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還有哪些未挖掘的社交需求?
全國數量達到1.4億的90後,顯然已經成為手機第三屏上最活躍的群體。移動端上,圍繞移動應用的競爭從未停止,以微信為代表的熟人社交,以秘密為代表的匿名社交,基於地理位置的交友社區陌陌,同性社交的Zank......隻要你想到的,差不多已經被這些活躍度極高的APP瓜分完畢,難道滿足用戶社交需求的想象力就此終結了嗎?90後人群對於移動社交還有哪些可能的需求?
調研形式:問卷調查/陌生訪談
調研範圍:在讀、在職兩個細分90後人群
調研背景:眼下這個移動互聯網創業的黃金時代,大批年輕的創業團隊懷揣著新奇的點子,在這片紅海中打拚,然而創業者們比我們更清楚,這是一個最符合二八法則的生態圈,最終能在競爭中成功的團隊少之又少,據一項公開的統計數據顯示,有2/3的創業團隊將被直接拍死在沙灘上。而我們選擇90後作為調研對象基於兩個基本判斷:
一、據我們對創業團隊的走訪,在競爭壓力下,眾多創業團隊開始致力於“尋求差異化”。比如,產品並非追求大而全,而是針對某一個細分的群體來開發創新型移動應用。90後這一特殊群體,自然成為了創業者們研究的對象。
二、社交,已經是當下產品開發設計的必備元素。那麼,90後的社交圈又有哪些特點?在混亂的社交市場,創業者如何成功推出一款針對90後群體的社交產品?
以下是報告全文摘要,由鈦媒體編輯宋長樂撰寫:
國內社交產品市場的格局和特性
以微信為代表的熟人社交,以秘密為代表的匿名社交,基於地理位置的陌陌,甚至最近比較火爆的短視頻社交美拍——這些應用最終能夠風靡,根本原因在於:用戶分享與獵奇的本質需求和欲望。
社交應用鼻祖Facebook當年崛起,也正是率先發掘出了網絡用戶強烈的社交需求。
當然,光抓住用戶心理隻是一個開頭,從Twitter到Instagram,產品本身都具備新鮮、有趣、有用、好玩兒等特點,才得以有效保持高強度的用戶黏性,促使用戶互動、分享,同時獲得大量UGC內容。
主流社交產品暫且不論,基於興趣圖譜的社交產品就已經數不勝數。每一款社交產品都聚集著獨有的人群,形成一個小圈子,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潛意識的為自己貼上標簽,選擇符合自己個性的圈子,然後在圈子裏交流、分享。
如果我們回溯移動互聯網之前的曆史,如今的線上社群,恰恰是之前線下社交圈的轉化,都是以“共同點”來維持關係。但隨著我們使用的社交產品越來越多,用戶很難不產生厭倦感。當下社交產品同質化過於嚴重,熟人社交似乎已經沒有新意和新玩法。這也正是充滿獵奇、刺激的私密社交之所以火起來的原因。
90後群體的移動生活有5個突出特點
作為當下最具代表性的90後,這個社會給予了他們太多標簽:叛逆、另類、自我......但提到社交產品,又不得不說,90後著實是與移動互聯網關係最親密的一代。
根據統計表明,中國的“90後”約有1.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1.7%左右;而在個人上網設備中,90後用戶通常使用的設備是手機,占比接近40%。為此,鈦媒記者在一周時間裏,采訪了17位90後在校學生,以及13位90後在職人群(再次注明,此次調查針對的是兩個90後細分群體的小批量田野調查)。
鈦媒體對樣本人群的走訪,本著對於九零後人群在現象層麵的觀察,希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經過調查和後期的分析,鈦媒體團隊總結出了90後人群在移動生活中體現的幾大特點:
一、少耐心,喜歡快消性產品,樂於網購
二、反權威、更自我
三、喜歡嚐試新的事物,但也容易被鼓動
四、對社交媒體重度依賴
五、注重簡單的分享,主動創造性不強
在調查過程中,一位受訪者給鈦媒體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對鈦媒體說:“作為90後,比如我,甚至身邊的室友、朋友,找實習或者找工作更注重工作是否開心是否有興趣,而不是非常在意工資,喜歡曬一切自己覺得厲害的東西,以滿足認同感,有種炫耀的心理。”
但這位受訪者在深入訪談中同時坦言,有時候看到朋友各種曬幸福,會帶來對自己生活狀態的不滿,由於思緒很敏感,就會覺得很矛盾,甚至是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如果說70、80後的成長是跟隨著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腳步,那麼如今這個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則造就了90後這個特殊群體。
每個階段,都會衍生新的需求
對於創業者來說,怎樣才能發現90後群體最真實的社交需求?
