所趨——兼與78歲的晏老教授商榷

【原創】作者:孫北國創聯新農業智庫 首席研究員

本月12日,原北京大學經濟研究院院長,現年78歲的老教授晏智傑發表了一篇《應當警惕計劃經濟思維的回潮》一文,晏老在這篇文章中把馬雲曾在兩次公開場合提到的“計劃經濟”說成是一個笑話,因此這篇文章在網絡上瘋傳時被加上了一個更吸引人的標題《78歲北大教授批馬雲,很可笑,要警惕計劃經濟回潮,經濟學界要主要防止左》。本文提出相反觀點。並借題與晏老教授商榷。

一,先回顧一下,馬雲在兩次公開場合是怎麼講“計劃經濟”的

第一次,去年11月19曰的《2016世界浙商上海論壇》,馬雲講:

馬克思主義講到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哪個好?……我個人看法:未來三十年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計劃經濟將會越來越大,為什麼?因為數據的獲取,市場這隻無形的手有可能被我們發現。中醫的醫生在沒有發現X光和CT機之前,我們是沒有辦法把肚子打開來看一看,所以中醫的號脈、望、聞、問、切成了一種獨特的指揮係統。但是X光和那個出來以後,發生了天翻地履。相信數據時代,我們對國家和世界的經濟數據的明確的掌握,就像經濟世界我們將會有一個X光機和CT機,所以30年以後將會有新的理論出來。”

第二次,今年5月26日的貴陽數博會,馬雲再提“計劃經濟”:

“去年我提了一個觀點,我說由於大數據時代的出現,我們對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將進行重新定義,我們在過去走的五六十年,大家都認為市場經濟要比計劃經濟好很多,但是我個人覺得未來三十年,市場經濟和計經濟將會被重新定義,我這個觀點在國內得到了很多經濟學家的一致批判,大家覺得我是在胡說八道。”

“這裏我自己告訴大家,我指的計劃經濟,不是那時候蘇聯的計劃經濟,也不是中國剛開始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最大的差異是,市場經濟有一隻無形的手,我想問大家,如果這隻無形的手你願意摸到,你願意做計劃嗎?大數據時代,特別是萬物互聯時代,人類取得對數據的重新處理以及處理的速度的能力也遠遠超過大家想象。不管是A1也好,M1也好,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將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我想說明的一個問題,由於大數據,讓市場變得更加透明。由於大數據,讓計劃和預判成為可能。”

二,再來看,經濟學家們是怎麼反駁馬雲的:

錢穎一:計劃經濟已經失敗(2016年中國經濟學獎頒獎典禮上演講),

“二十世紀全球經濟中的重大事件之一是人類嚐試用計劃經濟替代市場經濟,希望創造效率更同時分配更加公平的經濟運多個機製,幾十年的實踐證明,計劃經濟無法達到這個目標,不僅與發達市場經濟距離越來越大,而且無法與新興的市場經濟競爭。到了20世紀的最後20年,幾乎所有的計劃經濟都在向市場經濟轉軌,中國是這個曆史大趨勢中的一個例子,而且是突出的例子……

吳敬鏈:有了大數據,就可以搞計劃經濟了?這個說法非常可笑(今年4月16日在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的演講)

“信息的非對稱性,信息的完全性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經濟活動中,信息是分散產生的,怎麼可能把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到一個重要的製定經濟計劃的機關,然後得出結果呢?

我過去工作是跟國家計委在一塊的,有一年我參加計劃製定工作,發現了這樣一件事。

計劃委員會的工作是要把下麵上報的信息集中起來,但下麵上報的時候,所有的產出信息都會少報,所有投入的信息都會多報,否則就是給自己找麻煩。

計劃委員會也知道這個情況,所以就要在下麵上報的相關數據上砍一刀。那基層也知道計劃委員會要在數據上砍一刀,所以它就會比本來多報的數據還要多一點。這就叫頭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你說這個事怎麼解決呢?

