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33 返回首頁    go 阿裏雲 go 技術社區[雲棲]


郭敬明的名聲問題

郭敬明的問題不是“牆倒眾人推”,而是這牆每出現一次裂縫,都會有人指出:看,這牆本就是倒過的,為何還壘得如此高了?

文 牛油果

8月21日晚上,郭敬明以一種令人震驚的方式上了微博熱搜,將他帶上去的正是旗下作者李楓。後者指其“性侵”,選擇了撕破臉與其對抗,郭的回應簡短,你是捏造,我已走法律程序。

此案尚未公斷,各種猜測頗多,細看文章內容,起碼最後一段描述郭與他人關係的文字,或涉嫌“侵犯名譽權”。

但傳播不可逆,這段話無疑已形成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力,將郭本有滑落趨勢的社會形象再度拉低了,甚至還有人翻出多年前網站上的勐料,與各當事人一一對應。接踵而至的,是網友對郭的指責、怒罵、揶揄。不管結果如何,可想而知的是,這將成為郭的一個新標簽,大眾娛樂的新話題。

站在大眾的對立麵,似乎成了郭敬明目前深陷的一種困境。

2016年10月,在電影《爵跡》的媒體會上,郭敬明曾痛哭:是不是因為我叫郭敬明,做什麼都是錯的?我們願意相信這次的哭泣是真實的,因為這發生在票房“慘敗”之後。很明顯,他試圖將失敗原因歸結為大眾對“郭敬明”三字的標簽化,這句話顯示了他很多的委屈與不滿,更顯示了,他已經覺察到自己的名聲問題開始影響賺錢了。

電影上映前還有一段小風波,也和這三個字有關。上映前夕,郭曾發微博指責樂視影業,稱其在宣傳中拿掉了自己作為導演的署名,他的憤怒同時圈給了張昭(創業家&i黑馬注:樂視影業CEO)。從樂視後來模模煳煳的回應來看,他們此舉主要是擔心後續的賣座問題。這就很能體現合作雙方對“郭敬明”三個字的不同理解了。

他是否真實感受到了大眾與自己的對立,這一點很難說。因為他對“大眾”的看法,看起來並不是那麼在意,他隻是堅持地將自己的商業之路進行了到底,小時代一拍再拍。他的痛哭,更多可能來自粉絲群體收窄的失落。

商人郭敬明,本也不必和大眾發生什麼關係,聚攏屬於他的信徒,維持商業帝國的運轉即可。像媒體描寫的那樣,對待工作嚴苛,經常連軸轉,對旗下員工也多是嚴厲,在合作夥伴眼中也是個靠譜的,能帶來共同利益的夥伴。他販賣的,也是他最擅長炮製的,青春情懷。當年萌芽係的青春作者一大批,都寫成長與疼痛,但也隻有郭敬明把這做成了一門生意。很多作者成年後開始思考更多的成人世界的問題,郭敬明則發現了商業世界的真諦:一代代的人在成長,青春小說的需求是永遠填不滿的。就像割韭菜,一茬茬的。

郭敬明最初的商業帝國的確建於他的粉絲之上,當時的“小四教”也和如今最紅的明星粉絲帝國沒有分別,是媒體不好觸碰之地。之後他開公司,將經驗推而廣之,招新作者,開始生根發芽。娛樂明星養成的那一套也被郭拿來複製到了他的“最世”商業帝國,作者有定位有粉絲,互相之間在微博上導流。

作為商人的郭敬明成功之處還在於,在發現公司主營業務出現問題的時候,能及時找到新業務,並根據優勢進行轉型。在電影行業狂飆突進的前幾年,他的“青春情懷”被影像化,成了熒幕上的《小時代》。為了迎合新年輕人對新偶像的需求,他總是用那些最新的麵孔,流量與話題兼備的明星。

要知道,在絕大公司2015、2016年才開始發布IP電影單的時候,他早於2013年就把小時代搬上熒幕了。大量的人醒悟過來時,郭老板早已賺得盆滿了。第一部《小時代》的票房是4.84億(創業家&i黑馬:公開數據),前三部小時代票房合計過了10億。郭敬明對於商業、市場的理解可謂深刻。

