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9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MIT新研究|如何讓自動駕駛汽車做出道德選擇


0?wx_fmt=jpeg

我們人類經常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不是把鑰匙放在冰箱裏之類的小錯,就是把烤箱開上一整天這樣的致命錯誤。我們通常會表現得魯莽,健忘,自負,難以集中注意力——一些當我們以百公裏時速駕駛一輛兩噸重的金屬機器穿越大街小巷時極為致命的特性。導致車禍的五大首要原因有四項可歸結為人為失誤。

電腦,相比之下,就有著極為務實的思維。它們以程序設定的,經過計算的方式來收集數據並作出反應。自動駕駛車輛已經顯示出了相比人類駕駛更高的安全性。近幾年人工智能方麵的進步速度甚至使得一些專家預言2030年前人工駕駛將被非法化。

機械智能可能需要處理一些棘手狀況:為了使某些人存活某些人必須得死。

不過,正如大部分司機所了解的,駕駛可能需要你在不到一秒內做出沒有明確答案的抉擇。

一隻小鬆鼠衝到路上——你會冒著撞上其他車輛的危險突然轉向,還是徑直開過去並祈禱鬆鼠還活著?如果是狗呢?又或者是個罪犯?又或者是孩子?到底哪些生命是值得你冒險的?這些問題困擾著全球的研究者們。現在他們將從你們身上尋求答案。

“自動駕駛車輛現在已是大勢所趨。”

麻省理工畢業生以及研究助理Sohan Dsouza告訴Digital Trends“這是件好事,大體上來說,因為它們每天將拯救無數正因人類司機的失誤而喪失的生命並給無數沒有駕駛能力的人帶來獨立的機動性。”

  0?wx_fmt=jpeg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Dsouza,Edmond Awad,以及他們在MIT媒體實驗室的研究團隊開發了道德機器,一個使使用者接觸道德抉擇,詢問他們一輛自動駕駛車輛應當如何應對的平台。每個場景都提供了一些背景要素,包括受害者的年齡性別,他們的社會地位,以及他們是否遵紀守法。參與者被要求在13個兩難境地中做出抉擇。這些結果被作為眾包數據堆積起來,並在未來用於倫理儀器的開發中。在做出抉擇後,用戶還可以比較其他用戶的選擇,甚至設計自己的場景供他人解答。

“我們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在公眾中引發爭論,”Dsouza說“特別是引起用戶,製造者,保險業者以及官方人員間的對話”

不是所有的車禍都可以避免,而自動駕駛車輛需要處理你死或是我亡可能性依然存在,很像是經典的哲學問題,即著名的電車變軌問題。

人們琢磨電車問題將盡50年了。其中,一輛列車正行駛在即將撞死五人的原軌道上。你有一個開關可以使列車變軌,使其隻會撞死一人。你會幹預還是袖手旁觀呢?

“對於這些可能性很少有基於實驗的研究,”Dsouza說,“介於此,我們需要製造一個平台來生成大量具有複雜因素的場景並以一種易懂易用且身臨其境的方式把它們呈現給用戶,以此來建立人們如何看待及其所做出的道德選擇的模型。”

道德機器已經收集了在1100萬場景中人們的答案。盡管團隊還沒開始對這些數據深入分析,但他們已經發現地區差異暗示了未來研究路困難重重。“平均下來,來自西部鄉村地區的參與者更為重視減小傷亡數目的價值——也就是說,相比東部人,他們更讚同功利主義的選擇。“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6-10-11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6-02 19:33:44

  上一篇:go  自然語言處理透析希拉裏和特朗普各自的“演講範兒”
  下一篇:go  Airbnb數據科學團隊進化論:如何由內而外實現數據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