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智能硬件所收集的都是無用數據?
自入行起,長久以來,宅客君一直存著一個疑問:每家智能硬件都以收集數據作為主打功能,但從來沒有一家能真正利用這些數據。為什麼會這樣?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專注於產品的宅客工作室小夥伴們,過手少說也有數百款硬件產品,但真討論起來,都覺得數據分析這一塊,沒哪家是可以說出來推薦的。大家都還在起步階段。
這個事兒說起來很尷尬。廠商們宣傳中經常說:通過積累數據,可以做到基於個人習慣的推薦設置、自動設置、不同設備無障聯動以及更深入的研究,但實際這些功能一直在跳票,產品裏完全沒有體現。
為何如此,是否因為數據本身沒有價值?
百度CEO李彥宏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次活動提出質疑,“最近比較火的智能硬件,手環、眼鏡,搜集很多的數據,但這些數據拿過來,其實是用不上的,沒法分析。”李彥宏認為,目前收集的數據不對口。像常見的計步、睡眠記錄之類數據意義不大,它並不能告訴你身體狀況如何、作為醫生的診斷參考;反而那些目前還未有人收集的比如長時段的刷牙時唾液數據,可以作為癌症等病症分析的數據。
而在另一端,智能硬件廠商的回應很無力。大家對數據都用的很差勁,比如市麵上的智能體質秤可以檢測多項身體指標,但它們從來不提指標背後的含義,像身體水含量,我了解自己每天這個數據有什麼意義嗎?再比如空氣檢測儀,我即使看懂了每天的空氣質量,又能有什麼用?它們通常宣傳的很高大上,通過xx神經模型、xx記憶模型來進行推薦分析,但實際效果卻是連通適的配置都不如。
更有力地質疑,來自於數據準確性。百度百家在最近一次論壇上公開了一項測試:十餘款手環記錄同一個運動過程,但呈現的步數、路程距離、消耗卡路裏都各不相同。宅客君在使用體質秤、空氣檢測儀、基於模式識別的硬件等產品時也遭遇了同樣地問題,沒有一款可以聲稱自己的產品數據完全準確,甚至很多連精度範圍都沒法給出。連數據精度都無法估算,哪還能談數據分析和利用?難道錯誤的錯誤就會變成正確?
我們都會憧憬,在未來通過收集數據能夠賦予產品更多可能性,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享受生活。但現實情況是,在智能硬件領域大家都還不知道該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來達到想象的效果,現在的嚐試離目標太遠。
宅客君以為,就目前的智能硬件產品,更多地應該是考慮設備對用戶的痛點是什麼,更好的為用戶解決了什麼,數據需要長時期的運營、分析才能發揮效應。在產品還不成熟的階段就強說數據利用,於自己、於行業都沒有好處。
最後更新:2017-09-06 1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