有人說用現在的大數據和計算機來收集這個信息,建立全國網絡,這個羅馬尼亞做過,蘇聯也做過,七十年代網絡就建成了,都沒有成功。所以說有了大數據就能搞計劃經濟,這個說法是非常可笑的。“

張維迎:大數據也代替不了企業家的創新(今年4月18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EMBA開學典禮演講)

“有人認為大數據的出現可能會使計劃經濟重新變得可行,這完全是錯誤的。為什麼?硬知識和數據盡管對企業家非常有用,企業家決策時確實也需要數據,但這些數據是誰都可以得到的。真正的企業家精神一定是超越這些知識和數據的,也超越我們現在講的大數據。僅僅基於數據的決策隻是科學決策,不是企業家決策。企業家必須看到這些知識和數據背後的、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而且不同企業家看到的東西可能完全不同。”

“傳統經濟學認為市場的主要功能是配置稀缺資源,假定資源、技術和偏好給定,然後根據目標去選擇手段。實際上,市場真正最重要功能不是配置資源,而是改變資源,用新技術、新產品、新組織形式來改變資源的可用程度,甚至獲得全新的資源。這些改變就是我們講的創新,社會的進步很大程度上是企業家創新帶來的,這種創新不是數據能提供的,包括大數據。”

“企業家對未來的預測不是基於統計模型,不是基於計算,而是基於自己的心智、想象力、警覺性、自信心、判斷和勇氣。任何可以通過統計模型做出的決測,都不是企業家的職能,隻是日常管理工作。所以毫不奇怪,企業家的判斷通常是常人不能理解的。”

晏智傑老教授:“馬雲的說法就是個笑話”,(8月12日《應當警惕計劃經濟思維的回潮》一文中)

“馬雲最近說,過去一百多年人們都崇尚市場經濟,但未來三十年會發生很大變化,究其原因就在於數據獲取,大數據獲取可以讓人們更容易把握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使計劃經濟越來越大。這種說法在我看來不過是一個笑話。它不僅混同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根本區別,在於誰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不在於能否獲取大數據;而且忽略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大數據原本是市場經濟發達的產物,也是可以為市場經濟服務的工具,而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曆史早已證明,難以及時有效地得到充分可靠的數據,則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經濟體製性根源。不難設想,一旦倒退到計劃經濟時代,在長官意誌支配下(請注意,這原本就是計劃經濟的基本特征),到哪裏去獲得馬雲所中意的大數據啊!“

三,本文觀點:馬雲說的“計劃經濟”是大勢所趨

馬雲說的“計劃經濟”,不僅不是笑話:而是大趨勢、大勢所趨。經濟學家們說的都是都是總結和分析的道理,但不是趨勢。

區別在於:馬雲講趨勢。學者講道理。用道理來評判趨勢,顯然沒道理。講道理的,源於對過去的經驗總結和基於現實的對比分析。講趨勢的,源於洞察社會經濟核心支撐要素和資源的演變而產生的未來判斷。

四,從農業未來,看大數據計劃的必然趨勢

外行講互聯網,底氣不足,也不一定對。 下麵,從農業的未來,論證一下馬雲說的“計劃經濟”一定是大趨勢,站在農業角度談,有底氣,敢較真。

創聯新農業智庫專注於三農理論和戰略研究,由於對未來農業、農村戰略定位和演變趨勢的研究,又延伸到農業與工商業、農村與城市的關聯性研究,延伸到資源與要素的聚合、獲取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麵。從而對未來的農業農村戰略走向以及人類社會的未來價值取向等方麵有了一些係統性的研究和思考。也沉澱出了係統性的理論與戰略。

創聯新農業智庫的研究,有一個重要結論,就是中國以至全球農業的可持續未來,一定是大數據體係支撐的“宏觀與微觀統籌的計劃生產和計劃消費”。

現在農業、農村麵臨諸多迷茫和困境難破,從上到下都在講供給側改革,但怎麼改?向什麼方向改?還鮮有突破。三大主糧全麵爆倉,糧價大降卻還高於國際市場,總量調控失衡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翻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12年出版的相關報告,那時就預側分析到2020年國門人糧食總需求為5.8——5.9億噸。可是,2016年糧食總產就達到約6.2億噸,再加上連續幾年的計劃內進口和大量的自由化無計劃進口,造成國庫大量積壓。宏觀失控造成國家財政千億資金浪費和土地資源的過度浪費使用。

