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的芯:Intel
時勢造英雄在美國西海岸舊金山到聖荷西市(SanJose)之間,圍繞著舊金山海灣有幾十公裏長,幾公裏寬的峽穀,通常稱為矽穀。(在圖中綠線圈出來的部分)那裏之所以叫矽穀並不是因為它生產矽,而是它有很多是使用矽的半導體公司,包括全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公司英特爾公司。全世界一大半的計算機都是用它的中央處理器(CPU),它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是很少有公司可以匹敵的。我們在上一章介紹了摩爾定理和安迪-蓋茨定理,其中摩爾是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而安迪.格羅夫是第四個加入英特爾並把英特爾公司真正發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的CEO。今天,英特爾已經有近十萬人,年產值達三百六十億美元,市值高達一千四百億美元。三十多年來,英特爾公司成功的關鍵首先是搭上了個人電腦革命的浪潮,尤其是有微軟這個強勢的夥伴;第二,它三十年來嚴格按照它的創始人預言的驚人的高速度在為全世界PC機用戶提高著處理器的性能,用它自己的話講,它給了每台微機一個奔騰的芯。
英特爾公司由戈登.摩爾(GordonE.Moore)和羅伯特.諾伊斯(RobertNoyce)於1968年創立於矽穀。此前,摩爾和諾伊斯在1956年還和另外六個人一起創辦了仙童(Fairchild)半導體公司。同IBM、DEC和惠普等公司相比,英特爾在很長時間內隻能算是一個嬰兒。說它是嬰兒有兩方麵含義,第一,它是個人數少、生意小的小公司,第二,在八十年代以前,幾乎所有的計算機公司如IBM、DEC都是自己設計中央處理器,因此這些計算機公司代表了處理器設計和製造的最高水平,而英特爾生產的是性能低的微處理器,是用來補充大計算機公司看不上的低端市場。單純從性能上講,英特爾八十年代的處理器還比不上IBM七十年代的,但是,它的處理器大家用得起,不是陽春白雪。即使在七十年代末,英特爾公司生產出了著名的十六位8086處理器,大家仍然將它看成小弟弟。在很長時間裏,英特爾的產品被認為是低性能、低價格。雖然它的性價比很高,但並不是尖端產品。
雖然8086是我們今天所有IBMPC處理器的祖宗,但是,當時連英特爾自己也沒有預測到它的重用性。當時英特爾公司對8086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市場定位,隻是想盡可能多地促銷。IBM隻不過是英特爾當時眾多大大小小的客戶之一。1981年,IBM為了短平快地搞出PC,也懶得自己設計處理器,拿來英特爾的8086就直接用上了。這一下子,英特爾一舉成名。1982年,英特爾搞出了和8086完全兼容的第二代PC處理器80286,用在了IBMPC/AT上。由於IBM無法阻止別人造兼容機,隨著1985年康柏(Compaq)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IBMPC的兼容機,兼容機廠商就像雨後春筍般在全世界冒了出來。這些兼容機硬件不徑相同,但是為了和IBMPC兼容,處理器都得是英特爾公司的。下圖是整個個人電腦工業的生態鏈。
可以看出在這個生態鏈中,隻有作為操作係統開發商的微軟和作為處理器製造商的英特爾處於一個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英特爾的崛起就成為曆史的必然。這正是時勢造英雄。
