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12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福布斯:穀歌應拆分為三家公司嗎?

在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宣布擔任Google公司工程總監之前,我一直認為這家搜索引擎巨頭其實是掛著同一名頭的兩家不同公司。而如今,我覺得實際上是三家。

Google已然成為全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日常工具,這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期。這家公司為互聯網使用者所提供服務的價值可謂是巨大的,也可以說是大到 無法衡量。它為廣告商們所提供的是可以輕易量化並且還具有變革性的產品和服務。如今,帶動這家公司的第三駕馬車就是對人工智能的孜孜追求,這也是庫茲韋爾 加入Google的原因。以上這三項業務各有其優勢和風險,但是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又有多大呢?

我並非Google公司內部人員,在這家公司日常運營中,這些業務之間的區別或許是非常的顯眼,但這三項業務中的任何一項獨立出來都可以成為一家強大的公司。那麼,如果是這樣分拆的話,用戶是否能因此獲得更好的服務呢?

用戶服務

Google的核心業務——搜索引擎——如今已經遍及互聯網的所有角落,從網絡到各種應用程序皆是如此。盡管也曾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 Google做到這一點還是要歸功於其產品足夠優秀。前段時間Google地圖應用強勢回歸iPhone與蘋果地圖產品的黯然失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個 案例清晰地表明了強大的數據庫外加簡潔的設計才是移動應用領域,也可以說是一切領域內成功的不二法門。

Google出品的iOS平台應用程序比蘋果公司自家產品還要強大的事實不僅表明了這家公司具備著強大的核心競爭力,還展現了它對於用戶需求超精準 的把握。對於Google公司和其他提供免費產品的互聯網公司來說,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保持用戶粘度的基礎上還能成功地收取費用(當然是對用戶之外的人 收費)。

正如安德魯·劉易斯(Andrew Lewis)所歸納的那樣:“如果你可以免費使用某個產品,那你就不是客戶,而且被****的商品。”這類銷售的條款當然是極不容易說清楚的,但是 Google做起來卻毫無阻力。試想一下,誰會拒絕一個跑來告訴你說,他可以為你解決問題同時順便借此掙點小錢的朋友呢?隻要公司能做到讓自己看上去是服 務優先,賺錢其次的話,消費者一般都會樂意為之。

但是正如Facebook那場失敗的盈利化努力所揭示出的,任何公司隻要把營銷置於服務之上,就會引發消費者“不公平”的質疑。但是在廣告價格上, 互聯網運營商如果要收取5美分的話,那移動運營商隻能收到1美分(當然,是相對於電視和美元紙鈔而言的),所以,運營商們提升廣告信息滲透力的壓力就會越 來越大,特別是在你的手機上。

廣告業務

上周四,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做出了對Google公司有利的裁決(僅僅附加了幾個小的限製條款),這其實就是一個清晰的信號,那就是反壟斷問題將不 會成為這家公司未來開展對搜索結果進行“置入式行銷”的絆腳石。委員會認為,Google公司實施的對商業相關搜索結果進行“優先處理”和“分類”的做法 沒有對消費者產生實質性的危害。

這個結論對這家搜索巨頭來說是個重大利好,但是其競爭對手恐怕就沒那麼高興了。由於Google公司不斷改善在其一係列產品上——從電腦到手機,從 電視再到汽車——跨平台推送相關信息的功能,這使得許多初創企業或是其他提供類似服務的互聯網巨頭公司很難再找到任何可以突破的細分市場。而且,所有這些 產品都能為Google公司帶來可觀的廣告收入——從競爭對手手中奪取收入。

總體來說,消費者對Google公司旗下的產品還是相當滿意的。比如說新款Google地圖應用,它通過語義和內容關聯線索判斷你所要輸入地名的速 度超乎想象地快。在此過程中,你看到關聯廣告的機會似乎(的確是似乎)相當偶然。但是如果廣告的相關度有所提高,那麼這種“過濾器泡沫”(這個術語是伊 萊·巴裏瑟天才般的創造)就會變得愈發明顯。究竟在何時,類似於“你是怎麼知道我的一切?”這樣的問題會令搜索行為變得偏執起來。