現行市場經濟體係下,不僅是糧食,水果、蔬菜、茶葉、藥材等,未來幾年都將進入什麼都不好賣,什麼都賣不出好價錢的境況,各類農產品超飽和狀態帶來的市場低迷將成為未來幾年中國三農改革最難忍受之痛,大棗、西瓜、蘋果、葡萄、橘子、山藥等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都會在不同地區繼續上演過山車的大起大落,甚至隻落不起……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數據體係支撐下的農業及農產品的“宏觀與微觀統籌的計劃生產和計劃消費”體係的建立和運營,才是解決農產品無序競爭導致的浪費和保護農產品生產利益的最有效保障。

從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這個角度來研判未來趨勢,馬雲說的“計劃經濟將會越來越大”是非常對的。而且中國應當是全球最先開始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消費進行“計劃經濟”的國家。

中國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國,與人口總數相比,我們的土地、林地、水資源、礦產資源卻是非常短缺和匱乏的。節約利用資源,對生態環境進行最嚴格的保護性開發和利用,無疑是未來中國最重要的國策。那麼,從這一點上來判斷趨勢,從農產品種植生產到加工運輸消費的全過程中,未來最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導向,將不再是最大程度地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消費消費需求,不再是生產者和生產品之間的市場經濟下的自由竟爭,不再是以犧牲資源、浪費生產力要素為代價的優勝劣汰,而是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資源環境和生產力要素,最大限度地追求農產品供給與消費的適度與均衡保障。

未來的全人類的主流消費價值觀都將是“適度”,而不是越多越好,這就是趨勢。未來的大數據,是數據雲的集成,然後通過數據優化和數據導引,全麵科學有序高效的導引人類生活的未來。數據,必將如馬雲所說成為新能源、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之一。

大數據時代,讓我們有了以更新更好的“計劃經濟”替代無序競爭市場經濟的更高水平的生產與消費模式選擇。當然,這個選擇不是當下馬上就可以解決的,市場經濟還有一段路要走,但趨勢已來。

五、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本質背後的副產品

關於“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本質是資源配置,經濟學家們的論述無不正確,但有一點大家都沒有論述,就是市場經濟下的副產品。

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保證了市場更具活力,正是競爭下的優勝劣汰,才不斷創造出100多年來的全球經濟和社會的巨大進步,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曆程,也是市場經濟大放異彩的過程。但同時,這種優勝劣汰的無序發展模式卻是以相當程度的資源浪費為代價的,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副產品。

這個副產品在過去100多年,一直伴隨著全球經濟在競爭中浪費著,在中國也是相伴走過了改革開放的四十年。相信未來三十年我們拖著這個副產品,是肯定走不下去的。這個副產品的負效應,是地球未來不可承受之重。當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成為全球主流價值觀和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撐要素時,這個負效應,就具有了超越其它多重生產力要素的一票否決權。

未來,發展一定不再是第一要務,公平、有序、和諧、適度將成為全球社會與經濟的主流價值觀,這就是最大公約數。再出現往溝裏倒中奶、西瓜爛地裏、糧食過期,產品大量積壓以至報廢,就可能等同於犯罪而受到法規的管束和製裁。而這些都是市場經濟的必然副產品。由此,自由競爭的市場化資源配置向著更高水平的新計劃經濟演進。而且,以萬物互聯和大數據為核心的全新科技業態,將為這個演進提供強大新科技支撐。

以我國經濟若幹個重要經濟指標為例:

鋼鐵年總需求約6億噸,產能約12億噸。

煤碳年總需求約36億噸,產能約60億噸。

汽車年總消費約2000萬輛,產能約4000萬輛。

市場經濟的背後是超飽和的生產性浪費——副產品的負效應。

六、模式之爭,實質上是範式之爭

幾十年改革開放到今天,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留下了慣性經濟思想的沉屙。思維邏輯還停留摸石頭過河,以過去和現在看未來。在頂層設計層麵,不是以“戰略導向思維”以終為始的去進行戰略思考……經濟學家們和馬雲的模式之爭,實質上是範式認知和思維邏輯的不同。把思想放在遠端,以決勝條件來製定決勝戰略,然後以戰略定模式,才能有範式共識,相信對趨勢就容易達成共識了。