當然,雖然信息革命的浪潮將英特爾推上了前沿,英特爾還必須有能力來領導計算機處理器的技術革命。英特爾的CEO安迪?格羅夫在機會和挑戰麵前,最終證明了英特爾是王者。英特爾起步的八十年代恰恰是日本的十年,當時日本股市的總市值占了全世界的一半,日本東京附近的房地產總值相當於半個美國的房市總值。世界上最大的三個半導體公司都在日本,PC裏麵日本芯片一度占到數量的60%(注意:不是價錢的60%)。以至於日本有些政治家盲目自大,認為日本到了全麵挑戰美國的時候,全世界都在懷疑美國在半導體技術上是否會落後於日本。但是冷靜地分析一下全世界半導體市場就會發現,日本的半導體工業集中在技術含量低的芯片上,如存儲器等芯片(即內存),而全世界高端的芯片工業,如計算機處理器和通信的數字信號處理器全部在美國。八十年代,英特爾果斷地停掉了它的內存業務,將這個市場完全讓給了日本人,從此專心做處理器。當時日本半導體公司在全市界掙了很多錢,日本一片歡唿,認為它們打敗了美國人。其實,這不過是英特爾等美國公司棄子求勢的一招棋。1985年,英特爾公司繼摩托羅拉後,第二個研製出32位的微處理器80386,開始擴大它在整個半導體工業的市場份額。這個芯片的研製費用超過三億美元,雖然遠遠低於現在英特爾新的處理器芯片的研製成本,但在當時確實是一場豪賭,這筆研製費超過中國當時在一個五年計劃中對半導體科研全部投入的好幾倍。英特爾靠80386完成了對IBMPC兼容機機市場一統江湖的偉業。
接下來到了1989年,英特爾推出了從80386到奔騰處理器的過渡產品80486,它其實是80386加一個浮點處理器80387以及緩存(Cache)。靠80486的銷售,英特爾超過所有的日本半導體公司,坐上了半導體行業的頭把交椅。順便說句題外話,今天日本的股市不到1990年40%的水平,可是美國卻漲了五倍。1993年,英特爾公司推出奔騰處理器。從奔騰起,英特爾公司不再以數字命名它的產品了,但是在工業界和學術界,大家仍然習慣性地把英特爾的處理器稱為x86係列。
奔騰的誕生,使英特爾甩掉了隻會做低性能處理器的帽子。由於奔騰處理器的速度已經達到工作站處理器的水平,高端的微機從那時起,開始取代低性能的圖形工作站。到今天,即使是最早生產工作站的太陽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公司IBM以及以前從不使用英特爾處理器的蘋果公司,都開始在自己的計算機中使用英特爾的或者和英特爾兼容的處理器了。現在,英特爾已經壟斷了計算機處理器市場。
英特爾摩托羅拉之戰
資金密集型的日本半導體公司終究不可能是技術密集型的英特爾公司的對手。英特爾公司迄今唯一遇到的重量級對手隻有八十年代的摩托羅拉。正如同羅馬帝國的崛起是通過在布匿戰爭中打敗原有的霸主迦太基而完成的,英特爾的崛起是靠擊敗老牌半導體公司摩托羅拉而實現的。摩托羅拉成立於1928年,早在二戰期間,它就是美軍無線通信的供應商。從六十年代起,它在通信和集成電路方麵領先於世界。摩托羅拉比英特爾早兩年推出在小數運算性能上五倍好於8086的16位微處理器68000。68000這個名字是以它集成的晶體管數目六萬八千個而獲得的。而8086隻有不到三萬個晶體管。當時,不少工作站包括惠普、太陽和已經不存在的阿波羅等等都采用的是摩托羅拉的處理器。在英特爾搞出80286的同一年(1982年),摩托羅拉推出了在性能上明顯好於80286的68010,繼續作為當時主要工作站的處理器。據說英特爾為了和摩托羅拉競爭在型號上耍了個小花招,英特爾公司第二代處理器本來應該命名為80186,但是英特爾將這個編號留給了一個不重要的輸入輸出處理芯片,而將它的係列處理器的編號一下跳到80286,不懂技術的人還以為英特爾的處理器比摩托羅拉高一代。在32位微處理器的較量中,摩托羅拉在技術上和推出的時間上完全占了上風,它接下來的68020明顯好於英特爾的80386,除了被用於主要的工作站上,68020還並被蘋果選為麥金托什的處理器。
這時,英特爾公司從外部得到了強援。由於IBMPC兼容機的逐步普及,技術上相對落後的英特爾反而占了更多的市場份額。雖然,摩托羅拉後來又推出了對應於英特爾80486的68030,但是,這時各個工作站公司都開始開發自己減指指令(RISC)的處理器,摩托羅拉隻剩下蘋果一個用戶便很難和英特爾競爭了。幾年後,摩托羅拉幹脆自己也加入了RISC的行列做起PowerPC,十年後,隨著蘋果也開始使用英特爾的處理器,摩托羅拉徹底推出了微機處理器市場。
