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父張小龍:怎樣做簡單的產品經理?十
這個可能非常難解釋,我就比較簡單的說一下。這裏可能有些開發人員會非常理解,其實跟代碼非常像,但你把代碼變成複雜的係統的時候,它是有自己的結 構的。產品也是,很簡單的一個產品可能包含了上百個功能在裏麵,這些功能你可以像寫代碼一樣,按一個線性的方式把它串起來,但是也可以做成一個很有架構在 裏麵的東西。這是考驗一個人對產品的見解是什麼樣的。我們心中一定要有一個產品的架構在這裏,而不是說我們這個產品就是一大堆功能的集合,隻是一個無序的 集合,那樣就很糟糕了。那樣他就沒有自己的骨骼和係統架構。
另外還有一個產品技能的心態,這也是我感觸比較深的,就是跟人討論問題的時候會爭論起來。對產品性能來說,我覺得它是抱著一種求知的態度來討論,而 不是爭論誰贏了誰輸了這樣一個觀點。如果是這種求知的話,當別人說服了你,辯贏了你,那你很高興,因為你接觸到了新的知識。我們應該鼓勵這種辯駁,但不是 為了自尊心而戰。
所謂自尊心而戰就是我經常持一個觀點,然後領導不同意,我覺得很受傷。那這個就不是一種辯駁,不是一種求知的心態了。不像代碼我們驗證一下就運行出 了,產品方麵的觀點其實會容易產生分歧,這種分歧爭執可能也會比較多。如果為了抱著從中獲得更多一些洞察或者更多一些知識,我就不希望別人能夠說服我。我 舉一個例子,像剛才我們一言帶過的功能,比如說已讀和已發送的狀態,這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技術總監(大衛)提出的,他是邏輯性非常強的人,跟我爭論說他覺得 要有這個東西,一定要有,這是我們區別於QQ或者傳統IM的一個不同的地方。我認為不應該有,我們在這個點上開始爭論,爭論了整整3天,什麼事情都沒幹就 在爭論這個問題。這樣爭論的結果很好,他為了說服他會做一些CE,給同事發一些問卷,然後在問卷裏麵列一大堆問題,通過這種調研的方式來找到證據。這樣的 過程我覺得非常好,大家是要給一些證明。後麵兩句話其實有點矛盾,這個其實不太好解釋,我們就不說了。
如果我們拿微博做案例的話,它的重點用戶是誰,把用戶分出來,它的核心需求是什麼,是一種自我存在感,就是心理訴求是什麼。它的黏性是什麼?是好友 圈。就像我不會認同新浪微博是因為有些名人在那裏,所以有人去,我認為陌生人是黏不住人的,隻有朋友關係才會讓你有黏性。一個陌生人寫的微博再多,你幾天 不看你都不會覺得有什麼,但是朋友們的動態你會覺得很感興趣,所以我會認為說這種核心的黏性會在好友圈來產生。那多少好友才算多?我覺得三五個好友就可以 了,而不是說越多越好。這些觀點會影響你在做的產品。
就像在微信裏,我們不會把你所有的QQ好友導到你的微信通訊錄,也不會把你的手機通訊錄好友全部導到你的微信好友裏來,這個也是同樣的觀點:我們不 認為好友越多越好。我們再回答一些問題,比如說怎樣傳播、怎樣滾動起來,當然不是拉動,是自發的滾動。怎麼樣互動,怎麼樣有一個重點用戶的突破口,從當時 做的一個小的案例分析。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所說的都是錯的”,這是我在微博裏的簽名。這是為了告訴大家,我今天說的大家不要當作一個正確的東西,事實上隻是一家之言,大家可以想辦法去找到證據推翻它。教條是沒有意義的,我平時也不大喜歡到處分享東西,因為分享的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
相反每個人自己體會到的東西才是自己的,就像我們要解釋“什麼是光”這個問題。如果有人生下來天生就是瞎子,你跟他解釋一輩子什麼是光他也不會知 道,除非他睜開眼睛看了一次,那不用解釋他也知道了。這對一個瞎子而言是解釋不清楚的,不管你用多少語言都解釋不清楚。我覺得產品裏的思考和體驗也是這 樣。
最後更新:2017-04-03 12: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