多個著名經濟學家都對由於主流價值觀和新科技演進帶來的未來社會與經濟核心支撐要素的演變趨勢這麼不敏感,對核心支撐要素演變而必然導致的未來社會經濟結構將更多的向計劃性的演變這個大趨勢看不懂,甚至共同排斥其為“笑話”。知識麵如此陳舊,思維邏輯自我束縛,眼鏡掉地上摔稀碎。其實,彼此的爭論不在一個思維範式。講的不是一個理!

從這個意義上說,馬雲說三十年以後將會有新的理論出來,還真的說的有問題,不是三十年以後,而是現在開始,就需要這樣的理論探索,中國真的需要可以導引社會經濟走向未來三十年的“新計劃經濟”理論,這是不是能成為經濟學家們和企業家的使命?

明顯可以看到,馬雲講的“計劃經濟會越來越大”,根本不是體製模式回到從前,而是一種更高水平的、基於數據的更科學、更精準的資源配置和使用,以此觸摸市場經濟那隻“無形的手”。這一定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更深刻的一場偉大變革,盡管其深度、廣度及核心環節也許我們現在還不能描繪清楚。

科技不僅改變生活,也改變經濟發展結構和產業發展模式。以大數據係統支撐的未來 “計劃經濟”,可能是一個集合了企業家創造力,政府宏觀調控力和科技引導力的新的社會、文化、經濟、自然和諧下的集成性“新計劃經濟”,這一點,中國有理由走在世界前列,這也是中國企業家和經濟學家們麵臨的新挑戰。全球化的大數據應用浪潮,正勢不可擋的洶湧而來。恐怕比馬雲預測的還要快,可能十年就將到來。三十年太久。

是敏銳感知社會經濟核心支撐要素和資源的演變,並據此做出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性判斷?還是更多通過總結經驗教訓,站在現實基礎上對未來發展方向進行的比較分析從而得出結論?這是否就是今天中國企業家和經濟學家的不同思維邏輯?如果是,這正好印證了張維迎老師的對企業家的評判。

七、最後,也和晏老商榷一個觀點

關於“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效率,要知道,從長期來說,效率是決定一切的。您老這是忘了“效率與公平兼顧”長期來說,單純的效率不應再決定一切。未來,公平、效率、和諧、生態的多要素集合,將貫穿整個社會與經濟生活的方方麵麵。另外,我們以上討論的新計劃經濟,可能效率更高。

未來己來,我們不是張開雙臂就可以擁抱未來,需要放開思想的僵繩,讓思想飛,讓思想站在未來之巔,導引我們奔向未來。期待經濟學家當好向導。

【孫北國簡介】

國內知名農業戰略理論研究專家、創聯新農業智庫 首席研究員。

“新三農“理論體係創建人。2016年初,在中央黨校《經濟發展突破點論壇》上,鮮明提出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戰略應從“資源農業”向“資本農業”跨越以及“農牧鄉建一體化”突破性體製創新模式的《關於“三農”重大核心問題的十三個獨立研究觀點》。體現了對中國農業發展戰略、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的全新思考和突破性理論創新。

去年至今,在人民網、環球網、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主流網絡媒體發表了近百篇原創研究文章,可謂厚積薄發。其大格局戰略視野、前瞻性理論創新和可操作可執行的模式、路徑體係,在中國農業理論界獨樹一幟。

為國家提供前瞻性突破性創新的“新三農”戰略頂層設計;為地方政府土地集約化、組織化和新型城鎮化提供從“資源農業”向“資本農業”跨越的區域性統籌的係統化配套解決方案。為新農業投資企業提供“繞開陷阱、少走彎路”的戰略導航。

最後更新:2017-08-24 23:45:15

  上一篇:go 郭敬明怒懟李楓不實言論,可網友們卻不那麼認為
  下一篇:go 馬蓉蹭上誰誰倒黴 郭敬明想安靜可難了曖昧照瘋傳讓人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