摩托羅拉並沒有敗在技術和資金上,八十年代以前,摩托羅拉在資金、技術各方麵都明顯強於英特爾。在很長時間裏,它的處理器從性能上講要優於英特爾的同類產品。摩托羅拉之敗,首先是外界微軟的因素,即英特爾有了微軟這個沒有簽約的同盟軍。但是,摩托羅拉自己在商業、管理和市場諸方麵也有很多失誤。如果摩托羅拉自己經營得當,它今天應該能通過精簡指令集的處理器守住工作站和蘋果的市場。
要分析摩托羅拉之敗,我們不妨來比較一下英特爾和摩托羅拉這兩個公司。首先,這是兩個不同時代的公司。總部在美國中部伊利諾斯州的摩托羅拉雖然也是一個高技術公司,也經曆了八十年代的信息革命,但是它的作態完全還是五六十年代的傳統的公司。雖然摩托羅拉對雇員在工資和福利上待遇不錯,但是公司和員工,基本上還是傳統的雇傭關係,公司內部管理層次較多,大部分員工基本上沒有多少股票期權。因此,公司的業績和員工的利益關係不大。英特爾公司則是一的典型的矽穀公司。每個員工的工作強度比摩托羅拉要大很多,但是每個人平均的股票期權也多很多。矽穀幾個比較好的學區的房子,不少被英特爾公司的早期員工買走了,而這些房子靠工資是一輩子也買不起的。幾年前,美國曆史頻道(HistoryChannel)在節目中評論了中日甲午戰爭。美國的曆史學家認為,這是兩個不同時代軍隊之間的戰爭,雖然雙方武器相差不多,戰爭的結果不會有任何懸念,因為一個在專製的農業時代後期的軍隊很難打贏一個興起的工業化國家的軍隊。英特爾和摩托羅拉之間的競爭也是如此。
第二,兩個公司的統帥水平相去甚遠。英特爾公司八九十年代的CEO格羅夫雖然是學者出身,同時也是微機時代最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他幾次被評為世界上最好的CEO。摩托羅拉公司由加爾文(Galvin)兄弟創辦,公司六十年代傳到了兒子手裏,八九十年代傳到了孫子手裏,是個典型的家族公司。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這話果然應驗在加爾文家族上,三代人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孫子輩的克裏斯托弗?加爾文雖然是被"選成"CEO的,但是如果他不姓加爾文,他永遠不可能是摩托羅拉的CEO,甚至進不了工業界的高層。
在業務上,半導體隻是摩托羅拉的一個部門,而微機處理器又隻是其半導體部門的一項業務,可是它對於英特爾來講卻是全部。因此,摩托羅拉即使完全退出微機處理器市場也不過是損失一些地盤,而英特爾一旦失敗,則會麵臨滅頂之災。一般來講,華爾街總是希望一個上市公司有盡可能多的而不是單一的收入來源,摩托羅拉確實是這麼做的,它曾經在計算機的處理器、通信的數字信號處理器、對講機、BP機、手機和電視接收器等很多領域發展。結果每個領域都很難做大。英特爾公司做事情非常專注,直到今天,它一直集中精力於個人微機的處理器上。每一代產品的研發都是集中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每一次都是隻能成功不能失敗。這就像一把散線和一股繩,一把散線很容易被一股繩扯斷。因此,專注的英特爾最終把計算機處理器的業務做得很大、很好,而業務多元化的摩托羅拉最後除了在微機處理器上敗給了英特爾,在手機上碰到了諾基亞,在信號處理器(DSP)上又敗給了德州儀器(TI)。很多人問我雅虎有沒有可能在搜索領域趕上穀歌,我明確地回答——沒有,因為雅虎不可能專注在這個領域。有時,一個好的公司不能完全按華爾街的意願辦事。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讓摩托羅拉和英特爾當時換個個兒,即IBMPC采用摩托羅拉的處理器,而將服務器廠家和蘋果交給英特爾。那麼二十年發展下來,摩托羅拉也很難成為半導體領域的老大,因為它內部的問題沒法解決。
指令集之爭
英特爾在微軟的幫助下,在商業上打贏了對摩托羅拉一戰。在接下來的十年裏,它在技術上又和全世界打了一戰。