前幾部都收獲頗豐,一部電影票房失敗,創作者不至於當眾痛哭,郭敬明哭的原因,可能是感受到了自己正在遭遇的困境,他擔心的並不是一部電影的失利。而這種困境的根源並不來自商人郭敬明,而是之前的“文人郭敬明”。

一切又要說到來路,和他的發家有關。郭敬明的兩部成名小說,《幻城》被指抄襲《聖傳》,《夢裏花落知多少》被指抄襲莊羽《圈裏圈外》,後一書被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判定“整體上構成抄襲”,判郭敬明道歉,但郭僅完成賠付判決,在微博上稱“不會道歉”。從此後看來,判決也沒有對他的文學事業造成什麼影響,反而越做越大,擁躉無數。汙點被掩蓋,不代表不存在,“抄襲”二字已在很多人心中推翻了他作為作家的身份。

付賠償金而不道歉,郭敬明也真是深謀遠略,因為一旦向原作者道歉了,承認自己抄襲,擁護的人則更少了,又怎麼會有後麵的這許多事呢。

之後郭敬明華麗轉身,成立了專門生產青春文學的公司。雖也有許多紅人作者,但最大IP,無疑郭莫屬。

《小時代》是郭第二件受到非議的事,大眾的攻擊點主要在“《小時代》所塑造的價值觀”上。《小時代》集中展示了郭敬明喜歡的生活,其中對奢侈品的喜好其實在早年的《夢》一書中也有端倪,隻不過《小》又將其放大了。知乎上有人問,同樣是描寫富貴生活,《紅樓夢》和《小時代》的區別是什麼,點讚最多的人答:《紅樓夢》是從賈寶玉的角度寫賈府,《小時代》是劉姥姥寫賈府。

這體現了另一個群體對郭敬明花費心力所建起的影像世界的鄙夷。

但這對郭敬明的成功沒有影響,他的兜售對象,正是沒有進過賈府,對賈府有憧憬的人。

反對聲不絕於耳,但小時代卻一直成功——直到《爵跡》出來,在大量自媒體的吐槽之下,大眾輿論終於發出了影響力,去看郭敬明的電影,成為了一件不好意思說出口的事,這簡直就好像當眾承認了自己是一個膚淺、空洞及愛慕虛榮的人。

這和“郭敬明”三個字有關。也和他長期以來給大眾混亂的定位有關。

如果他長期沉默不語,像許多經營青春文學的商人一樣,便不會招致如此多的關注;但他的商業卻又建立在自己的聲名之上、粉絲之上,建立在一個必須以原創為基本準則的“作家、導演”之上,這就使得他很難做一個純粹的商人,他需要像明星一樣經營自己,推他的青春係列。

他是個優秀的炮製者、操盤者,卻往往又以創作者的身份示人,但創作史又有汙點,這就是矛盾的。郭敬明有四千萬粉絲(創業家&i黑馬注:是吳亦凡的1.6倍,比鹿晗還多兩百多萬),很難想象一個擁護者如此之多的人會說出“是不是隻要有郭敬明,你們就不看”,可見這粉絲帝國已成頹勢。

郭敬明現在的問題就是名聲問題。他的一切都是基於“郭敬明”這三個字紅的,也逃脫不了這三個字帶來的所有評價,樂視影業想把這三個字從宣傳海報上拿下來,致使一部作品沒有創作者,也是不可能的。

粉絲帝國漸頹,又找不到和更廣泛意義上的大眾相處的恰當關係,郭敬明的尷尬處境還會繼續存在,不管之後再出現什麼更讓人訝異的新聞、爆料。而當這爆料和郭敬明的名聲有關時,困境便更深了。

要上市,就上創業家

邀您加入黑馬成長營,一起成為創業明星

最後更新:2017-08-25 09:29:58

  上一篇:go 胡歌愛她多年,出道12年鮮有緋聞,今30歲備受湖南衛視追捧
  下一篇:go 吳昕和謝娜同樣穿背帶褲現身機場,兩人的身材卻相差一大截