未來

再來看看雷·庫茲韋爾。威維克·瓦德瓦(Vivek Wadhwa)在Tweet上的直播報道稱,周四,庫茲韋爾在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與X獎勵計劃的主席彼得·迪亞曼蒂斯帝(Peter Diamandis)會談時說道:“在Google公司,他將會研究人工智能的高級應用並可以調動無限的資源為之服務。”瓦德瓦的報道還說:“庫茲韋爾想 要開發出能夠真正理解人類語言和語義的技術。”

庫茲韋爾還與Google公司聯合創始人拉裏·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一道投資了“奇點計劃”。他們所希望的有一天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智力的想法很容易陷入對機器的盲目崇拜中去,而且是以人性的丟失為代價。但這卻 是Google公司三駕馬車中的重要一支。

在預測未來方麵,庫茲韋爾曾是常勝將軍,特別是他所預測的科技創新將會以指數級的速度增長,進而會使得人們可以重組自身的基因序列。在他加盟 Google公司的聲明中,庫茲韋爾寫道:“在1999年,我曾說過,十年之內人類就能開發出諸如自動駕駛汽車或是能夠回答問題的手機這類技術,當時許多 人批評說這些預言是不切實際的。十年之後,Google已經研發出了自動駕駛汽車,而且人們也的確可以向自己的安卓手機問各種問題。”

指數級的增長和功率曲線式分布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特別是在科技領域內,因此,庫茲韋爾就提出了“回報率加速定理”。但科技的增長實際上是一係列疊加 的S曲線所帶來的,比如一條曲線走平時,另一條新的曲線開始上揚(據瓦德瓦的報道,彼得·迪亞曼蒂斯帝在周四的活動上顯然也說過類似的話,但是S曲線卻被 誤解成上升和下降,那是貝爾曲線)。蘋果公司的成功軌跡就是沿著這樣的模式,從iPod到iPhone再到iPad,這一係列產品線帶動蘋果公司畫出了一 條連續的成長曲線。但是Google公司卻在努力尋求搜索和廣告業務之外的成長點。Google與庫茲韋爾的聯手或許會推出一個超級智能搜索工具,作為其 持續業務的基石。

在這場野心勃勃的未來之爭中,誰會是最大的受益者呢?是用戶、廣告商還是“奇點計劃”本身?作為用戶至上理念的擁護者,我的看法是,用戶必須要知道 產品的使用條款而且一旦不喜歡這些產品也可以有卸載的途徑。Google公司成功的關鍵,或者說Google的產品要比其競爭對手產品要好用的關鍵原因就 在於它始終是以用戶為中心。現在的問題就是,這家公司是否能為庫茲韋爾和其他的未來學家提供他們為完成崇高目標所需的“無限資源”,但同時又不會讓廣告過 於幹擾到用戶體驗的舒適度。

要想保持良好的用戶體驗,其中一個選擇就是將這家公司一分為三。但必須承認,這似乎有點扯遠了。讓搜索和用戶服務產品變成準公共產品;讓公司內的廣 告業務平台向用戶服務業務付費以覆蓋用戶,而且還要通過未來學家們的高質量的研發來確保用戶體驗度不會下降。最吊詭的事實在於,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奇點計 劃恰恰是令廣告銷售變得越來越難做。難道這家公司的主要功能不是服務自己的用戶和廣告客戶,而是服務於人類的未來嗎?

最後更新:2017-04-04 07:03:25

  上一篇:go 金士頓推出1TB閃存式U盤 達到USB 3.0標準
  下一篇:go html內聯元素,偽類選擇器,字體設置 表單,做網頁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