當今的計算機係統結構可以根據指令集合分成複雜指令(CISC)和簡單指令(RISC)兩種。一個計算機的程序最終要變成一係列指令才能在處理器上運行。每個處理器的指令集不相同。有些處理器在設計時候,盡可能地實現各種各樣、功能齊全的指令,這包括早期IBM和DEC的全部計算機,今天的英特爾和AMD的處理器等等。采用複雜指令係統的處理器芯片的好處是它可以實現很複雜的指令,但是它存在主要問題有兩個,第一,設計複雜,實現同樣的性能需要的集成度高;第二,由於每個指令執行時間不一樣長,處理器內部各個部分很難流水作業,處理器會出現不必要的等待。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過去不是問題現在是問題的缺陷,就是複雜指令芯片高集成度帶來的高功耗。
針對複雜指令的處理器的上述兩個不足之處,八十年代,計算機科學家們提出了基於精簡指令集的處理器設計思想,其代表人物是現任斯坦福大學校長、美國科學院、工程學院和文理學院三院院士軒尼詩(JohnHennessy)教授和加大伯克利分校著名的計算機教授派特森(DavidPatterson)院士。精簡指令係統隻保留很少的常用指令並將一條複雜的指令用幾條簡單的指令代替。基於精簡指令集的設計思想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使得計算機處理器的設計得到很大簡化,同時由於精簡指令集的處理器可以保證每條指令執行時間相同,處理器內各部分可以很好地流水作業,處理器速度可以比同時期的基於複雜指令的處理器要來得快。精簡指令集的處理器包括很多工作站的處理器和現在最快的SonyPS/3遊戲機的微處理器PS/3-Cell。
雖然複雜指令和精簡指令的處理器各有千秋,但是在學術界幾乎一邊倒地認為複雜指令集的設計過時了,精簡指令集是先進的。尤其是美國所有大學計算機原理和計算機係統結構兩門課全是用軒尼詩和派特森合寫的教科書。在很長時間裏,書中以介紹軒尼詩自己設計的MIPS精簡指令芯片為主。同時,IEEE和ACM係統結構的論文也以精簡指令為主。英特爾設計8086時還沒有精簡指令的芯片,否則我想,英特爾很可能會采用這種技術,而不是複雜指令係統。而一旦走上了複雜指令這條不歸路,英特爾為了和8086完全兼容,在以後的80286和80386中必須繼續使用複雜指令係統。在八十年代中後期,不少精簡指令的處理器做出來了,包括軒尼詩設計的MIPS,後來用於SGI工作站,以及派特森設計的RISC,後來用於IBM的工作站。精簡指令芯片的速度當時比的複雜指令的要快得多。
到了八十年代末,英特爾麵臨一個選擇,是繼續設計和以前x86兼容的芯片還是轉到精簡指令的道路上去。如果轉到精簡指令的道路上,英特爾的市場優勢會蕩然無存;如果堅持走複雜指令的道路,它就必須逆著全世界處理器發展潮流前進。在這個問題上,英特爾處理的很理智。首先,英特爾必須維護它通過x86係列芯片在微處理器市場上確立的領先地位;但是,萬一複雜指令的處理器發展到頭了,而精簡指令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它也不能坐以待斃。英特爾在推出過渡型複雜指令集的處理器80486的同時,推出了基於精簡指令集的80860。這個產品事實證明不很成功,顯然,市場的傾向說明了用戶對兼容性的要求比性能更重要。因此,英特爾在精簡指令上推出80960後,就停止了這方麵的工作,而專心做"技術落後"的複雜指令係列。在整個九十年代,工業界隻有英特爾一家堅持開發複雜指令集的處理器,對抗著整個處理器工業。
應該講英特爾在精簡指令處理器的工作沒有白花,它在奔騰及以後的處理器設計上吸取了RISC的長處,使得處理器內部流水線的效率提高很多。由於英特爾每一種PC機處理器的銷量都超過同時代所有的工作站處理器銷量的總和,它可以在每個處理器的開發上投入比任何一種精簡指令處理器多的多的研發經費和人力,這樣,英特爾通過高強度的投入,保證了它處理器性能提升得比精簡指令還要快。而在精簡指令陣營,九十年代五大工作站廠家太陽、SGI、IBM、DEC和HP各自為戰,每家都生產自己的精簡指令處理器,加上摩托羅拉為蘋果生產的PowerPC,六家瓜分一個市場,最後誰也做不大、做不好。到了2000年前後,各家的處理器都做不下去了,或者全部或者部分地開始采用英特爾的產品了。而最早的精簡指令的MIPS處理器現在幾乎沒有人用了。軒尼詩和派特森作為兩個負責任的科學家,將英特爾處理器加入到自己編的教科書中,以免大學生們再去學習MIPS這樣的恐龍。