首先,從本質上看,社交就是聯係。而聯係就是解決距離,但是同一個人和A的距離,與和B的距離很多時候不是等距離的,現在的社交關係,除了最常聯係的那幾個人之外可能全部都是弱連接關係。那我們就需要既能維護現有關係,又能得到周圍人信息的方法,由於現代都市生活的快節奏,所以關鍵的一點就是不需要天天聯係。除此之外,以微信朋友圈為例,現在充斥著很多買賣交易、心靈雞湯,這些信息我們不願意看到,甚至是厭惡的,然而發送這條更新的人恰好是朋友,一方麵不能拉入黑名單,另一方麵,對方發送的訊息有時很幹貨,充滿趣味,但如果屏蔽了就無法看到對方的任何更新。
所以,從用戶需求角度,我們會很自然的想到是否有一種方法可以屏蔽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隻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因此我們可以給出一個基本判斷:下一個社交需求的關鍵詞就兩個字:篩選。也就是說,把所有好友的朋友圈裏,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都聚合一起,這個想法是好的,不單是90後,也是大多數人的需求,那該如何實現?單是敏感詞屏蔽,就需要很強的內容分析能力,或者可以直接利用大數據監測平時的閱讀習慣和喜好?需求到了這裏,就遇到了瓶頸,很難突破,當前的大數據也隻是炒概念。以上就說明,即便當下的社交產品能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到了一定階段,還是會發現新的需求,這恰恰和90後善於發現、敏感的心理相切合。
如果你恰好是一位創業者,那麼要想抓住90後這個細分群體,不妨從上述思路來設計你的產品。鈦媒體編輯基於調研結果,嚐試為創業者們擬定一份針對90後社交產品的通用版“商業計劃書”:
目標市場(人群):90後
人群特點:社交產品重度用戶、自我、缺乏耐心和堅持
產品構想(功能特色):
1、在滿足社交需求的基礎上,產品能過濾篩選個人喜歡的信息
2、伴隨微信的開放以及一些社交產品新增更多功能,可以看出社交產品幾乎是朝著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趨勢發展,未來可能有一個簡單、閉合的產品替代微信也說不定。
3、功能上最好是可以讓用戶減少對手機和社交產品的依賴
4、 90後是一群注意力被分散的群體,但90後有著自己的夢想,沉浸自我表現的他們朋友圈裏說夢想擔心會被嘲笑,這就需要一個地方(社區),能夠讓他們大膽的說出自己的夢想。如果這款產品可以為用戶提供夢想實現計劃,甚至是進度跟蹤,這樣用戶每天打開看到的是自己的進步,會很有自我成就感。
市場規模:1.4億90後群體(正在冉冉升起的00後也可以列入其中)
競爭格局:當下社交產品基本滿足用戶需求,市場趨於飽和,想要改變用戶習慣很難,排除幾支主流社交產品之外,即便是創新性社交產品推向市場進度也很緩慢,但這樣的市場格局下,也讓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產品、整合資源。
市場時機:社交產品的亂象,很多所謂的硬性需求都是被營銷人士炒出來的,禁不起市場和時間的考驗,迫使人們需要一款簡單、有趣、好玩的產品取代當下的社交方式。
關於競爭優勢、產品成功的必要條件,顛覆性的創新將是最大的競爭優勢。在營銷方麵,羅永浩著實是一個值得參考的例子,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懂得製造話題、吸引媒體和受眾注意力的人物,他很明白用戶想什麼,善於揣摩大眾心理。而且在手機市場飽和,很難突破的市場現狀,他的宣傳點在於情懷和堅持,不為輸贏,隻為認真,他所宣傳的不再是一款產品,而是凸顯了一種情懷。創業難,守業更難已經是再熟悉不過的話題,所謂“剩者為王”說的就是能夠在創業路上堅持下來的團隊。
以上就是基於兩個細分市場的90後群體的調查獲得的結論性內容,以此來評估針對90後這個群體的社交產品機會。事實上,在調查過程中鈦媒體團隊發現,很多 90後不知道自己究竟還有哪些需求沒有滿足,甚至有人說,如果有一款產品能夠每天早晨告訴我該穿什麼衣服,買東西該選擇哪件,就太好了。這話也正透露了當下很多90後的“選擇恐懼症”。
90後這個群體,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誰先把90後的社交模式琢磨透徹,誰將占領市場高地,然而對於創業團隊來說,首先要做的是針對某一個更細分的90後群體,通過精細的數據和調查,得出最簡可行產品(MVP),在此基礎上擴展,深入優化,從而得出最佳解決方案。
最後更新:2017-04-03 08: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