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的背後
有一次閑來無事翻看一個朋友的朋友圈,結果除了封麵沒有任何動態,隻有一條灰杠和一句“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我突然就嚇了一跳,以為是她屏蔽我了,想想不可能啊,我們的關係還算親密,也沒鬧什麼別扭,她沒有理由屏蔽我。後來才知道這是微信的新功能,朋友圈動態可以選擇展示最近三天、最近半年及全部開放。
作為國內目前使用人群最廣的社交軟件,微信的很多功能確實很好的迎合了我們的社交需求,像分組可見和不看對方的朋友圈等。一方麵這些功能確實為我們提供了方便,同時,也保護著我們敏感脆弱的神經,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維係著那些不鹹不淡的情誼。
可朋友圈僅展示三天的用意我就不懂了,而且被擋在朋友圈之外確實不開心啊,尤其是關係還不錯的人。我也問過我的那個朋友,她說新的好友在不斷添加,我為什麼要把我的生活展示給那些陌生人看,多沒隱私,多不安全啊。
你看,她把她的好友叫做陌生人。當然她指的是一部分好友,可你細想一下,朋友說的也沒錯,我們的好友列表裏,有多少是真正的朋友呢?有的人可能僅一麵之緣,有的甚至連麵都沒見過,他們對於我們來說甚至連認識都算不上,你可能隻知道他是賣房子的,他是賣寵物的,他是做理財的,僅此而已。
我翻了一下我的通訊錄,不到200位聯係人,能夠算得上朋友的估計在三五十人,關係不錯的可能又要對半砍,特別好的就再砍一次吧。
砍完之後我就有點傷心了,感覺闖蕩江湖這麼多年就交到了這麼幾個朋友,不免覺得有些失敗。記得有這麼一項人類學方麵的研究,叫做150定律,說的是我們人類的智力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是148人,四舍五入就是150人。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開放的說法,不知道什麼樣的人需要跟150人維持不錯的關係。雖說人人都有社交需求,可畢竟那也隻是你眾多需求中的一種,還有人說為了好辦事,可這個和平年代,真正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會有多少呢。
這裏說到的就是社交的話題了,我看過一篇文章,也比較認同作者的說法,他說我們的社交分共情性社交和功利性社交兩種。共情社交說的呢,就是什麼人找什麼人,基本來說是基於興趣愛好建立起來的社交關係,比如你喜歡跑步,你可能也喜歡跟跑步愛好者交往,你們可能會相約跑步或進行其他活動。還有一種叫做功利性社交,就比較好理解了,說的是為了直接間接的獲得某種好處而和對方交好。
說到這裏想起我一個男同事,他比我小幾歲,剛畢業沒多久,因為我們兩個都愛遊山玩水,閑著沒事就相約一起看看花觀觀海,因為我工作時間比他長,又算是他的前輩,景區門票啊,下館子啊都是我出錢,在我連著請吃了四次後,他還沒有回請的意思,我就不幹了,你一個糙爺們兒讓我一個小仙女不停的請吃飯你好意思嗎?雖然我比你工作時間久,可你多少也要回饋一下不是,一個大男人你這樣真的好嗎?
我另外的朋友就說你太傻,跟他在一起玩什麼?他一個應屆生能帶給你什麼幫助呢?你應該跟更有能力,對你有幫助的人多交往。你看,我跟我的同事之間就屬於共情社交,我另外的朋友對我的建議是讓我去做一些功利社交。
因為公司方麵的原因,很快我跟我的同事都從原公司離職,分別去了不同的公司任職。後來他知道我進了一家IT公司,我當時正在做然之協同的測試工作,正好他們公司有考慮用協同辦公軟件,就詳細詢問了我關於然之的情況,後來我們就再沒有聯係,盡管他還在我的通訊錄裏,我們還是彼此的好友。
通過我的例子,你發現了嗎?我們的社交說複雜很複雜,說簡單也很簡單。如果隻是單純的共情社交就不要牽扯到太多利益,不然維持不下去,當然通過興趣愛好成為密友也有可能,那就要上升到價值觀的高度了。
功利社交呢要維係就更累了,像我朋友對我的建議,多跟有用的人在一起,我當時聽了很是一驚,心想說的對啊,在此之前我壓根沒考慮這些,混了這麼多年還沒混出點什麼名堂來估計跟這個也有關係。可你仔細想想就會明白,別人會因為你需要就無故幫你嗎?你對於他來說一定也有某些“利”可圖,你們的關係才能維持。如果別人肯為你兩肋插刀那你們的交情一定到了你也會為了對方舍命的地步。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要不停的加陌生人呢?盡管他在你的通訊錄裏,但他不是好友,你想買房,買寵物,理財隨便都有很多選擇,甚至可以貨比三家呢。我的觀點是他除了占據你的手機內存,可能不會對你有特別多的幫助。
所以,與其加了好友又費勁心思的提防,倒不如有選擇性的添加,添加那些你可以坦誠麵對的人。

最後更新:2017-07-14 15: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