英特爾經過十年努力終於打贏了對精簡指令集的處理器之戰。需要強調的是,英特爾不是靠技術,而是靠市場打贏的此戰。英特爾的表現在很多地方很值得圈點。首先,英特爾堅持自己係列產品的兼容性,即保證以往的軟件程序肯定能在新的處理器上運行。這樣時間一長,用戶便積累了很多在英特爾處理器上運行的軟件。每次處理器升級,用戶原來的軟件都能使,非常方便。因此大家就不願意輕易更換其它廠家的處理器,即使那些處理器更快。而其它處理器生產廠家這點做的都沒有英特爾好,它們常常每過幾年就重起爐灶,害得用戶以前很多軟件不能用了,必須花錢買新的。時間一長,用戶就換煩了。第二,英特爾利用規模經濟的優勢,大強度投入研發,讓業界普遍看衰的複雜指令集處理器一代代更新。在九十年代初,英特爾的x86係列和精簡指令集的處理器相比在實數運算上要略遜一籌。但是,英特爾十幾年來堅持不懈地努力,後來居上,而其它廠商因為各自市場不夠大,每一個單獨的處理器芯片的投入遠遠不如英特爾,因此反倒落在了後麵。與其說英特爾戰勝其它廠商,不如說它把競爭對手熬死了。第三,英特爾並沒有拒絕新技術,它也曾經研製出兩個不錯的精簡指令的處理器,隻是看到它們前途不好時,立即停掉了它們。第四,英特爾運氣很好,在精簡指令處理器陣營中,群龍無首。這一戰,看似英特爾單挑諸多處理器領域的老大。但是,這幾家做精簡指令處理器的公司因為彼此在工作站方麵是競爭對手,自然不會用對手的產品,而且各自為戰,互相拆台打價格戰,最後,太陽公司和IBM倒是把其他幾家工作站公司全收拾了,但自己也無力和英特爾競爭了,現在這兩家自己也用上了英特爾的芯片。本來,摩托羅拉最有可能一統精簡指令處理器的天下和英特爾分庭抗禮,因為它本身不做工作站,而各個工作站廠商原本都是用它的68000係列處理器,但是摩托羅拉自己不爭氣。原因我們前麵已經分析過了。
英特爾和AMD的關係
我們在前麵提到摩托羅拉公司時用了"英特爾和摩托羅拉之戰"的說法,因為,那對於英特爾來講確實是一場十分凶險的戰爭,當時摩托羅拉無論在技術還是財力上都略勝一籌。如果英特爾一步走錯,它今天就不會存在了。英特爾和諸多精簡指令處理器公司之戰,可以說有驚無險,因為英特爾已經是內有實力,外有強援。而今天,英特爾和AMD之間爭奪市場的競爭我個人認為不是一個重量級對手之間的比賽,因此算不上是戰爭。我想,如果不是反壟斷法的約束,英特爾很可能已經把AMD擊垮或者收購了。另外,英特爾和AMD的關係基本上是既聯合又鬥爭。
AMD不同於英特爾以往的對手,它從來沒有另起爐灶做一種和英特爾不同的芯片,而是不斷推出和英特爾兼容的、更便宜的替代品。AMD的這種做法和它的基因很有關係。AMD從血緣來講應該是英特爾的族弟,因為它也是從仙童半導體分出來的,也在矽穀,隻比英特爾晚幾年,而且也和英特爾一樣,從半導體存儲器做起。和其它處理器公司不同,AMD的創始人是搞銷售出身的,而一般技術公司創始人都是技術出身。AMD的這種基因決定了它不是自己會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市場導向的,市場需要什麼就做什麼。在AMD創建不久,它就成功地解刨了英特爾的一個八位處理器芯片。八十年代,由於IBM采購的原則是必須有兩個以上的公司參加競標,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裏,Intel主動讓AMD幫它生產芯片賣給IBM等公司。
到了1986年,英特爾不想讓AMD生產剛剛問世的80386,可能是想獨占80386的利潤吧,於是開始毀約。AMD拿出過去的合同請求仲裁,仲裁的結果是AMD可以生產80386。這下子英特爾不幹了,上訴到加州高等法院,這個官司打了好幾年,但是法院基本上維持了仲裁的結果。AMD於是便名正言順地克隆起英特爾的處理器芯片了。當時微機生產廠家,例如康柏為了同英特爾的壓價,開始少量采購AMD的芯片。幾年後,英特爾再次控告AMD公司盜用它花幾億美元買來的多媒體處理的MMX技術,AMD做了讓步達成和解。在整個九十年代,英特爾和AMD雖然打打鬧鬧但是,它們在開拓x86市場,對抗精簡指令集的工作站芯片方麵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它們在市場上的依存要多於競爭。
兩千年後美國經濟進入低穀,精簡指令的工作站的市場一落千丈,太陽公司的股票跌掉了百分之九十幾。放眼處理器市場,全是英特爾和AMD的天下了。AMD這次主動出擊,利用它提早開發出64位處理器的優勢,率先在高端市場挑戰英特爾,並一舉拿下了服務器市場的不少份額。前幾年,因為微軟遲遲不能推出新的操作係統Vista,因此個人用戶沒有動力去更新微機;而同時,因為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服務器市場增長很快,對64位高端處理器芯片需求大增。這樣在幾年裏,AMD的業績不斷上漲,一度占有40%左右的處理器市場,並且挑起和英特爾的價格戰。AMD同時在世界各地,狀告英特爾的壟斷行為。到去年年初,AMD不僅在業績達到頂峰,而且在對英特爾的反壟斷官司上也頗有收獲,歐盟等國開始約束英特爾。這樣一來,英特爾就不能太小覷AMD這個小兄弟了。它決定給AMD一些顏色看看。在接下來的一年裏,英特爾千唿萬喚始出來的酷睿雙核處理器終於麵世了,性能高於AMD同類產品,英特爾重新恢複了它在產品上的領先地位。同時,英特爾在過去的幾年裏將生產線移到費用比矽穀低得多的俄羅岡州和亞利桑那州,以降低成本,然後,英特爾開始回應價格戰。價格戰的結果是,英特爾的利潤率受到了一些影響,但是AMD則從盈利到大幅度虧損。英特爾重新奪回了處理器市場的主動權。現在,兩家都是采用65納米的半導體技術。在未來的幾年裏,英特爾因為在最新的45納米技術上明顯領先於AMD,並且已經開始研發集成度更高的32納米的芯片,它將對AMD保持絕對的優勢。
我認為,總的來講,英特爾並沒有想徹底把AMD打死。因為留著AMD對它利大於弊。首先,它避免了反壟斷的很多麻煩。今天AMD的股值隻有英特爾的5%,後者靠手中的現金就足以買下前者。但是,英特爾不能這麼做,否則會有反壟斷的大麻煩。其次,留著AMD這個對手對英特爾自身的技術進步有好處。柳宗元在他的“敵戒”一文中指出,“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這條規律對於英特爾也適用。英特爾從1979年至今,將處理器速度,(如果以小數運算速度來衡量),提高了二十五萬倍。如果沒有諸多競爭對手的話,它是做不到這一點的。現在它的主要對手隻有AMD了,從激勵自己的角度講也許要留著它,畢竟,AMD在技術上不象當年的摩托羅拉和IBM那麼讓英特爾頭疼。流傳著這麼一個玩笑,英特爾的人一天遇到了AMD的同行,便說,你們新的處理器什麼時候才能做出來,等你們做出來了,我們才會有新的事做。
天步艱難
穀歌研究院院長、美國“人工智能”教科書的作者彼得.諾威格博士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在業界廣為流傳:當一個公司的市場份額超過50%以後,就不用再想去將市場份額翻番了。言下之意,這個公司就必須去挖掘新的成長點了。在2000年後,英特爾公司就是處於這樣一個定位。現在,它已經基本上壟斷了通用處理器的市場,今後如何發展是它必須考慮的問題。
雖然英特爾在整個半導體工業中仍然隻占了一小塊,但是,很多市場,尤其是低端的市場、比如存儲器市場英特爾是進不去的,也沒有必要進去,因此它的成長空間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英特爾的特長是在處理器和與PC相關的芯片製造上,因此它很容易往這兩個市場發展。但是,迄今為止,它在微機處理器之外的芯片開發上不很成功。比如,前幾年,它花了好幾個億開發PC的外圍芯片,最後以失敗告終,現在不得不采用Marvell公司的芯片集(chipset)。除了計算機,現在許多電器和機械產品都需要用到處理器,比如,一輛中高檔的奔馳轎車裏麵有上百個各種有計算功能的芯片,而手機對處理器芯片的需求就更不用說了。英特爾一度進入了高端手機處理器的市場,但是,由於英特爾公司開發費用太高,這個部門一直虧損,不得不於去年賣給了Marvell公司。至此,英特爾公司在微機處理器以外的努力全部失敗。
英特爾公司的商業模式曆來是靠大投入大批量來掙錢,同一代的芯片,英特爾的銷量可是太陽公司的十倍甚至更多,因此,它可以花幾倍於其他公司的經費來開發一個芯片。但是,當一種芯片市場較小時,英特爾公司很難做到盈利。現在,這是它麵臨的最大問題。
英特爾公司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防止開發精簡指令集處理器公司例如IBM的死灰複燃。雖然在個人微機的市場上,英特爾x86係列的處理器在很長的時間內是不可替代的,因為有微軟在操作係統中為它保駕。但是在服務器市場卻不一定,因為,現在服務器主要的操作係統是開源的Linux,而Linux在什麼處理器上都可以運行,因此隻要有一種處理器各方麵性能明顯優於英特爾的,購買服務器的客戶就會考慮采用非英特爾的處理器。在能源緊缺的今天,服務器廠家對處理器最關心的已經不單單是速度,而是單位能耗下的速度。現在,一個酷睿處理器如果晝夜不停使用,一年的耗電量已經等同於它的價格。因此,今後處理器設計必須考慮能耗。雖然這兩年英特爾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但是總的來講,英特爾複雜指令的芯片不如精簡指令的處理器設計簡單,相對比較難做到低能耗。這樣,精簡指令集的處理器,有可能在服務器市場上和英特爾一爭,雖然這不會動搖英特爾的根基。我個人認為,在個人微機以外,今後最重要的市場是遊戲機市場。現在的遊戲機早已不單單是為玩遊戲設計的了,它們成為每個家庭的娛樂中心。IBM等公司至少在目前在這個領域是領先的。IBM已經壟斷了任天堂、Sony和微軟三大遊戲機的處理器市場。實際上,現在這些采用精簡指令處理器的遊戲機無論是從計算速度還是圖形功能上講,都已經超過了基於英特爾處理器的個人電腦。如果下一次技術革命發生在每個家庭的客廳,那麼,IBM無疑已經拔了頭籌。
英特爾雖然雄霸個人電腦處理器市場,但隨著個人微機市場的飽和,它遠景不容樂觀。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反摩爾定理最大的受害者,因為處理器的價格在不斷下降。同時,它在新市場的開拓上舉步艱難,很難擺脫“諾威格效應”的陰影。好在英特爾同時也是安迪-比爾定理的直接受益者,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它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於微軟等公司軟件的更新。
結束語
在個人微機時代,組裝甚至製造微機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連我本人都攢PC機賣過。因此,二十幾年來,出現了無數的微機品牌,小到中關村攢出來的自己貼牌子的兼容機,大到占世界絕大部分市場的所謂品牌機,如戴爾、惠普和聯想。雖然這些計算機配置和性能大相庭徑,但是它們都使用微軟的操作係統和英特爾係列的處理器。從這個角度講,微機時代的領導者隻有兩個,軟件方麵的微軟和硬件方麵的英特爾。有人甚至把PC機行業稱為英特爾/微軟體製。
英特爾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在於,它證明了處理器公司可以獨立於計算機整機公司而存在。在英特爾以前,所有計算機公司都必須自己設計處理器,這使得計算機成本很高,而且無法普及。英特爾不斷地為全世界的各種用戶提供廉價的、越來越好的處理器,直接地使個人微機得以普及。它大投入、大批量的做法成為當今半導體工業的典範。它無疑是過去二十年信息革命大潮中最成功的公司之一,但是今後除非它能找到新的成長點,否則它會隨著PC時代的過去而進入自己平和的中老年期。
最後更新:2017-04-03 16: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